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场白
人到了50岁,自然而然地会怀旧——咀嚼往事,这是老天爷施舍给年过半百的人特有的精神享受,一宗宗、一件件,不管甜酸苦辣,忆起来都觉得津津有味。而童年趣事是其中最为快乐、最富有意味的。那些天真烂漫的一幕幕,虽然深藏在记忆的深处,但偶尔也会冒出来抓住你,轻轻地对着你的心灵说:回到童年该多好啊。重返童年,似乎是企图逃避现实,回到无忧无虑的时光。想得美!为什么不能有片刻的美梦编织呢?在美梦的隧道里,让我们回过身去穿越,往回走,回到童年吧。
笔者是画画的,欣喜于能用笔把那些头脑里的“模模糊糊的影子”,通过一笔一画在纸上变得清晰起来,那一个个形象,把童年的喜笑颜开或调皮捣蛋,一一拉到眼前。一张张的童趣画面,日积月累,就有了我的组画——《童年系列》。而一幅画仅能捕捉一个瞬间,有限的空间,装不下无限时空中的无穷变化,也无法承载那种种无形的感受。偶尔翻阅日本才女漫画家杉浦日向子的《一日江户人》,不禁眼前一亮,有了,图文结合、图文并重嘛。这书里文不足图补之,图不足文辅之,一本书变得让人百看不厌、爱不释手。看来图还是要与文字相互搭配,才能把意图说完全,说清楚。受此感染,我心里滋生了想用文字加图画,来捕捉童年印象,把那一段美好固化起来,成为一本书的念头。让童年停留在永恒里,虽然它仍是一个虚幻的世界,但翻一下就会有真实、重现的愉悦,并能与大家分享、重温那无忧无虑的味道。
我的童年,是在江南无锡这个地方度过的。这段时间约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与当今的孩童生活相比,从生活态度,到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人与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形态,那时我的童年生活都大大不一样。虽然传统割不断,以往的许多内容还在延续,但从外表到内在都起了变化,有些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看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抱一个布娃娃或盯着电脑自言自语,没有一个玩伴。而那时家中兄弟姐妹多的有七八个,一群孩子在一起好不热闹。过去的童年生活,从物质层面来说,是比现在艰苦——衣服是带有补丁的,逢年过节才会有肉吃。但艰苦生活中生发的内容,与时下富足生活中的大不一样,今天很少看到孩子们在野外疯跑、捉昆虫、挖野菜了,很少看到他们翻墙、爬树了,是不是不同年代的社会生态不一样了?是不是家乡的习俗也发生了变化?就算电子游戏那么好玩,热衷于格斗内容的孩子很痴迷地拿着鼠标当枪使,在虚拟的战斗中“杀杀杀”地乱叫,哪有我们小时候摔跤、斗鸡、夏天大河游泳、冬天结伙打雪仗那样疯,那样好玩儿呀!用无锡方言来说,就是俄里(我们)小辰光,好白相(玩)穷(很)好白相(玩)哦。
年年月月天天时时的叠加,久违了的童年往事,已是模模糊糊的了。擦一擦眼前的镜子,眼角鱼尾纹像儿时小河浜中的水波,额头上的皱褶也一似当年曾攀爬的老墙。我在努力地寻找童年,寻找自己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