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口袋里有了压岁钱
“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大人挂在嘴边上的老话对孩子来讲仅仅是觉得蛮好玩的,但对钱的认识,现在的孩子比过去年代的孩子早。例如,有了钱可以让同学代做作业,可以让“摆小摊的”在本子上签父母验收的名字,有了钱可以打游戏时买“高端武器”,过去的孩子哪有这样的花花肠子。20世纪六七十年代百姓家很贫穷,拖儿带女一家吃饭的至少五六个,小的要读书、老的要养,钱是性命。只会吃玩加读书的孩子哪里来的钱,平时帮着打酱油买蔬菜,大人奖一分二分的钱就高兴死了,偶尔地上捡到一分钱还要交给警察或老师,因为这是别人遗失的而不是丢弃的,别人也要生活。只有到了过年才会有“红包”——压岁钱。


过去的孩子也有用钱的梦:一套小人书、一个洋娃娃或一只漂亮的书包。哪里有钱去买?等到过年会有压岁钱!等啊等,等到日历撕掉最后一张,还只是到了阳历新年,扳扳手指过年还得等几十天。
在爆竹声中大年初一到了。孩子们穿上父母给的新衣服,女孩子会在大衣柜的穿衣镜上照一下,男孩心思早已飞向压岁钱了,急急地去给长辈拜年,叫着“拿压岁钱喽”。
压岁钱头天夜晚大人就用红纸包好了,一般多的会有五元钱人民币,少的也有两元钱人民币,多少依据家庭的经济条件而定,每家不一样。
20世纪60年代前的拜年蛮讲究的,先要有一个给爷爷奶奶磕头的仪式才能拿到压岁钱。后来时兴移风易俗,就没有什么讲究了,说两句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之类的话就可以了。

孩子只要去给大人拜年就能拿到压岁钱,爷爷奶奶隔代亲会多给孩子些,父母也会给,亲戚中的长辈、大人的朋友都会给。
新年里跟着父母走东家串西家,给长辈拜年拿个红包,又吃着好吃的,好开心哦!年小的幼童还弄不懂“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的含义,只是照着大人的话说一遍,有些小小孩似学舌般还说不清,口齿伶俐的一串串健康长寿吉祥话让老人听了眯眯笑。
说好听的话,都是父母教的,是父母想让他们的父母高兴。不知哪一句是心里话,孩子没心没肺的。人从何时懂得感恩?有人说要等自己有了孩子后才懂。过去孩子不懂但也没坏心眼,“红包给我放好,不要丢了”,没几分钟红包就进了大人的口袋。可钱到大人手里他们还觉得烫手,今后是要还礼的。说实话有些大人也借这个机会来资助他人,几家的压岁钱一来,孩子一年的学费就有着落了。
钱是给孩子压岁的,大一点孩子会说我要买什么,趁这个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不过分的,大人会答应,但还是会顺口说:“这些钱攒在那里,给你上大学或给你讨老婆的。”这些唠叨话,确实是从心里流出来的,大人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所以那个年代的大人活得累。但孩子只想着自己,手里捏着实现梦想的钱就出门了。

新年里,大街小巷多了许多花花绿绿的小摊,关刀、宝剑、面具、长枪、短枪等好玩的勾着男孩子们的眼睛,经不住诱惑的孩子,“梦想”在瞬间就没有了,手中握住银光闪闪的宝剑,再也放不下。孩子们戴上了面具,一个个变成妖魔鬼怪,挥舞着刀剑在别人面前显摆,又“杀杀”地乱叫,奔跑着、跳跃着进入了另一个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