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第四 唐高祖
唐高祖(566—635) 姓李,名渊,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又有人说是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或河北巨鹿人。他出生于一个贵族之家,祖父李虎和父亲李昺在北魏、西魏和北周时期都官位显赫,当时称为“八柱国家”,受封唐国公爵号。李渊七岁时就袭爵唐国公,隋朝建立后,又被补为千牛备身,成了皇帝的贴身护卫。由于李渊的母亲独孤氏和隋文帝的独孤皇后为同胞姐妹,因而,他官运亨通。开皇年间,李渊先后作过几个州的地方长官,大业初年,又转任荥阳、楼烦(治所在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和殿内少监等职。大业九年(613),隋炀帝发动对高丽的第二次战争时,李渊又被调怀远镇(今辽宁辽阳西北)督运粮草。杨玄感起兵叛乱后,他又被任为弘化(今甘肃庆阳)留守,兼领潼关以西的军事指挥大权。就在这时,李渊看到隋政荒乱,天下已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便广泛结交英雄豪杰,密议时事,准备伺机起事。由此,引起了隋炀帝对他的猜忌之心,曾召他回京,加以控制,由于他托词有病,才未成行。后来,李渊的一名在宫内侍奉的外甥女将炀帝的心思转告给李渊以后,李渊便假装沉湎酒色,行贿朝中执政,掩盖他的反隋之心。大业十年,李渊又被调往山西,担任抚慰大使,率部镇压这一地区的农民起义。
大业十三年(617)初,李渊升任太原留守,与马邑(今山西朔县)太守刘仁恭一起防御突厥。这时,有个精通天象和善于相面的隋朝官吏叫夏侯端的劝李渊及时起兵,以成大业,否则,迁延不发,一旦让炀帝察觉,就会像被族灭的将作监李敏那样,招致杀身之祸。于是,李渊便积极搜罗人才,并指使远在河东(今山西永济西)的长子李建成“潜结英俊”,近在身边的次子李世民“密接豪友”,加紧进行起兵前的组织准备。不久,李世民结交的好友、晋阳(今山西太原)县令刘文静因为受到瓦岗军首领李密的株连,被捕入狱。李世民趁探视之机,和刘文静在狱中拟定了招募兵士,西入关中,定鼎长安,以成帝业的起兵计划,并通过隋朝的晋阳宫副监裴寂将这个起兵计划转告给了李渊。李渊蓄谋已久,当即表示欣然接受。
同年二月,马邑人刘武周杀太守王仁恭,据郡造反,并率众南下,攻破楼烦,进据汾阳宫,大有兵临太原之势。在此危急时刻,李渊决定实施起兵计划。他先令刘文静假借隋炀帝的名义,草拟了一道诏书:征发河东和太原等地的丁壮民伕入军,齐集涿郡(治所在今北京市南),然后开赴辽东前线,征讨高丽。这就造成了一种人人自危的恐惧气氛,为后来的募兵和扩充兵员创造了适宜的社会环境。接着,他又以刘武周勾结突厥南下入侵为由,使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主动提出让李渊自行募兵的请求。于是,李渊便下令在太原张贴布告,以抵抗突厥为名,招募军队,十天之内,就有一万人应募而至。最后,李渊又秘密派人到河东和长安接李建成和李元吉、女婿柴绍等齐集太原,准备起兵。
正当李渊在紧锣密鼓地准备起兵之时,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却心生猜疑,打算逮捕应募入军的逃犯长孙顺德和刘弘基等,企图从他们口中探听李渊募兵的真实意图。李渊闻讯,随即下令李世民带兵埋伏在太原城内,以备不测。第二天,李渊召王、高在议事厅议事。这时,刘文静手持表状,进入厅中,声称要状告王、高二人勾引突厥入侵太原的“罪状”。李渊立即将王、高逮捕入狱。两天以后,突厥果然兵临城下。李渊一面命令裴寂等人整顿军队,做好战斗准备;一面打开太原所有城门,迷惑突厥。突厥兵马不知虚实,以为太原有备,在城外只停留了两天,便匆匆北撤。但太原军民都以为这次突厥的入侵是王威和高君雅勾引来的,一致要求将其处死。李渊便将王、高斩首示众,清除了心腹之患。
不久,李渊又给突厥始毕可汗送去了亲笔书信,信中提出如果突厥能够协助举兵起事,那么在征战中所获得的战利品,将全归突厥所有,并不惜向突厥以臣自称。始毕可汗得信后,立即答应出兵相助,并要李渊“自作天子”。
同年六月初,李渊长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和女婿柴绍相继抵达太原。李渊便与裴寂商议,决定废除隋炀帝帝位,立留守长安的代王杨侑为帝,并改换隋朝旗帜。
六月十四日,李渊在太原建立大将军府,自称大将军,以裴寂任长史,刘文静任司马,温大雅和唐俭任记室,又以李建成为左领军大都督,统左三统军;以李世民为右领军大都督,统右三统军。其余文武,随才授任。又派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突厥发兵五百相助。
七月五日,李渊亲帅三万大军,齐集军门,庄严誓师。然后,浩浩荡荡从太原南下,向关中挺进。
军行十日,经隰县、灵石等县,太原兵于七月十四日抵达距霍邑(今山西霍县)五十余里的贾胡堡。霍邑位于雀鼠谷南端谷口,西邻汾水,东据霍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隋长安留守代王杨侑所派隋将宋老生率兵二万屯驻于此,迎击李渊。当时,霍邑一带,霖雨如注,道路泥泞。李渊令部队在贾胡堡暂时休整,并派人北返太原,增运一月粮饷。
七月二十日,河南瓦岗军首领李密遣使送来书信,要求与李渊联合。因为李密这时已建号魏公,拥众数十余万,兵多将广,势力强盛,故在信中言词傲慢,目中无人。而李渊却在回书中卑辞推奖,以骄其志,使其专意进攻洛阳,打算坐收渔人之利。
这时,秋雨不住,北使突厥的刘文静又迟迟未归,军中又传言突厥将偷袭太原,人心动摇。李渊便产生了北撤太原的念头,并命令部分左军北撤。但李世民和李建成兄弟却坚决反对,力主继续南下,并指出如果北撤,将会前功尽弃,会有死无葬身之地的后果。李渊觉得世民等人说得有理,便改变初衷,立即召回北撤的部队。八月三日,云收雨霁,李渊下令军队向霍邑推进。为了引诱宋老生离城出击,李渊率少数老弱之兵迅速开赴霍邑城下,就在城下设置军所,调兵遣将,指手画脚,作出要立即攻城的态势,而以主力部队殿后,准备围歼霍邑隋军。宋老生在城上看到太原兵势单力弱,便倾城出动,发起攻击。双方刚一接触,李渊就向后撤退。当宋老生率隋军进入埋伏圈后,李渊会合主力部队将隋军团团包围。隋军在太原兵的前后夹击之下,有的被杀,有的跳崖而死,全部被歼,宋老生也在阵中被杀。战斗进行了仅一个时辰,李渊就攻占了霍邑。接着,李渊又麾军继续南下,九月上旬,抵达河东城(今山西永济西)下。
河东城为山西地区的军事重镇,是隋朝连结东、西两京的咽喉要道,城池高大,守卫坚固,又有骁将屈突通指挥守城,因此太原兵久攻不克。为了减少伤亡,保存实力,李渊采取了李世民和裴寂等人的建议,亲率主力从梁山(在今陕西韩城东黄河中)和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西黄河中)渡过黄河,进入关中;留少数兵力继续包围河东城,牵制河东隋军。
九月十六日,李渊率部渡过黄河以后,一面派长子李建成率部屯驻永丰仓(今陕西华阴东),防御潼关和河东隋军;一面派李世民率部沿渭水北岸向长安挺进。
九月下旬,李世民部在户县的叔父李神通、妹妹平阳公主以及关中地区众多小股农民起义军的支持和配合下,拔除了隋朝设在长安周围的军事据点,完成了对长安城的合围,长安城内隋军已处在孤立无援的境地,但仍负隅顽抗,作最后挣扎。李渊将军府从朝邑(今陕西大荔东)长春宫移至长安城东春明门外,亲自指挥攻城。经过十多天的激烈战斗,长安城破,李渊率部顺利入城。在查封府库、安辑市民以后,李渊将代王杨侑扶立为帝,改元义宁,自己入居宫城的武德殿,自称大丞相,执掌军政大权。
义宁二年(618)五月,当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弑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李渊便废掉杨侑,在太极殿登极称帝,建国号为唐,是为唐高祖。又改义宁二年为武德元年,以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并署置百官,随才任用。至此,唐王朝正式建立。
唐朝建立以后,唐高祖又采取了先西后东、先北后南、先急后缓、剿抚并用等战略策略,开展统一战争。武德元年(618)十一月,他派秦王李世民率部平定了割据金城(今甘肃兰州)的军阀薛举、薛仁杲父子以及割据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的军阀李轨,收复了陇右、河西之地;武德三年四月,又派李世民率部平定了马邑的刘武周,收复河东;武德四年五月,又派李世民率部平定了洛阳的王世充并镇压了河北起义军窦建德部;武德五年年底,秦王李世民和皇太子李建成又先后平定了刘黑闼的武装叛乱,再次平定河北;到武德七年为止,割据江陵的军阀萧铣、拥兵丹阳(今江苏南京)的农民军首领辅公祏等亦相继平定。隋末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宣告结束,全国又重归统一。
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三天以后,唐高祖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八日,唐高祖传位于皇太子,被尊为太上皇。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太上皇李渊病逝于大明宫垂拱前殿,同年十月,葬于献陵(位于今陕西三原东北)。
评:唐高祖李渊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运筹帷幄,起兵太原,定鼎关中,创建大唐,又剪灭群雄,统一全国,实为一代创业之主,其军政才能,当彪炳史册。但在处理太子和秦王的关系时,却优柔寡断,举棋不定,最终导致骨肉相残,亦为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