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培训:让培训体系与人才战略共舞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节 人才供应链的数量和质量是人才战略的关键

关键词:三大供应链工具、“人才出栏率”

在公司参加一次集团高管会议的时候,我和几位区域总经理做了一次交流,主要话题围绕新区域建立首要考虑的几大问题。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当我们开拓一个新区域的时候,最先考虑的是两大因素,一是战略落地与指标的达成,二是人才与团队。

我很感兴趣,问其中一位:“在人才与团队中,你最需要什么?”

他说:“足够的人才,合适的人才。”

另一位插了句话:“没人,谁干活?没人,谁能干活?”

足够的人才,就是人才的数量问题(有没有人);而合适的人才,就是人才的质量问题(好不好用)。一句话概括,业务线总经理对人才问题关注的本质是:快速找到合适的人才以组建起持续的、有战斗力的团队。这,就是人才供应链。

●三大供应链工具

反观HR,我们有哪些能够支撑业务线人才需求的工具呢?从商业管理的视角,可以主要分为三个渠道:Buy(招聘)、Build(培养)、Borrow(借用)。以下做一个简单分析:

表1-2 对人才供应链三大工具的效果分析

招聘端大家都很熟悉,看起来在补充人才上速度很快,那么是否更精益呢?实际上我们拉长时间来看,在企业内通过人才梯队成长起来的骨干,看起来花了一定的培养时间,但完成了与企业磨合和技能落地的过程,对企业的适配度、忠诚度更高,流失的概率也较低;而外部招聘的人才虽然到岗速度更快,但需要花时间去与企业磨合,还有一定的在试用期“阵亡”的可能。不光是高管的“空降兵”序列有“水土不服”的现象,还有很多一线员工也同样难以适应,尤其是在以业务、销售为主打的企业,常常是这个月上千人被招聘后又离职,下个月接着循环往复,成本实在不低;再加上对中高层招聘所需要的猎头费用,精益程度较低。在很多公司,填补人才缺口的方法,通常是“招聘+培养”,两者往往各占50%或根据实际微调。

而处在中间的“借用”手段,往往是企业发生阶段性缺人的时候发生的补充行为,分为外部和内部两种方式。外部方式是指一个新的业务区域成立后,可以临时从外部人才机构借调人才使用。比如,大量的销售代理公司,可以派驻销售人员现场支持,那么销售中心就不用招那么多固定岗位;还有像FESCO、51、智联这样的人才代理机构做的财务、法务等支持性岗位的派遣,都以在一定阶段补足企业的人才缺口为目标,但和招聘一样也存在和企业的内部磨合问题。内部方式则是从内部成熟的部门借调人才做暂时性支持,由新老人才组成“混编军团”,推动团队快速成熟,这比单纯地做几场企业文化培训、OA宣讲要有用得多,但这样的人才,也是需要内部培养的。

●“人才出栏率”

由上文可见,人才培养工作是人才供应链的重要支撑,培训是为人才供应链服务的。根据人才供应链的需求特点——数量(有没有)+质量(好不好),我们所有的人才培养项目都可以分为两类,以下以我在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实践为例:

图1-2 ×企业实践,从人才培养角度看数量和质量问题

第一类,数量级的培养项目,目的是快速补充业务战略所需的人才。在上述案例中,左侧(金字塔)就是明显的数量型培养项目,这类项目就是通常意义上的“人才梯队”培养。它的目的,是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培养出对应层级的人才,填补相关人才缺口。这类项目通常容易被操作地“务虚”,简单地从培养领导力素质入手,上一堆领导力课程,培训结束没有产生实际效果,浪费了企业的成本。经过多年工作实践,我总结出一个公式:领导力=素质×绩效。人才梯队项目的培养,不能简单聚焦管理素质,而应该瞄准上一级绩效能力的要求进行。同时,需要量化的评价指标,这个指标,就叫作“人才出栏率”,即在规定的时间产出预期数量的人才。上图左侧每一个梯级的预备人才(金字塔内部)都会在规定的时间输出成为最左边的目标人才。那么,在我们设定项目的时候,就可以先和大领导确认本项目的“出栏率”,如参与培养项目的100个一线销售人员,将会在1年中经过4个模块的学习、实践、沙盘、考评,最终完成一次联席会审,80%将会成为基层销售主管。“人才出栏率”就是数量级人才培养项目非常重要的“价值指标”。

第二类,质量级的培养项目,目的是通过提升在职人员的作战能力,助推绩效的达成。在上述案例中,右侧就是明显的质量级培养项目,包括入职培养、新晋升培养、在职的战训、专业问题的研修班等(行动学习也常常包含在这一类的项目中)。这类项目主要是使在职人员“好用”,而“好用”的价值呈现就是能解决问题,提升绩效。因此,在这一部分我提出两个“价值指标”,一个叫作“问题解决数”,一个叫作“组织改善率”。前者针对学员在课堂当中的Q&A、能量集市、与老师的线上线下互动环节中解决的个人业务问题,我们会进行统计,汇编成册后推广以便于更多学员学习;后者则针对每个学员在对应主题学习中提出的关于本项目管控、工艺、流程等方面改善的建议,我们会把这些建议提交给他的直接领导,由他来打分(100分制)。这样,就把衡量质量型培训价值成果的权力也给了业务方,充分推动问题的有效解决和组织改善,达到的目的叫作:学习经验+避免犯错。

“人才供应链”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目标,也是准确定位HR工作、密联业务之后的精准思考。我们既要快速跟上业务步伐,培养业务所需的人才(数量),也要使在职人才具有适应未来战略发展的组织能力(质量),这样才能成为“业务伙伴”。关于人才培养效果端的系统性分析,我会在第六章与大家更详细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