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师自通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以及产生的原因

经济学是人类为了研究和解决自身需求无限性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而形成的理论学说,它必须面对两个问题:一是人类无限的欲望和需求,二是资源的稀缺性。相应地,经济学就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主要解决社会资源合理利用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及其发展

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所以宏观经济学也被称作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宏观经济学是就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进行研究的,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我们主要对古典宏观经济学和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这两个阶段进行了解:

第一,古典宏观经济学时期,分为两个小的阶段。首先,1776年古典经济学。英国的亚当·斯密集古典政治经济学之大成,出版了《国富论》,从人类利己心出发,以经济自由为中心思想,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完整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成为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他的关于“一只看不见的手”(价格)自发调节经济的思想被誉为“经济学皇冠上的宝石”。其次,1890年新古典经济学。英国的马歇尔在综合19世纪70年代后出现的边际学派理论的基础上,出版了《经济学原理》,系统地阐述了均衡价格理论,目的是说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可以自动协调,永恒发展,由此形成的新古典学派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

第二,凯恩斯与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凯恩斯(1883 —1946)在其一生中经历了西方资本主义盛衰变化的完整周期,早年他受经济学派理论观点的熏陶,认为借助于市场供求力量就可以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并且能维持社会发展,所以他一直致力于研究货币理论。

但是,随着1929 —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凯恩斯深深地感觉到传统经济学的理论不符合事实,必须建立新的理论以代替旧的理论。1936年他出版了《通论》一书,在这本书的原序中,凯恩斯这样写道:“本书之作,对于作者是个长时期的挣扎,以求摆脱传统的想法与说法……我们大多数都是在旧说下熏陶出来的。旧说已深入人心。所以困难不在新说本身,而在摆脱旧说。”

《通论》被认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其中的重要思想和观点被称为“凯恩斯革命”。《通论》论证了自由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及实行国家干预的必要性。他所揭示的“一只看得见的手”,表明国家需要调控社会经济生活。凯恩斯在该书中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宏观经济分析理论框架:

凯恩斯对整个宏观经济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这也正是其敢于打破旧的思想的束缚,承认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背离了传统的古典经济理论,创立了自己独立的新经济理论体系。《通论》在经济学上的历史意义不仅表现在理论上引发一场“革命”,而且也表现在分析方法上开创了宏观总量分析,还在政策主张方面摒弃了自由放任主义,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阶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凯恩斯的理论逐渐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理论,凯恩斯的理论和政策主张为追随者所补充与发展,形成凯恩斯主义,并取代了传统的古典经济学而居正统地位。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观点是围绕价格问题展开的,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宏观经济学讨论的价格问题,不是个别产品的价格问题,而是一般价格水平。根据“国民收入决定论”可知,一般价格水平主要取决于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水平的变动不仅会影响货币的供求,也受货币供求变动的巨大影响。所以,货币分析在宏观经济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也就是说,宏观经济学对货币供求的分析是很重视的,不仅因为货币供给、利息率影响总需求,还因为货币供给的变动与总的物价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宏观经济学著作在描述货币供给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时,大多在传统的“货币数量说”上略加修缀。

由于传统“货币数量说”过于粗糙,一些宏观经济学家在著书立说的时候,就把“货币数量说”的基本观点和“收入决定论”的基本观点联系起来,认为: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以前,货币供给的增加,其主要影响将表现在扩大“有效需求”、增加生产(或收入)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很小;只有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之后,这时闲置设备已全部使用,若再增加货币供给,已不能促使产量增加,而只会产生过度需求,形成通货膨胀缺口,导致物价水平不断上升,酿成真正的“通货膨胀”。

上面所分析的,就是货币分析与收入分析相结合的一个重要表现。这种分析表明,政府开支和税收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都会对总需求水平,或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产生影响。这就为政府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活动进行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宏观经济学学科内涵的辨析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经济学作为研究和解决人类自身需求无限性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而形成的理论学说,必须面对两个问题:一是人类无限的欲望和需求,二是资源的稀缺性。我们知道,资源稀缺性是客观存在的,所以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是由资源稀缺性所引起的对资源的选择、配置和利用问题。换句话说,经济学必须对有限的经济资源进行正确选择、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以期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通过这点,经济学这个总学科从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两个方面自然分成了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学科: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解决社会如何合理配置资源的问题,宏观经济学解决社会如何充分利用资源的问题。

所以,宏观经济学是以资源合理配置为既定前提,研究为什么现有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以及如何使资源达到充分利用。这就需要研究和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充分就业问题;二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问题,即货币实际购买力问题;三是经济增长问题。

如果可以研究和解决好以上三个问题,就说明国民经济已达到科学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宏观经济学要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分析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以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研究为中心,对整个经济运行情况中各个经济变量作总量分析。所以宏观经济学的目标和任务就是:通过对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投资总量、储蓄总量、总消费支出、一般物价水平等经济总量以及以上这些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与研究,以及对由经济资源利用问题而衍生出来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的研究等,最终力求提出行之有效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来保障和实现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均衡、持续发展。同时,这也是我们需要把握的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构成的基本要义和内在逻辑规律。

通过对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形成与发展历程的探析可以看出,现代宏观经济学经过了历史发展时期的演进,逐渐建构了自己的学科理论思想体系,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理论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