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里的教育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至圣先师孔子教育理念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主张,即“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在孔子看来,当时官学衰落,私学兴起,学习已经不再是官府中人的特权,而是“放之四海而皆可行”。也就是说,由“学在官府”转变为“学在四夷”,已经成为当时的社会现实。所以,孔子极力主张扩大教育的受众群——教育对象,明确提出“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就是不管什么样的人,无论是贵族还是贫民,只要愿意学习,就有受教育的权利。在孔子看来,人们天生的性情都是相近的(性相近也),只因为后天接受的教育不同,或接受教育的意愿、决心不同,人的习性就产生了差别(习相远也)。既然人的天性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没有贵贱之分,应该是平等的,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有教无类,也成为孔子创办私学的基本方针,从根本上规定了办私学的教育对象与范围,是孔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后来的教育言行也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作了最好的注解。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是孔子对待那些带着一点儿“学费”(束脩,即十条干肉)来求学的人的态度——不论地位高低、出身贵贱,只要能做到“自行束脩”(关于“束脩”历来有争议,如郑玄《论语注》就解读为“谓年十五以上,能行束带修饰之礼者也”,即十五岁以上的人,生活完全能够自理)来拜师,投身于孔子门下,孔子就不会拒绝对他进行教诲,而且如对其他学生一样,即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尽心尽力、诲人不倦。

不仅如此,在孔子看来,“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既然人们都“虚己自洁而来”,带着诚心追求上进,那何必还要揪住其过去不放呢?应该多鼓励他洁身正己啊!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肯定他之前的不良表现。

实际上,孔子创办私学以来所收的门徒,来自各个阶层和地区——有贵族子弟,也有贫鄙贱民;有北方人,也有南方人——可以说是来者不拒。

有人觉得孔子门下的徒弟太杂了,孔子的门徒子贡却回答说:“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从子贡的话可以看出,孔子门下虽然良莠不齐,但是孔子却相信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就和良医门前多病人,整形工具旁边多弯木一样。教育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就能让学生们去恶留善、转愚为智。

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使得人人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受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这显然是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的。

◎ 有教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