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自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唉,总理衙门

清朝跟英法两国,打了一仗,打败了,于是,中国中央政府,多了一个衙门,名叫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个衙门,是被洋人逼着成立的。当初,咸丰皇帝批准的时候,原准备加上“通商”俩字,为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但是,具体办理此事的恭亲王奕□,知道洋人要这个部,意思是外交部,不能仅限于通商,所以,奏请咸丰,把“通商”俩字给抹去了。

这个衙门,在咸丰看来,不过是由于中国忙于内乱,无力对付洋人,不得已的产物,等到内乱平了,有力量对付洋人了,就给它撤了。这样的看法,在前方主事的奕□,未必就不同意,但是,能不能撤,就要看情势了。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或者总署、译署(大概是因为跟洋人打交道,必须有翻译,不是说它主办翻译公务)。由于开始无非打算办一个临时的权宜机构,所以,这个机构没有编制,负责人称总理衙门大臣,由于都是兼职,大臣没有定额,也不按满汉比例来,最初三人,后来增加到八九人,十余人,都是各个部门的首长兼任,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也是长期兼任的总理衙门大臣。在总理衙门大臣之外,还有大臣学习上行走和办事大臣等名目。因为诸大臣地位相当,在诸大臣之上,就得加一个有“管理大臣”名目的王大臣(即有亲王或者郡王爵位的大臣)来主持协调。一般来说,由于形势的发展,总理衙门管的事儿太多,涉及六部,所以,军机大臣差不多都是总理衙门大臣,否则就没有权了,首席军机大臣自然就是总理衙门的“管理大臣”,在奕□在世的时候,这个位置都是他的,后来光绪的本生父醇亲王奕譞,也担任过这一职务。

大臣之下,跟军机处类似,没有各部那样的层级官员,办事都是章京,也由各部选调,统统是兼职,编制还在本部门。章京有总办章京、帮办章京和额外章京之分,其中额外章京,是由军机处章京兼任的。

总理衙门最初没有下设机构,后来随着事务的日益增多,于是分设各个股。有英国股,掌英国、奥地利两国的交涉和各国的通商事务。法国股,分管法国、荷兰、西班牙和巴西诸国的交涉往来,以及各国传教事务。俄国股,分管俄国和日本的交涉事务。海防股,开始是掌管海防,购械,后来则凡属洋务,无所不管,从机器的采买,到电线和铁路的铺设,办厂和开矿。后来又加设了美国股,负责办理美国、德国、意大利、瑞典、挪威、比利时、丹麦、葡萄牙和秘鲁等国的交涉事务。另外还有司务厅,类似办公厅,还有清档房、电报处,甚至,还有一个银库。附属于总理衙门的,还有两个特别的机构,一个是同文馆,算是一个学校,还有一个是总税务司,主管海关事务。这两个机构,事实上都是洋人在主持,所以必须挂在总理衙门名下。

在那个时代,跟洋人打交道,是一个非常令官员们头痛的事。总理衙门之所以大臣越来越多,越多越没法办事,最后不得已,抬出首席军机王大臣,但是,效率依然很低。外国公使,每每因为受不了这个衙门的拖沓,推诿,言不及义,以及各种莫名其妙的逻辑,而大生其气。负责保护传教的法国,经常会因中国国内的教案频繁与总署交涉,实在忍不了,就不顾外交礼节,大肆咆哮,动辄威胁要派炮舰来。

其实,总理衙门跟老外打交道,非常客气。每次外国公使来访,都必备酒果,恨不能摆宴招待,吃吃喝喝,但是,客气归客气,就是不办事。英国公使威妥玛在使华日记里说,总理衙门各个大臣见公使,公使说完了,各个面面相觑,大眼瞪小眼,新人看老人,老人则看王大臣,半天说不上一句话。若王大臣说话了,不管说什么,大家都哄起回应。有一次,他去总署办事,半天没有人说话,他忍不住说了一句:今天天气甚好。中国方面一阵沉默,终于有一个人冒了一句:今天天气果然好。于是王大臣说,是的,天气果然好。于是大伙群起响应,天气真好,果然好!李鸿章也说过,总理衙门,大臣十余人,所有人都看着恭亲王奕□,亲王一张嘴,大家群声相应,没有一句得其要领的。这样的状况,当然没法赢得外国人的尊重,所以,外国公使到了总署,就气不打一处来,经常吵吵闹闹,根本不把这些大臣包括王大臣看在眼里。

这里唯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李鸿章。李鸿章在上海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就跟洋人多有交道,富有经验。而且,这个人比较有胆气,不太怕事。所以,外国人只有跟他谈事,才能谈出点名堂来。所以,人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每当总署有外国人的时候,经常吵成一锅粥,老外吵闹的吵闹,咆哮的咆哮,完全不成体统。但是,只要李鸿章一到,马上大家就会安静下来。李鸿章也拿腔作调,摆架子,从容地脱下大氅,吸足了烟,用指甲抠抠鼻屎,放在一个银制的容器里,然后再开口说话。所以,尽管李鸿章仅仅是个地方官,不过因为北洋大臣的缘故,兼任总理衙门大臣,而且他又不是负总责的,但却实际上掌控了朝廷的外交。然而,尽管李鸿章并没有奴颜婢膝,对洋人低三下四,相反倒是尽可能地摆谱,但由于就是他跟洋人打交道多,办理交涉多,签的条约多,所以,就总是集诽谤于一身,总被骂成是里勾外连的汉奸。其实,这种事,他并不想揽,但躲都躲不了,因为老外就认他,别人多半都办不了事。即使他躲了,最后皇帝和太后也得把他找出来。

中国唯一的涉外机构,一个接近西方制度的机构,一个很有钱,权力很大的机构,但一直就是一个拖沓、官僚气十足的机构。办事效率跟传统六部一样,没法恭维。后来开办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先生,曾经担任过总理衙门章京。在戊戌变法之前,他又一次到司务厅办事,发现公文堆里有封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给光绪皇帝的电报,居然已经在司务厅里搁了两天。如果不是他将之找出来,还不知道要放多少天。

总理衙门唯一有效率的部门,就是总税务司。这其实是一个外包给洋人,具体说,包给英国人的机构。成立之初,是因为上海地方当局,自己在江海关收不到关税,不得已让英国人李泰国来管。却意外地发现,收获颇丰。对于一个正在应付太平天国的叛乱,财政极端困难的王朝来说,急来抱佛脚,抱出了银子,大喜过望,顾不得那么多了。于是,1861年,中国政府成立了总税务司,主管海关税收,李泰国担任第一任总税务司。后来,因为阿思本舰队事宜,李泰国跟中国政府闹翻,中国人更认可的英国人赫德,接任总税务司。这个机构,中高层成员,都是外国人,中国人顶多能做低级职员,各地分税务司虽然设置了中国籍的海关监督,基本不起作用。但是,这个外包的机构,却非常有效率,在太平天国战争还在进行之际,就可以每年为清政府提供三四百万两白银的收入,到了1871年,原来微不足道的海关税收,就已经突破千万两,占到清朝财政总收入的七分之一,此后,关税收入越来越多。到1887年,突破两千万两,占到清朝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虽说这个机构的洋员工资都特别高,但比起收益来,清政府还是感觉赚大了。

但是,总税务司的成功,跟它的主管机关没有半点关系,它仅仅是一个外包机构的成功,它的运作,跟总理衙门是隔绝的。表面上作为名义上主管和协调洋务运动的部门,事实上根本起不到这样的作用。两个附属机构,同文馆是管得乱七八糟,而总税务司则管不着。所以,当年的洋务运动,只能地方导向,而且杂乱纷扰的。因人设事,因人成事,也因人败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学习西方的运动,就在这样杂乱纷纭中行进。

但是,不管怎么说,总理衙门的设置,而且机构越做越大,在中国被拖入西方世界体系过程中,起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从此,古老的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外交,被迫遵行西方的外交礼仪,从事外交活动。开始,只是人家走进来,后来,我们学着走出去。1867年,即将卸任的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表示愿意替中国政府出使各国,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次年,蒲安臣带着两个总理衙门章京和一些随员,组成了中国第一个出访使团,先后走访了欧美各国。1875年,中国第一任驻外使节被派出,郭嵩焘做了这个吃螃蟹的人。至此,中国与西方世界,按照西方世界的规则,建立了关系,走向正常化。正是在这样的关系结构中,中国的洋务运动,才能越走越远,也就是说,跟西方关系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