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简明读本·唐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传记第八 房玄龄 杜如晦

房玄龄(579—648) 字乔(一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房彦谦精通儒学,曾为县令。房玄龄从小聪明好学,博览经史,工于书画,并写得一手好文章。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他被本州推举为进士,因而入仕,官至县尉。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八月,李世民率兵从渭北向长安西进途中,房玄龄来到军门投谒。李世民与他一见如故,立即任为行军记室参军,筹划并参决军务。房玄龄每次随军作战以后,众人都争抢金帛财物,只有他首先挑选人才,纳入府中。因此,凡是秦府的谋臣猛将,都和房玄龄相盟发誓,愿效死力。他在秦府十多年间,专掌公文书记,每有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字简约,内容详赡,从不抄写二遍。唐高祖曾对大臣们说:“此人见多识广,足智多谋,才堪委任。每次对我儿陈述事情,必定合情合理,即使在千里之外,也好像在对面交谈一样。”

武德九年(626)六月,太子李建成企图加害李世民,曾对齐王元吉说:“秦府幕僚中最可畏惧者,只有房玄龄和杜如晦而已。”因此,他们便在高祖面前极力诋毁,所以,房玄龄和杜如晦相继被逐出秦府,不准擅自出入。六月三日晚,房玄龄和杜如晦被李世民秘密召入府中,终于定下政变大计。

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在论功行赏时,将房玄龄的功劳列为第一,并说:“玄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就像汉代的萧何一样,虽未亲临战阵,但却出谋划策,有安定社稷之功,故得列居第一。”

贞观四年,房玄龄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总理全国行政事务。从此,他废寝忘食,克尽职守,把繁琐复杂的行政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无丝毫疏误。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听说别人有一技之长,就高兴得赞不绝口,好像是自己的长处一样。他对人从不求全责备,随才任用,不分贵贱;也从不以自己的才能,傲视一切。他明达吏事,精通文史,审定法令,意在宽平。所以,在当时就被称为良相。

贞观八年,他听说皇帝居住的宫城之内,兴建土木,颇多营造。正好在路上遇见了负责这一事务的官员窦德素,顺便即询问了此事。窦德素回宫后将这件事告知了太宗,太宗便对房玄龄说:“你把尚书省的事办好就是了,我在宫城有所营造,和你有何干系?”房玄龄听后,只得叩头拜谢。魏徵在一旁听到后,立即走到太宗面前说:“臣不理解陛下对玄龄的责备,也不理解玄龄对陛下的拜谢。因为玄龄既被陛下任为宰相,就成了陛下的股肱耳目,宫中有所营造,难道不应该过问吗?并且土木之役,各有利害,役使工匠亦有多少。如果陛下所兴土木是件好事,当助陛下兴建成功;如果所为不善,虽已经动工,也当建议陛下停止。这就是君使臣和臣事君的道理。玄龄过问此事,毫无过失,而陛下责备,臣不理解;玄龄听到责备以后,不辨是非,但知拜谢,臣亦不解。”太宗和房玄龄听罢,都深感愧疚。

贞观十六年(642),房玄龄与高士廉等撰成了《文思博要》一书。唐太宗对他们的赏赐甚厚,并拜玄龄为司空。房玄龄上表推辞宰相之职,太宗派人向他传话说:“从前汉代的张良辞官不做,窦融辞荣不取,自惧盈满,知进能退,被人赞美。公亦效法先哲,诚为可嘉。但国家把你任为宰相时间已久,突然失去良相,如失两手,损失至大。你若体力不衰,无须推让。”

贞观十七年,房玄龄与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被图形于凌烟阁。房玄龄画像之下的赞语是:“才兼藻翰,思入机神。当官励节,奉上忘身。”

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染病卧床,唐太宗下诏,让其在家中办理公务。不久,病情加重,太宗又令用肩舆将房玄龄抬入宫中,见他病体虚弱,不觉失声痛哭,房玄龄也感动得泣不成声。此后,太宗便派人遍访名医,为房玄龄诊治,又令每天给他汇报病情。如病情好转,他就喜形于色;如病情加重,他就戚戚不欢。房玄龄弥留之际,将他的儿子召至床前说:“我自度将不久人世,而皇上对我的圣恩却越来越重。现在天下无事,只有东征高丽一事尚未停止。皇上已情断意决,臣下都不敢犯颜进谏。我如果知而不言,即使死后也会含恨九泉的。”当即口述,让他的儿子为他起草了一张谏伐高丽表章。太宗看过表章后,悲痛地说:“此人病重如此,还在忧虑国事。”便亲自来到房玄龄宅第,握手与诀,悲不自胜。

房玄龄死后,被追赠太尉、并州都督,谥号为“文昭”,陪葬在昭陵。


杜如晦(595—640) 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祖父、父亲都在隋朝担任过地方长官。

杜如晦从小聪明好学,爱读文史,大业年间曾被主持选官的吏部侍郎高孝基任为县尉之职,但不久就弃官而归。

大业十三年(617),李世民攻占长安以后,杜如晦被任用为秦府兵曹参军。当时,由于战争频繁,军务繁忙,秦王府中的英俊之士被大量抽调,另就他任。为此,李世民很是着急和担心。记室房玄龄说:“府僚虽大量外调,都用不着可惜。杜如晦聪明过人,有王佐之才。如果大王端居无为,此人无所用之;如果想经营天下,有所作为,非此人莫可。”李世民大惊说:“你如不言,差一点失掉此人。”于是,便将杜如晦奏为府属。杜如晦随李世民一起征讨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曾运筹帷幄,参与过很多重大战略决策的讨论和制订。当时,军情紧急,事务繁多,杜如晦都处理精当,毫无留滞,深为府属佩服。全国平定以后,因功被任为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封建平县男,又被李世民聘为文学馆十八学士之首。知名文人褚亮对杜如晦的赞词说:“建平文雅,休有烈光。怀忠履义,身立名扬。”

唐太宗即位以后,杜如晦与房玄龄的功劳同列一等,被拜为太子左庶子兼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

贞观三年(629),杜如晦又升迁为尚书右仆射,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尚书省的组织规模及各种典章制度,都是房、杜二人所定,当时均获美誉,同被称为良相。同年冬,杜如晦染病卧床,上表辞职。唐太宗准其辞职养病,并多次派人询问病情,派名医诊治。次年,杜如晦病逝。太宗悲痛不已,罢朝三日,以示纪念,还对著作郎虞世南说:“我与如晦,君臣义重。不幸如晦早逝,怀念他的大功巨勋,不禁使人心中悲痛。你要理解我的这个意思,为他写一通碑文吧。”


评: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能断大事,二人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为促成贞观之治,尽心竭力,其功第一。但两人都性格柔顺,未敢犯颜,比之魏徵,又相形见绌。太宗用人,各得其所,贞观之世,人才济济,于斯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