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直立行走
走去走来三百里,五日以为期。
六日归时已是疑。应是望多时。
鞭个马儿归去也,心急马行迟。
不免相烦喜鹊儿。先报那人知。
——辛弃疾《武陵春·走去走来三百里》
自然界里直立行走的物种,除了人类,还有谁呢?企鹅?黑猩猩?不,严格点来说,只有已经灭绝的某些恐龙可以做到长时间直立行走。所以,长久以来,直立行走都被认为是人类出现的标志之一。
2007年的时候,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机构的人类学家选取了人类志愿者以及5只黑猩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它们在跑步机上行进过程中消耗的氧气和运用的力量,计算它们各自所耗费的能量。结果发现人靠两足行走的步法比黑猩猩四肢行走的步法要节省75%的能量,而且省力得多。这就使得人类在获取相同食物的时候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或者,在获得更少食物的情况下,保持有效的移动。如此一来,人相对于其他物种,“可以花更少的时间用来寻找食物,而把时间花在其他方面,如发明创造”的可能性便大大增加了,这或许可以解释人类祖先为什么最终选择了两条腿的行走方式。
其实人类的许多形态结构特点都与直立行走有关。比如人类的头部位于脊柱的顶端,枕骨大孔接近颅底中央,朝下方;人类的脊柱呈S形弯曲,使身体的重心落在骨盆和后肢上,以减轻人在行走、奔跑或跳跃时的震动;人类的骨盆宽大,髋骨向两侧张开,既便于支撑腹腔的内脏器官,又为臀肌和一些保持人体直立的肌肉提供附着区;人类的后肢长而粗壮,这样便使重心下移,以保持稳定;同时跟骨增大,足底呈弓状,增强了直立行走时的弹跳力;人类的拇指比任何猿类都大,而掌部相对较短,从而增加了人手的灵活性和动作的准确性。
蓝田人遗骨
蓝田人雕像
此外,直立行走后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人类的双手解放了出来,可以用来制造和使用工具。
那么在中国范围内,最早直立行走的是元谋人吗?应该是,因为元谋人的学名本来就是“元谋直立人”,但真正被广泛认可的直立人代表,则是“直立人蓝田亚种”,即我们俗称的“蓝田人”。他们的化石是1964年在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被发现的,所以有的学者也称其为“公王岭蓝田人”。
蓝田人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算早期直立人,其生活的时代本来认为是距今95万年到69万年,但是1987年重新测定后认为是距今115万年到70万年。
从蓝田人的化石,即公王岭地层中发现的那颗保存较为完整的中年女性头骨化石来看,他们的前额低平、较宽,眉骨粗壮隆起,骨壁较厚,眼眶略方,嘴部前伸。就被发现的化石单体来看,其颅内耳高71毫米,脑容量为778.4毫升,大致与印度尼西亚爪哇人的脑容量相当(平均为775~900毫升)。
蓝田人算是西安最早的居民,但是根据三峡龙骨坡也发现的蓝田人来推断,他们的故乡则可能是在秦岭以南的地区。换一种说法,蓝田人是从岭南迁徙到西安的。
蓝田人抛弃的野牛头骨
迁徙之前的事情我们暂不讨论,只考虑蓝田人到达公王岭之后的状况。
公王岭位于蓝田县城东南17公里处,是灞河左岸最高的一个小土岗。土岗的“地基”是一个古老的巨厚砾石层,上面则堆积着约30米厚的棕红色砂质黏土,也就是地质学所称的“红色土”或“离石黄土”,这些黏土便包裹着蓝田人的化石。和蓝田人化石一起被包裹着的,还有不少其他哺乳动物的化石,以及一些石制品。
知识链接 中国先民的迁徙
大约十万年前,东非大裂谷的古人类出于某种原因出走,其中的一部分进入西亚两河流域后,继而进入印度河流域,然后分为两支,一支沿着喜马拉雅山南麓进入云贵高原,另一支则沿着海岸线进入两广地区。
留居两广的先民成为澳泰语系以及百越民族的祖先;另一部北上,停留在东北亚的先民成为阿尔泰语系的先祖;停留在缅甸、云贵高原一带的内陆分支,成为百濮民族的祖先。后来由于冰川的逐渐消融,先民们分别从云贵和珠江流域进入中国腹地。
东部沿海分支先后进入浙江、江苏、山东、辽宁,形成了先越文化和先夷文化以及东北的红山文化,逐渐演变出了黎族、侗族、水族、仫佬族、仡佬族、高山族、壮族、傣族。这些民族在语言上、文化上都有很强的一致性,所以统称为越人。
西部内陆分支的先濮民族则沿着云贵高原西侧向北挺进,经由云南、贵州、四川而上,并又分出两支。一支顺长江而下,到达三峡地区和洞庭湖平原,发展出了先蛮文化,形成以后的苗瑶民族。另一支则沿着嘉陵江等大河北上,抵达黄河高原,发展出了以半坡—仰韶为代表的先羌文化,并形成了以后的羌华民族。先羌系就是今天汉族和藏族的直系祖先。
已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有42种之多,其中不乏华北中更新世常见的一些种属,比如中国缟鬣狗、李氏野猪、三门马和葛氏梅花鹿等,而且还存在有少量的第三纪残存种和第四纪早期典型种,如蓝田剑齿虎、中国奈王爪兽、更新猎豹和短角丽牛等。
从这些物种来看,公王岭人类化石的时代属中更新世早期,相当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发现粗健直立人化石的哲蒂斯层,或阿尔卑斯冰期系列的贡兹—明德间冰期。而且有趣的是,这些动物都带有强烈的南方色彩。如其中的大熊猫、东方剑齿象、华南巨貘、中国貘、毛冠鹿和秦岭苏门羚等,都是华南及南亚更新世动物群的主要成员。
如此多的南方森林性动物存在于公王岭动物群中,这说明当时蓝田一带的气候温暖而湿润,林木茂盛;同时也说明,那时的秦岭并不像今天这么高,即它还没有高高隆起,成为妨碍南北动物迁移的地理屏障。
这是动物化石的方面,至于石制品,虽然在蓝田的中更新世地层里,一共发现了200多件石制品,但是其中从公王岭含化石层和稍晚层位中发现的则只有13件,其余的则出自附近与之地层相当的另外20个地点。这些石制品本身的技术差别不大,所以一般将它们都看作是蓝田人的文化遗物。
蓝田人的石制品包装砍斫器、刮削器、大尖状器和石球,当然也有一些石核和石片。它们多半用石英岩砾石和脉石英碎块制成,质地比较粗糙,属于旧石器早期制品。
这些石器中最有特色的一件是大尖状器,它的断面呈三角形,所以又称“三棱大尖状器”。除蓝田外,这种石器在丁村、合河和西侯度等文化遗址中也都有发现。而这些地点均位于“汾渭地堑”及其邻近地区,这表明大尖状器是这个地区旧石器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蓝田只发现了一件石球器,制作粗糙,但是与丁村、合河、三门峡市等地点发现的比较接近。至于蓝田的砍斫器、刮削器等,都没有什么特色,多为单面加工,制法和类型都和华北其他旧石器时代早期地点所出土的石器差不多。
此外,在公王岭含化石层里还发现了三四处灰烬和灰屑,虽然散布范围都不是很大,却是蓝田人用火的最有力证据。但是相比于另一个古人类族群来说,蓝田人的用火遗迹真算是小巫见大巫了。这群古人类是谁呢?请看下篇:用火的能手。
知识点思考 陈家窝人为什么被排除出蓝田人的定义范围?
陈家窝人的化石其实比蓝田人的化石要早发现一年,但是最初的时候,因为两地距离确实很近(直线距离约22公里),而且基本算同一时间发现,所以便将在陈家窝发现的下颌骨与公王岭发现的头骨归到一起,共同命名为“蓝田中国猿人”,即“蓝田人”。
但是后来却又将陈家窝发现的颌骨另立新种,命名为“直立人陈家窝亚种”,即“陈家窝人”,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单从这两件标本来看,它们所显示的原始性程度就明显不同;其次,两个发掘地点虽然相去不远,但是标本所出土的地质层却非常不同,这说明两个地点的时代是有先后顺序的。这主要是秦岭当地复杂的造山过程所导致的。既然复杂,那么我们就换用一种比较直观而简单的方法来解释一下:
在公王岭人类化石层中,考古发现的古动物化石具有强烈的南方色彩,而陈家窝的人类化石层中,却缺少带有强烈南方色彩的哺乳动物。如此短的距离,却存在差别如此大的动物群,这一事实应该足以证明其时代的不一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