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
到底什么是传统文化?这里不妨从“传统”与“文化”两个角度来分别解读,再合二为一阐述。
什么是传统?传统,即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影响和控制作用。这是《辞海》的解释。或者说,传统就是一直传承没有中断的道统——从前有,现在有,未来依旧有。为什么没有中断?因为它有强大的生命力。
什么是文化?文化解释起来比较复杂。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的、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文化也泛指一般知识,包括语文知识;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还指考古学视角上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这是《辞海》对文化的解释,内涵十分丰富。但在中国古代,文化就是“以文化人”“人文教化”“人文化成”,突出教化、教育的功能,正如《周易·贲卦》所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观察日月星辰运行的情形,就能察知四时的变化规律;而观察人类文明的进展,则可以推行教化,促成天下昌明、大治。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就是从古传承至今、因为生命力强大而没有中断、具有教育功能的一套价值体系。这套价值体系不仅传承五千多年不衰,反而历久弥新。
说完传统文化的概念,再来简要说说传统文化到底包含什么。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三教九流,而三教九流的载体就是经史子集。再进一步来讲,三教就是儒、释、道这三种教育,也就是儒家的教育、释家的教育、道家的教育。今天的人一听到儒、释、道,尤其是释、道两家,就认为是信仰,但实际上,没有教育的信仰就是迷信,也就是迷迷糊糊地相信、不明所以地相信。这对自己是不负责任的。
三教,在汉朝以前是儒、道、墨三家,几乎涵盖了全部的文化思想,但自东晋到隋唐以后,三教就变成了儒、释、道三家(释家替代墨家,大概是因为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墨家还达不到圣人的层次),一直到今天,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这三教里,释家,也就是佛家,不是中国本土的文化,是外来文化,但却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流之一,为什么?因为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习近平总书记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就特别强调:“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可见,传统文化不但没有被“西化”,反而有能力去“化西”。由此,儒、释、道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根。
对于儒、释、道三家,国学大师南怀瑾曾作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具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生病了,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可见,这三教对人们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九流,一般指东汉著名历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艺文志》里提到的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即除儒家外的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兵家、小说家等九家。当然,到了明朝以后,又出现了更广义的说法,即所谓的“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而按照最广义的说法,“九”是虚数,代表多,指代一切。但无论是哪九流,都无法与三教相比,传统文化的主流就是三教,这是纲,是根本,九流则是“潜流”。
当然,三教九流也不是传统文化的全部,广义的传统文化可谓包罗万象。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史前文化,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等地域文化,妈祖信仰等海洋文化,《山海经》等神话传说,龙凤、四瑞兽等符号图腾,汉服等服饰文化,宫殿、寺庙等建筑文化,音乐、舞蹈、戏曲、书法、绘画等艺术,八大菜系等饮食文化,象棋、武术等体育文化,中医等医学文化,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内容,传统文化才越发灿烂多彩。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分清主次、本末,就如儒家经典《大学》所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天地万物都有本源,也有枝末,每件事都有开始,也有终了,明白本末、始终的先后次序,才会明了事物的发展规律,离道也就不远了。从这个意义而言,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杂货筐,不是什么都能往里面装的。所以,今天传统文化进校园,进什么,如何进,进到什么程度,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承数千年,有着非常独特的价值体系,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于中华儿女心中,融入血液,深入骨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儿女的思想与行为方式。有着丰富内涵与文明积淀的中华文化也有其核心,究其根本,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后面将详细讲述这八个字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