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衣冠拜冕旒:唐代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从脂粉绮罗走向荆钗布裙的王绩

然而,真正从脂粉绮罗走向荆钗布裙,从帝王将相走向凡夫俗子的,却要数王绩和王梵志这一道一佛二位诗歌奇才。

王绩出身北朝士族,其家不仅历代簪缨,而且以儒学名世。但是生于隋末唐初的王绩却似乎是一个叛逆者。在仕途上,他虽然三次出任下层官员,但意不在江山社稷,实只为美酒三升。在思想上,他虽然钦佩身为大儒的三兄王通,但却自字“无功”,以老、庄为宗。因此,在他弃儒从道、挂印归田的一生中,写下了一百二十余首山水田园、寄兴感怀之作,体现出独具一格的美学追求。

在艺术内容上,与当时伤于轻艳、柔靡缓若的宫体诗作不同,王绩的诗歌很少写娥眉粉黛,也不爱绮罗金钗,而是将目光从空虚无聊的宫廷台阁转向淳朴生动的乡野田园,在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中发现生活的真趣: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秋夜喜遇王处士》)


石苔应可践,丛枝幸易攀。

青溪归路直,乘月夜歌还。(《夜还东溪》)


促轸乘明月,抽弦对白云。

从来山水韵,不使俗人闻。(《山夜调琴》)


春来日渐长,醉客喜年光。

稍觉池亭好,偏宜酒瓮香。(《初春》)


这些诗清新明快、淳朴自然,就像从自家的瓷缸陶瓮中倒出的陈年老酒一样,充满了泥土的芬芳。阅读齐、梁以来的诗歌,恍如纠缠于病态的贵妇丛中,尽管金玉满眼、香脂扑鼻,但其苍白的面色和造作的呻吟总使人感到空虚和倦怠。跃出六朝的宫墙,来到初唐的草地,不料迎面碰到一群荆钗布裙的村姑。她们那朴素健康的肤色、宛若天籁的笑声,一下便攫住了读者的心。这就是唐代开山诗人王绩给人的最初印象。

在创作形式上,与隋末、唐初的侍从文人不同,王绩从来不写奉制、应酬之作,也没有无病呻吟的宫廷气息。用他自己的话说,“题歌赋诗,以会意为功,不必与夫悠悠闲人相唱和也”(《答处士冯子华书》)。因此他的诗坦诚、自然、淳朴、真挚: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

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

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

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

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

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羁心祗欲问,为报不须猜。

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菜。(《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写这首诗的时候,作者已羁留京城数年之久。一个“忽”字,表现出异地逢亲的意外和喜悦。惊喜之余,羁旅的惆怅、人世的感慨、思乡的渴望便一齐涌上心头。“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一句,生动地表达出诗人由惊而喜、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接下去,诗人不厌其烦地用一连串的询问来打探故园的近况:由亲朋、好友问到庭院、池台,由故园、新树念及柳行、茅斋,由青竹、红梅想到渠水、藓苔,甚至关心果树哪株先熟?林花哪棵后开?这一连串貌似琐细繁杂的询问,没有只言片语涉及“相思”的概念,但其拳拳的怀旧之心、浓浓的思乡之意溢于言表、袒露无疑。问询之后,诗人似乎也感到了自己的唐突,还请乡亲谅解:“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这番会晤非但没有化解诗人的思乡之情,反而增添了自己归隐的信念:“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菜。”这是一首发自诗人肺腑的诗歌,不修饰,不造作,无拘无束,浑然天成。读之却又使人感到余音绕梁,三日不断。尤其是诗中那一连串的问句,更有脱口而出、一唱三叹之妙。难怪明人谭元春评之曰:“只似家书。”(《唐诗归》)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上看,只似家书,又何其难哉!

从审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王绩那隐逸高蹈、放浪形骸的诗歌创作,上承陶渊明,下启李白,从而形成了道家、道教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论语·子路》云:“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儒家本身是讲究“中庸之道”的,而道家、道教人士则不然,他们或以反叛者的姿态狂放进取,或者以逃避者的姿态狷介孤洁。如果说,陶渊明是以狷为主,狷中有狂;李白是以狂为主,狂中有狷;那么介于他们二者之间的王绩则恰恰是半狷半狂。狷气来时,他洁身自好;狂气来时,他笑傲王侯。因此,他有的诗酷似陶渊明,有的诗又接近李白。下面是两个相反的例证: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野望》)


百年长扰扰,万事悉悠悠。

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

不如高枕卧,时取醉销愁。(《赠程处士》)


同陶渊明和李白一样,王绩也是著名的酒徒,他的诗即使不是篇篇言酒,至少也是处处皆醉。酒给他以激情,给他以灵感,给他以摆脱世俗生活的勇气,给他以捣毁陈规陋俗的力量。在《解六合丞还》一诗中,他写道:“我家沧海白云边,还将别业对林泉。不用功名喧一世,直取烟霞送百年。彭泽有田惟种黍,步兵从宦岂论钱。但使百年相续醉,何辞夜夜瓮间眠。”或许,这种狂放不羁的酒神状态,并不利于建设,而只适于破坏:在生活上,它破坏着功名利禄;在信仰上,它破坏着修齐治平;在礼法上,它破坏着等级制度;在诗歌上,它破坏着宫体遗风。

由于王绩在初唐文学史上似乎是一个卓尔不群的特例,因而以往的学术界对他的重视不够。事实上,他不仅成为联系陶渊明和李白之间的过渡环节,而且他的田园山水诗对以后的“王孟诗派”也有着深远影响。明人杨慎说:“王无功,隋人。入唐,隐节既高,律诗又盛,盖王、杨、卢、骆之滥觞,陈、杜、沈、宋之先鞭也,而人罕知之……古云盖棺事乃定,若此者,千年犹未定也。”(《升庵诗话》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