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艺术存在的缘由
艺术为人类所创造,为人类所独有,为人类而存在。德国伟大的诗人、美学家席勒这样赞美艺术:
论勤奋你不及蜜蜂,
论敏捷你更像一个蠕虫,
论智慧你又低于高级的生物,
可是人类啊!
你却独占艺术!
艺术是人类特有的,也是伴随人类社会始终,并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世代繁衍传承的历史长河中,艺术始终占据重要而显著的地位。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原始先民的狩猎舞,到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的K歌、广场舞;从穷乡僻壤、目不识丁山野牧人的原生态歌唱,到繁华锦绣现代都市男女老幼的琴棋书画;从犹如初升太阳幼儿的牙牙学语,到几近黄昏夕阳古稀老人的载歌载舞,艺术以超越时空的形式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融入人类的生命血脉,渗透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与此同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也成为人类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人们越来越需求和渴望艺术。人类为什么这样热衷艺术?换言之,人类为什么需要艺术?艺术存在的缘由是什么?学界对这个问题有多种多样的解释,这里仅就个人认识,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阐释。
一、艺术——满足人们表达多种情感的需求
说到艺术,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绘画、音乐、舞蹈、文学、戏剧和影视等多种艺术样式。这些艺术样式从产生到成长始终与人类相随相伴,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无不与人们的情感(个体情感和集体情感的融合)紧密相连。从远古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中的原始壁画,到青海大通孙家寨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彩陶盆;从原始诗歌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到“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吕氏春秋·古乐篇》)的“葛天氏之乐”;从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命运交响曲》,到以变形夸张艺术手法,表达人类良知与和平愿望的《格尔尼卡》, ……无不凝聚与表现着人们复杂的情感。
梵·高《农鞋》
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画作《农鞋》仅是一双农鞋,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农鞋》却有着一个经典解释,他说:从农鞋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劳动者艰辛的步履显现出来。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集着它在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永远单调的田龚上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沾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在这幅画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成熟谷物宁静馈赠及其在冬野的休闲荒漠中的无法阐释的冬冥。这幅画浸透着人们对面包的稳固性(指稳定的食物来源)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再次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和死亡逼近时的战栗。海德格尔这一真切的解释,凝聚着对这双农鞋的情感,这就是农民劳作的艰辛与沉重,农民对粮食收成的焦虑与喜悦,农民对生活的希望与恐惧。“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松花江上》(张寒晖),如泣如诉的乐曲和质朴深情的歌词,无不真实表达出东北人民“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的痛楚和悲痛愤懑的情感。
古往今来,无论是以再现生活为特点的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还是以表现情感为特点的音乐、舞蹈等艺术,多种形式、多样形态艺术作品的存在价值,就在于它们凝聚了人们的欢乐、喜悦、忧愁、悲伤、痛苦、焦虑、希望、理想等情感,因而与人们的内心情感相契合,与人们心灵需求相融合,因而成了人们或予以倾吐,或予以寄托,或予以追求的情感家园。它们已经与人们的生命融为一体,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已经是人们生存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艺术家把自身的情感和人们集体的情感相融合,通过绘画、音乐、舞蹈、文学、戏剧、影视等艺术形式表达出来,人们不但可以从这些艺术中找到多种情感的归属,也可以从这些凝聚人类情感的多种艺术中观照和体验自己的情感表达,使自身情感在得到宣泄和缓解的同时,也使自身的情感境界得到升华。这就是人们需要艺术的第一个理由。
二、艺术——满足人们想象的需求
中国现代文学先驱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阿Q之所以典型,是因为其鲜明个性的形象中蕴含着某一精神实质,这一精神实质就是精神胜利法。由于阿Q无法避开未庄人对他的嘲笑、讥讽和欺凌这一残酷现实,再加上他自身软弱、无能、欺软怕硬、爱慕虚荣等缺点,这些决定了阿Q在现实中难以取得实际上的胜利。而阿Q要快乐生存的唯一办法,就是以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和陶醉,去超越他在现实中所面对的种种困境,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用精神胜利法去建立他的自尊,去蔑视社会的歧视和凌辱。因此,阿Q又永远是满足的、快乐的。
观照现实生活,很多人身上都不同程度有着阿Q精神的因素及其变种,很多人都是生活在不同境况中的阿Q。因为个体现实的需要和满足之间都会有一定的距离,并且无不生活在“需要—缺乏—满足—新的需要”这种无尽循环的矛盾境况中。满足了一个愿望,必然又会产生新的、更大或更多的愿望,但如果事事处处都想让自己的愿望得到实际的满足,这仅是自己的一厢情愿,也会使个人陷入痛苦与烦恼之中。因此,就需要用一种方式来想象性地满足和实现自我的需要和愿望,以达到从心理或精神上去超越、去面对现实中种种无法满足的需求和愿望的目的。
博览人类艺术史,几乎所有艺术作品,都能让人们以想象的方式去实现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愿望,以心理或精神上的满足去摆脱现实的窘境,使人们在想象中暂时忘却现实的困扰和苦楚。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在家道衰败、生活困苦之时,以想象的方式描绘了一个“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美好世界,以此寄托他的美好愿望。一些倾心相爱却不能相聚的有情人,常常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词句,抚慰相思离别的心灵之苦,从而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慰藉。在现实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居于封闭落后、贫穷偏远乡村的村民,看戏或看电影如同过节一样,说明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渴求心理的慰藉和精神的娱乐,需要以想象性的方式,在艺术中得到快乐和欢愉。
思考讨论
推荐读者观看本书配套电子课件中的电影《阿Q正传》片段,分析阿Q的性格特征,讨论现实社会中的阿Q现象及存在的缘由。
当然,在现实社会中,任何一个人都不能事事、处处获得心理与精神上的绝对满足,每个人都有无可逃避的困顿和苦恼,而艺术就是一剂缓解痛苦、安抚创伤的灵魂良药,它能够让人们在想象中摆脱现实中的缺失和苦难。因此,人人都渴求艺术,人人都需要艺术,这就是人类需要艺术的第二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