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山会罢王权立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
对三苗的征伐,导致大量苗人成为诸夏各首领、贵族以及出征士兵的奴隶,就当时来说,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导致贫富的快速分化,进而导致阶级的产生,并滋养着奴隶主们对更多财产和权力的欲望。氏族联盟内不再是“天下为公”的时代,人们竞相追逐的不过是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即私有制的副产品。面对如此膨胀的个人欲望,他们如今的首领大禹,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巩固整个联盟:既然对三苗的胜利是史无前例的,那么理所当然需要举办一场盛会来纪念它。
大禹把地点选在了涂山(今安徽蚌埠怀远县境内)。
离大会开办还有一些日子,大禹也有一些其他的事情需要办。首先,因为大禹不断增加的权力和财富,为了缓和一些氏族部落与夏部落联盟的矛盾,大禹决定善待先贤的遗族,比如将尧帝的儿子丹朱封于唐(今山西翼城),将舜的儿子均商封于虞(今河南虞城),如此不仅使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土地,可以祭祀先祖,同时还笼络了与尧舜亲近的氏族。但仅仅有人心还是不够的,实力才是决定性的因素。所以大禹将与夏同姓的姒姓氏族部落,以及和大禹结成亲密同盟的氏族部落,即有男氏、杞氏、费氏、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等氏族,分别给予土地,分封于各处要地。这样,便巩固了中心集团的联盟基础。做好了这两个准备工作,大禹开始启程前去涂山,准备会盟。
▲涂山(山上建筑为禹王宫,亦称涂山祠)
《左传·哀公七年》中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说明原来的众多部落首领,经过大禹的分封,在涂山之会的时候,已经大多转变成世袭贵族,并分别成为各个邦国的君长,已非部落时期的酋长。“玉”,即玉石,是大的邦国进贡;“帛”,即当时顶级的布料,是小的邦国进贡;“万国”,则说明,通过之前禹对三苗和诸越的战争后,天下归顺大禹的地域已经非常之广,达到尧舜无法企及的地步,然而这也正是大禹举行涂山之会的目的:加强对各邦国诸侯的控制,确立自己独一无二的权力地位,并纪念自己空前的壮举。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大禹便借着执干戚舞在诸侯们心中留下的余威,进而宣布他们各自的物产为何、朝贡多少——这都是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历经全国而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各邦国听到大禹列举各个邦国物产的时候竟然如数家珍,更是以为神人,莫不敬服。
知识链接 禹制定的朝贡制度
禹下令规定,中原国都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甸服,这个区域里,百里之内缴纳整株庄稼,二百里之内缴纳禾穗,三百里之内缴纳谷粒,四百里之内缴纳粟米,五百里之内缴纳大米。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侯服,这个区域里,百里之内是卿大夫的采邑,二百里之内是小的邦国,再往外则是诸侯的封地。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绥服,这个区域里,三百里之内要推行中原的礼乐法度、文章教化,往外二百里之内要兴兵振武,保卫中原。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要(yāo)服,这个区域里,三百里之内要遵守中原教化,和平相处;往外二百里之内要遵守中原法度。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荒服,这个区域里,三百里之内的人来去不受限制;再往外,则可以不受任何中原约束。
大禹的计划达到了预期效果,甚至超过了预期的效果,于是再将天下已分为九州的事情告诉诸侯,并命令各个邦国按照一个州一个州的地域划分来统一向中原进贡铜器。大禹更将这些铜器熔炼,重新铸造,得到九个青铜大鼎。各鼎上镌刻有各州的名山大川、奇兽异物,故以一鼎象征一州,并集九鼎存于大禹的国都阳翟。九鼎的铸造以及存放的位置,说明诸夏联盟,尤其是大禹个人,已经拥有足够的权力,而这权力之大,绝对可称之为“王权”。
颁布好政令之后,则是大型的欢庆晚会,篝火丛丛,各邦国的人杂掺相处,一片其乐融融。
一般认为,涂山之会是夏王朝建立的重要标志。因为王权已经被各诸侯确实地认定,但仅仅靠一次篝火晚会制造的祥和,真的就能掩盖空前大联盟底下的暗流吗?不服的人肯定还是有的,觊觎这些王权的人肯定也是有的,大禹需要做的,是被动等待,还是主动出击?请看下篇:有权必须有威。
知识点思考 大禹为什么要在涂山举行大会?
首先,大禹的妻子便是涂山氏女娇,而女娇所在氏族的首领则是皋陶,即帮助大禹治水、讨伐共工氏、制定刑法制度的那个左膀右臂;而这个皋陶,还是东夷氏族联盟的首领,辅佐过先贤尧舜,声望极高。所以,妻族是大禹诸夏联盟最需要拉拢的对象。在涂山举会便是对皋陶的奉承。
其次,涂山位于淮河中游,相对于中原地区,更靠近新归附的地域,在此举会,不仅在交通方面方便诸夏、东夷和南方诸越等氏族首领前来;而且还能让他们在来这里的途中领略到中原风物,感叹王朝盛况。
最后,这个地方非常方便中原军队进驻,从而达到威慑新邦国成员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