序
邱力立编著的新书即将出版,他请我写序,我很高兴。
我对上海近代建筑研究有近四十年的历史,感情深厚。我有幸于1988年参加《上海近代建筑史稿》的编写,这是在陈从周、章明等十几位同志历经三年调研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后编写的。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后,社会各界与驻沪外国机构反响热烈,陈从周教授获悉后很高兴,他在序中说:“我们开始工作时,上海保存着的近代建筑为数尚多,遗留下来的档案完整,许多人士还珍藏着当初建筑建成时的照片。更可喜的是,建筑界的一些‘耆旧’尚健在,便利了我们的访问,也提供了历史资料、调查线索,这些都是我们工作的有利因素。如今事隔三十年,要想做也没有和那时一样的条件了。”陈教授的话告诫我们,抢救上海近代建筑历史文化迫在眉睫。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上海地区通过土地批租、土地拍卖和吸引外资获得了资金,启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造高架建地铁、旧城旧里改造,使上海城市在跃上建设新台阶的同时也具备了国际一流城市的硬件设施。上海市政府审视了经济发展的大势,在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后,于2017年2月,上海房地产政策从“拆改留,以拆为主,转变为留改拆,以留为主”。上海城市发展与历史建筑保护并举的重大举措,为上海城市建设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大拆大建的年代里,我与广大市民一起竭力为保护上海近代建筑出力,拍摄了大批即将消失的老建筑照片,编写出版了一批上海老洋房、老公寓、老石库门、老医院、老学校、老工厂、老仓库的书籍并通过各种讲座等活动,使更多读者了解上海近代建筑,以致热爱上海近代建筑。
为什么要保护上海近代建筑?因为它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建筑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产物,镌刻着时代的烙印;建筑更是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场所,留下过各种人物曾经的足迹;上海近代红色文化、海派文化都依附于这些近代建筑中。有人说上海近代建筑是殖民文化的产物不值得保护,不错,近代上海曾经被外国列强辟为租界,这段耻辱的历史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西方科学文化在对摧毁腐朽的封建主义,推动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上确实也起到过一定的推动作用。当时上海的高楼大厦、公寓、洋房和工厂、仓库、码头等近代建筑虽说大部分是由外国人投资、外国建筑师设计的,但同时我们也可以自豪地说绝大部分近代建筑都是由中国营造工人建造的,一砖一瓦、一个构件、一个配件大部分出自于他们勤劳的双手。中国建筑师虽在当时外国建筑师“一统天下”的夹缝中生存,但是他们用精湛的技艺设计出的建筑项目也丝毫不亚于外国建筑师!
上海近代建筑,造就了上海大都市,是具有海派文化特色的建筑。我生在上海,长在上海,我深深地热爱着它。
我看到很多年轻人也开始喜爱上海近代建筑并在其中收获满满。这几年随着一批老建筑的消失,人们开始更关心这些“生活在我们这座城市中的长者”。与此同时,上海市政府也加大了对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公布了优秀历史建筑、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和历史风貌保护区名单。广大市民积极参加各种讲座等活动,有些人还通过自发手绘老建筑,走街串巷拍摄老建筑,记录下上海的城市记忆。“爱我上海,从了解上海开始”。许多市民通过各种活动,了解在自己身边、弄堂周围,尤其是在弄堂深处的精致老建筑,通过阅读去感悟这些老建筑曾经的动人往事。热爱老建筑,有的人可能会误认为是老年人怀旧的心态,这可不对!我曾接待过五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他们自费参加旅行社组织的活动,被上海近代建筑深深吸引。学生们走出课堂,“走马路、进弄堂、访住户”,体验上海近代建筑的魅力。
写微博和微信,年轻人是网络世界生力军。前几年,我在网上看到邱力立很活跃,经常会发一些老建筑的照片和博客,还在网上开了自己的小专栏。主要专题是上海老建筑,他的博文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有头有尾”的叙述。由于他对上海历史与典故的熟悉,我起初认为他可能是一位年长者,后来当我知晓他是位1984年出生的年轻人时顿感惊讶!后来在活动中我认识了他,他很谦虚,正是这种虚心好学的态度使他进步很快。
随着史料的积累,他编著的书稿已完成,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我衷心地祝贺他。
娄承浩
201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