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新大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部分
东南方的潜力

柬埔寨制造方兴未艾

·东南亚纺织业薪酬低于中国

·“现在的柬埔寨就像20年前的中国”

2011年12月的一天上午,黛丽斯国际(Top Form International)在柬埔寨新建的工厂里,工人们正在粉刷一长排公共厕所。光线昏暗的库房里摆放着一列列尚未派上用场的缝纫机,隔壁150名18岁的女孩子用旧的胜家牌(Singer)缝纫机学习如何缝制文胸。黛丽斯是一家总部位于香港的文胸制造商。在内衣行业拥有40年经验的公司董事长冯炜尧(Willie Fung)对这家地处金边郊区的工厂有一套宏伟计划:到2012年底,1200名工人每月生产8万件文胸销往美国和欧洲。最终,这个1470万人口的东南亚小国可能占到黛丽斯产量的三分之一。

冯炜尧说:“现在的柬埔寨就像20年前的中国,它即将迎来大发展。”他可能在金边以外地区开设更多工厂。黛丽斯是名利场(Vanity Fair)、沃纳科集团(Warnaco Group)和华歌尔(Wacoal)的供货商,公司降低了中国在总产量中的占比,从三年前的65%减至如今的仅略高于50%,并且可能降至只占三分之一。冯炜尧说:“柬埔寨人能找到工作就很开心,但在中国我们工厂的工人一直在流失。不管喜欢与否,我们都会外迁。”

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像黛丽斯一样将产能转移至中国之外地区的纺织品生产商还有数百家。除柬埔寨外,越南、孟加拉和印尼都是热门目的地。英国牛津咨询公司Clothesource Limited的统计数据显示,它们合计对富国的出口量占比从2004年的12%升至2010年的17.3%。所有这些国家拥有年轻、肯吃苦的劳动力,对报酬要求低。在柬埔寨,一周工作60个小时,薪酬为76美元。而中国工人的薪酬,在成本较低的江西省为280美元,在深圳为460美元。冯炜尧指出,在他的工厂那是实得工资,每周包括加班在内工作48小时。

据Clothesource估算,2010年,富国进口的服装中有43.6%产自中国,而去年上半年这一数字萎缩至36.8%。人民币升值,环保执法力度加大,最重要的是工资上涨成为产业转移的推动力量。香港纺织业联会会长林宣武(Willy Lin)说:“中国工人的要求比以往更高了。”

据香港工业总会(Federation of Hong Kong Industries)估算,过去三年中国工厂的工资年均增幅为18%至20%,而每月员工跳槽率达10%。2011年12月30日,深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宣布每月最低工资将上调13.6%,至1500元(237美元)。香港工业总会称,据估算中国珠三角地区有6万家港资纺织厂、电子厂和玩具厂,其中三分之一将因利润率受到挤压而不得不关门或迁至境外。总会会长钟志平(Roy C.P. Chung)说:“如果要保持非常低的成本,没多久你的工厂就得像吉普赛人那样到处迁移。”

过去一年柬埔寨纺织业开始腾飞。金边郊区聚集了一座座新建的工厂,运送工人的卡车塞满了坑坑洼洼的公路。柬埔寨服装制造商协会(Garment Manufacturers Assn)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前10个月,约300家具有营业执照的纺织厂实现出口额33亿美元,增幅达35%。(除这些具有营业执照的工厂外,另有2000至3000家纺织厂是它们的分包商。)

中国的基础设施和供货网络仍远好于柬埔寨。服装厂Best Tan Garment的主管David Tan Kok Ngan指出,柬埔寨“什么都靠进口——甚至包括缝纫的针线。”该公司是Zara和其他品牌的牛仔裤和工装裤供货商。他说,来自香港的零部件船运需要一周时间,来自上海的则需两周。即使是黛丽斯也打算把最昂贵产品的生产业务留在中国。

与中国一样,柬埔寨的工人显露出动辄罢工的苗头。更严重的是,其他低成本国家也在争夺工厂。Tan说:“柬埔寨面临的挑战在于,如果另一个国家的薪酬更低——例如缅甸,那么明天如何未可预料。”

(原载于《商业周刊/中文版》2012年2月10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