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生命大营救
一切为了生命
汶川,一个陌生的地名,进入我们的视野;地震,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几万鲜活的生命永远不再醒来,数以万计的生命处于极度危险之中。大地战栗,山川扭动。一座座建筑轰然倒塌,生命被埋,历历哀号和声声呼唤,让天地变色、草木悲吟。汶川、北川、青川……碧水青山、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顷刻间满目疮痍,废墟片片。这个恐怖的时间永远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面对巨大的灾难,救灾工作的一切都以生命为中心。中国政府和全国人民对待生命的态度,感动中国,感动世界!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率党中央、国务院迅即行动,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动用巨大的国力进行救灾。各级政府、机构、军队等纷纷行动起来,一支支抢险救援队奔赴前线,各种急需物资源源不断运往灾区。这是一场特殊的战役,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竞速!
唐山,一个并不陌生的名字,是因为灾难而被世人记住的地理词汇。那也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24万同胞遇难,16万人重伤,一座百年工业城市毁于一旦。时间永远定格在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面对灾难,党中央、毛主席时刻关心着灾区人民,那也是一场为了人民的大救援。英雄的唐山人民感激党中央、毛主席,感谢人民子弟兵,感谢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
“一切为了生命!”这个在汶川地震救灾中最响亮的旋律,让唐山人哭了。他们的心重新笼罩起巨大的伤痛。已经很久很久了,鲜花叠映着鲜血,大地叠映着瓦砾,阳光叠映着黑暗,雨水叠映着泪滴。逝者为生者承担了死亡,生者承担了灾难的记忆。32年已经渐渐愈合的伤口,被汶川地震再次撕开了,整个城市变得怀念、哀痛,还有久违了的感动,感动着无限关注生命、把生命视为高于一切、以人为本的新时代到来了。
在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的《纪念辞》中曾经写道:“每一个灵魂里都有音乐,每个人的生命深处也一定绽放着一朵鲜花。纵然这鲜花是秘密的,纵然这音乐已经逝去。因此,我们不用苦难来纪念苦难,不用眼泪来纪念眼泪,面对废墟,我们栽上朴素的小花,穿过时光,我们添上今夜的烛光。生命是一场劫难中最应留下的东西,生命是度过黑夜的最终依靠,生命值得舍生忘死去维护,生命是奇迹和祈盼的源头!”不能忘记,灾难面前唐山人民曾经是那么镇定、从容、坚强,他们有举重若轻的强大忍耐力,更有走出阴霾的神奇创造力。今天的新唐山以威武的雄姿挺立在冀东大地!
因经历了毁灭,才更加珍惜拥有;因目睹了死亡,才更加热爱生命;因感受过博爱,才更加懂得感恩。汶川地震这一刻,唐山人看见了,汶川的废墟上伸出了一只手,那是一个孩子的手,像一朵素淡的花,却比所有的花都娇嫩,都令人动情。我们的孩子也曾经伸出过这样的手,当它战胜死神,从废墟里伸出来的时候,瞬间湿润了我们的眼睛,于是,这座城市怀着不愿回首的悲壮,关注并支援汶川。
说到唐山,就必须要提到燕赵大地的河北省,河北人民对于汶川大地震有着特殊的感受。这个经历过唐山、邢台、张北大地震的特殊省份,他们像全国人民一样,忘却了尘世俗事,阳光般的心朝向汶川,旗帜般的双手朝向汶川,在这一刻,每个河北人都知道该做什么,每个唐山人都会选择去做英雄。在震后第二天,河北省委书记张云川、代省长胡春华带领省委、省政府干部为灾区捐款,并进行了强有力的部署;按照省委的部署,河北省委常委、唐山市委书记赵勇和唐山市市长陈国鹰反应迅速,马上为唐山支援汶川抗震救灾定下了主调:唐山是一座最富有爱心的城市,灾区需要什么就全力提供什么!于是,河北人民行动起来了,唐山人民行动起来了!
大灾无情,大爱无疆。在2008年年初抗击雪灾中感动国人的唐山农民宋志永小分队,5月12日连夜奔赴灾区,从废墟里救出灾民25人。“四川的父老乡亲们哪,我们是唐山来的,我们是患难兄弟!”一句亲热的唐山话,让灾民心中温暖。一个宋志永带起了千千万万个宋志永。唐山退伍老兵救援队、唐山丰润的皇甫志友小分队、丰南区志愿者小分队、迁安农民小分队、滦南小分队,等等,唐山已有一千多名志愿者活跃在抗震第一线,赢得了灾区人民的赞誉。不能到前线的唐山人,彻夜守候在电视机、收音机旁,为每一次的成功抢救欢呼,为每一次的生命接力揪心,为每一个失去的生命神伤心碎。无论是白昼或是黑夜,他们都在祈祷。不用动员,不用宣传,共赴生命的召唤。他们默默走上街头,捐钱、捐物、献血。地震孤儿来了,截瘫病人来了,孤寡老人来了,他们以不同形式表达爱心。在这次救灾中,英雄的唐山人民创造了许多“第一”。唐山市政府组织编写的《地震常识与唐山抗震救灾经验》宣传册第一时间被送往灾区,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激动地说:“这个对我们很管用!”唐山医疗队和抗震救灾抢险队是第一支到达成都的外地医疗队和抢险队;唐山向灾区派出了第一支由心理专家和地震孤儿组成的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队;迄今为止,国内民间个人最大一笔捐款1.1亿元,出自唐山地震孤儿张祥青之手;唐山籍企业家丁立国慷慨解囊捐助1000名灾区孩子,每年为每个孩子拿出1万元帮助他们完成学业,直到大学毕业。唐山71岁的普通市民尹卫平捐出平时省吃俭用攒下的两万元钱,他对红十字工作人员说:“我大儿子在地震中没了,小儿子目前在汶川救灾,我是解放军救出来的!不用说感谢,因为我是唐山人!”好多捐款簿上写着共同的名字:“唐山人!”目前唐山有500个家庭争先报名,要求收养汶川地震孤儿。他们真诚地说:“灾区的孩子想来唐山的,来一个收一个,来一千收一千!”5月17日,唐山开出河北省首趟支援灾区的货运专列,价值500万元的救灾物资运往灾区。截至5月19日,唐山市民向灾区捐款2.4亿元,加上孤儿张祥青的1.1亿元和世界各地唐山人的捐款,接近4亿元,数目位列全国各地级城市之首。另外,唐山人为汶川抗震救灾共献血8万毫升。唐山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民,以自身微弱的善举,诠释了一个英雄城市对那场灾难的理解,表达了唐山人民感恩的款款心曲,从而形成了“感恩、博爱、开放、超越”的新唐山人文精神。
这是爱的阳光,谁能估量一片阳光的力量?它能抹去你眼角的泪水和久蓄的阴影,让一个濒临离去的灵魂复苏;它能带动你全身血液,奔向日出的方向。
唐山人和汶川人都深深懂得,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逝去的亲人。在呼唤生命与抗争的关头,在磨砺意志和精神的关头,在检阅力量和智慧的关头,我们永远感激我们的子弟兵,铭记那些不屈的身影,他们的英勇感天动地。一个又一个艰险摆在我们面前,坚守,突进,奋战,一次又一次的拼搏,让无数生命转危为安。
夜晚的本质是黑暗,而这一点我们没有遗忘,夜晚的灯,就是从黑暗中发出的光明。我们体味黑暗中的“悲欣交集”,之中有大悲,在大悲之外,更有无尽的欣慰。震痛的是心,震醒的是情;震碎的是房屋,凝聚的是精神。泪眼之间,良知复苏了,废墟之上,人性挺立着!5月19日到21日的国家哀悼日,把生命的尊严给了死者,也给了生者。我们的亲人啊,你们没有离开我们,你们是一块砖,等待砌入新城市的墙壁,未来岁月的每一次粉刷,都是一次隆重的纪念,一次温暖的对话。为了明天,我们怀念你们;为了希望,我们纪念你们!在今天注重物质、情感萎缩的时候,让我们从一滴泪的重量重新认识生命,认识人的尊严,认识人间大爱,认识一个民族不屈的力量!灾难让我们奋起,让我们坚强,让我们用信念开创美好未来!汶川大地震比唐山大地震救援更加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焕发出患难与共、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一次升华。
英国《卫报》网站发表了一篇文章《凤凰城唐山在劫后赢得生命的战斗》,文章中说:随着四川地震灾区把注意力转向重建,它应该向唐山寻求启示。唐山告诉汶川:地震的恶魔伤害了我们,也伤害了你们。我们是山与川共同组成的骨肉。灾难可以摧毁我们的家园,强行夺走我们的亲人,但是,摧毁不了我们对生命的挚爱,摧毁不了我们重建家园的决心。我的汶川兄弟啊,不要悲伤,不要低沉,擦干眼泪,积蓄力量继续前行!到唐山来看一看吧,32年过去了,唐山犹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座经济发达、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充满生机的和谐之城屹立于冀东大地!历史告诉我们,灾难都是以历史的文明进步作为补偿的。我们在废墟与大厦之间寻找平衡,我们在山川之间谋求发展。
唐山人真诚而亲热地说:汶川,我们的好兄弟,经历午休的我做了一场噩梦,许多人没有再醒来,醒来的人同时知道了你。汶川我不想知道你,可是,我们却做了手足兄弟。从唐山到汶川,相隔一千多公里,可是我们走了32年,这是名山与大川的牵手。我的汶川啊,你是我紧紧相牵不再松开的兄弟!让我们手挽手肩并肩勇敢地往前走!
从废墟里救出的朝阳,有多少衷肠要倾诉;从死神手里夺回的鲜花,要绽放一个缤纷的季节。请你相信,有党和政府,有全国人民的坚强后盾,有国家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实力,汶川的恢复建设会比唐山更快、更好!当然,唐山的重要经验还有一条,就是有了外援,还要学会自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有了这个法宝,不需多长时间,将有一座美丽的英雄城在巴山蜀水间呈现。
人类的历史进程永远伴随灾难的侵袭,将来我们还会不可避免地遭遇灾难。不论唐山大地震还是汶川大地震,都给予人类重要的启示,为我们抗灾、减灾积累了经验和教训。所以说,我们有无尽的感慨、无尽的思考、无尽的追问。让我们一起走进唐山,走进汶川……
震波惊动党中央
唐山: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8秒,那一个黑色的可怕瞬间,在河北省唐山市的地壳下12公里深处,长期集聚在这里的巨大能量骤然爆发,相当于400枚广岛原子弹在城市底下猛烈爆炸,唐山这座著名的工业城市瞬间被地震化为废墟。唐山大地震,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烈,也是世界地震史上最为悲剧的一页。唐山大地震造成24万人丧生,16万人受重伤,70多万人受轻伤,15886户家庭解体、7000多户断门绝烟,3817人成为截瘫患者、25061人肢体残废,遗留下孤寡老人3675位、孤儿4204人,数十万居民转眼变成失去家园的难民,全国人民被投入到巨大的悲痛之中。
中南海值班室的电话铃响个不停,工作人员出出进进紧张忙碌着,他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搜寻着全国各地的各种信息和四面八方的情况。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在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报告。为此,中央特派煤炭部部长肖寒、中共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北京军区副司令员肖选进和副政委万海峰等乘专机赴唐山考察灾情。为使工作有的放矢,中央政治局原计划等考察组返京,全面听取他们的汇报后再作抗震救灾的全面部署。正在这时,有人报告道:“唐山来人了。”“快请他们进来。”紫光阁会议室里的中央领导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开滦矿驾驶矿山救护车进京的李玉林一行、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驻唐某飞行团副政委刘忽然和师机关参谋张先仁等一同走进了会议室。李先念、陈锡联、纪登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站立起来,上前和他们紧紧握手,致以亲人般的问候。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紧紧抱住李玉林问:“唐山怎么样?你们家里怎么样?”“整个唐山都震平了,还不知道家里人情况呢,我是来向党中央、毛主席报告灾情的。”李玉林哭着回答。纪登奎听后,马上对办公厅工作人员说:“告诉刘子厚同志、肖寒同志,唐山来人了,让他们去唐山后就地指挥抗震救灾!”
7月28日上午10时,北京军区副参谋长李民率领指挥机关先头人员乘飞机在唐山机场紧急着陆。不久,空军机关人员到达唐山。11时,河北省委、省军区先头人员到达。12时许,北京军区副司令员肖选进和副政委万海峰、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和书记马力、省军区司令马辉、煤炭部部长肖寒乘坐的飞机降落唐山军用机场。下午2时,3架飞机载来了沈阳军区指挥机关人员和辽宁省医疗队。下午4时起,5架飞机分别运载大同、阳泉、峰峰、抚顺、淄博、淮南矿山救护队赶到唐山。此时,救灾部队正由西南和东北两路向唐山开进,全国各地的医疗队正迅速组成……
党中央、国务院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做出了重大的决策,迅速进行部署。为统一领导和组织抗震救灾工作,中共中央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务院成立了抗震救灾办公室。毛泽东批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陈锡联、纪登奎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德全面负责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工作,并授权他们可以调动部队和动用军需物资。地震当日,救援人员火速赶往唐山,慰问电、慰问信、汇款、粮票、大批救灾物资,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飞向唐山。
汶川:
时隔32年后,人类将永远铭记历史的这一时刻:公元2008年5月12日,北京时间14时28分04秒。
此前一刻,四川省锦竹市九龙镇派出所所长林顺友,驾车跑在通往市里的路上,他下午有个会要开。
德阳市,东汽中学里,从教26年的特级教师、教导主任谭千秋在给学生们讲课。
什邡市,蓥华镇中学的教学楼里,书声琅琅,学生们像往常一样在上课。初二(2)班的女生蒋德佳、初三(1)班的女生廖丽分别坐在自己的教室里。
绵阳市,人民医院里,孕妇胡晓躺在手术台上,医生正在为她做剖腹产手术,她在期待着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一切都是那么平静,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灭顶之灾正在渐渐临近!时间一秒一秒地前行,终于停留在14时28分。灾难突如其来,在这一时刻,大自然骤然露出狰狞的面孔——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破坏力最强的大地震爆发了!
汶川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隶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阿坝州的南大门,有“西羌门户”之称,拥有人口10.6万,是大禹的故乡,距成都的公路路程为159公里。汶川县属于四川的龙门山地震带,自公元1169年以来共发生破坏性地震25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有18次,汶川县城并没有遭受过巨大破坏,而汶川人依旧在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上继续生活着。
瞬间,大自然的冷酷和残暴让成千上万的鲜活生命消失了,让成千上万的人失去了与自己相依为命的亲人,让成千上万的人失去了自己的家园。
有人用摄像机记录下了惊心动魄的那一刻:山石滚落,河水上涌,大地在颤抖,楼房在软绵绵地瘫倒,公路呻吟着扭曲着身体,尘埃腾空而起,画面里不时传来轰隆隆的鸣响……
地动山摇间,城镇被摧毁,生命被掩埋。
营救从14时28分开始。林顺友狠狠地踩下刹车猛打方向,掉头朝着九龙镇方向狂奔,途中他不断地向路边的居民大喊:“快跑!别管家里的东西!”
赶回九龙镇派出所,林顺友叫上两名民警到辖区去勘察情况,路上有人告诉他,一所坍塌的小学里埋有学生。他赶快叫一名民警回所里请求增援,然后招呼身边的群众进行抢救。没有任何挖掘工具,他们就用双手。哪里有哭声,哪里有喊声,双手就扒向哪里。很快,10名学生被救出。增援民警赶到后,又共同救出40人……
正在听课的蒋德佳只觉一阵地动山摇,想往教室外面跑,但没跑几步,整座楼就垮了,当她醒来时,感到浑身疼痛、饥饿和寒冷。一身是伤的她好几次想入睡,一个女孩的声音从上方传过来:“千万不要睡,你睡着了万一醒不来怎么办?”被碎石压在上面无法动弹的女孩告诉她,自己叫廖丽,是初三(1)班的学生,听到蒋德佳的呻吟声,担心她在疲倦中睡着了丢命。为了赢得生机,原本不相识的她们在废墟里不停地相互鼓劲。
突如其来的巨震袭来,让抱着衣服走向卫生间的乐刘会改变方向,她本能地向楼下冲去,可刚到一楼,大楼就轰然倒塌。
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发生7.8级地震(随后,根据国家惯例,地震专家利用全球地震台网的资料对这次地震的参数进行了详细测定,据此将震级修定为里氏8.0级),距离震中92公里的成都市区震感强烈。北京、江苏、贵州、宁夏、青海、甘肃、河南、山西、陕西、山东、云南、湖南、湖北、上海、重庆、西藏等省区市均有震感。截至7月2日,造成69195人遇难。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后,震波惊动党中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立即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2日下午飞抵成都南郊太平寺机场,赶往地震灾区指挥抢险救灾工作。
5月12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了有关部门对地震灾情的汇报,并全面部署当前的抗震救灾工作。
为加强对抗震救灾工作的领导,中央决定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由温家宝同志任总指挥,李克强、回良玉同志任副总指挥,全面负责当前的抗震救灾工作。
面对灾难,需要镇定,需要智勇,需要雷厉风行,需要争分夺秒。
5月12日16时40分,一架波音飞机从北京首都机场起飞。乘坐这架飞机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于温家宝来说,地震也许是他最熟悉的灾害之一。20世纪60年代,他曾经在北京地质学院学习了整整8年,从本科到研究生,他的专业是地质构造。在他读研究生期间,1966年发生了邢台地震,超过8000人死亡;当他在甘肃从事地质工作期间,1976年发生了唐山地震,24万人死难。
温家宝已经看过地图,并和有关部门领导一起研究情况。在飞机上,他目光穿过崇山峻岭,去寻找让他牵挂的汶川。对于一个学地质专业的总理来说,他当然明白8.0级地震对于一个处于震中、夹在山间的老县城会造成多大的伤害。更何况,这次地震波及的范围远不止汶川一个县。在飞机上,温家宝发表了讲话,为这次地震作了定性:特别严重的灾害。他对着中国地图流下了眼泪。他提了一点要求,要求所有救灾人员“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
他自己也确实身先士卒。当时他刚刚从河南返回北京,随即又启程赴四川。中国最高领导层的行动,赢得了国内外舆论的赞扬,也为中国民众吃下一颗定心丸。
今年春节中国南方的雪灾中,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煤炭生产,并亲自搬运物资,温家宝总理8天之内三入湖南。在严重的灾害中,人们看到领导者的率先垂范。
与此同时,党中央一声令下,绿色军人、红色救援、白衣天使、青春志愿者,奔走于山地,冲锋于废墟,飞行于空中,与死神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斗争!
蒙蒙夜色中,温家宝总理抵达地震灾区四川省都江堰市后,要求部队指战员克服一切困难,就是步行也要尽快进入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早一秒进入受灾地区,就能早抢救一个生命!晚上10时许,微微细雨中,温家宝前往都江堰市灾情严重的中医院和聚源镇中学察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他用含泪的声音,呼唤着废墟下的花朵。在聚源中学门前的广场上,总理给遇难者遗体三鞠躬。
5月16日至18日,在抗震救灾的危急时刻,胡锦涛总书记来到绵阳。在绵阳南郊机场,胡锦涛总书记与温家宝总理紧紧握手。随即,两位最高领导人携手走出机场的图片传遍大江南北,举国为之动容。后来总书记深入北川、汶川等重灾县市,查看灾情,慰问群众,实地指导抗震救灾工作。5月31日至6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又翻山越岭,赶赴陕西、甘肃的重灾县市考察。
唐山的七月,汶川的五月
·在自救互救中突显人性的光彩·
唐山:
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已经没有了黎明,它被漫天迷雾笼罩。石灰、黄土、煤屑、烟尘以及一座城市毁灭时所产生的死亡物质,混合成灰色的雾。浓极了的雾气弥漫着,飘浮着,一片片,一缕缕,一絮絮地升起,像缓缓地悬浮于空中的帷幔,无声地笼罩着这片废墟。
仅仅数小时前,唐山还是那样美丽,现在,它肢残体碎,奄奄一息。蒙蒙大雾中,唐山火车站东部的铁轨呈蛇形弯曲,其轮廓像一只扁平的铁葫芦。开滦医院七层大楼,成了一座坟丘似的三角形斜塔,顶部仅剩两间病房大小的建筑,颤巍巍地斜搭在一堵随时可能塌落的残壁上,阳台全部震塌,三层楼的阳台垂直地砸在二层楼的阳台上,欲落未落。唐山第十中学那条水泥马路被拦腰震断,一截向左,一截向右,错位达一米之多。
更为惊心的是,在大地震裂缝穿过的地方,唐山地委党校、东新街小学、地区农研所以及整个路南居民区,都像被一只巨手抹去似的不见了。一场大自然的恶作剧使唐山面目全非,桥梁折断,烟囱倒塌,列车出轨,七零八落的混凝土梁柱东倒西歪,落而未落的楼板悬挂在空中,到处是断墙残壁……
头颅被挤碎的,双脚被砸烂的,身体被压扁的,胸腔被戳穿的……最令人心颤的,是那一具具挂在危楼上的尸体。有的仅仅一只手被楼板压住,砸裂的头耷拉着;有的跳楼时被砸住双脚,整个人倒悬在空中。这是遇难者中最敏感的一群,已经从酣梦中惊醒逃生,然而,他们的逃路却被死神截断。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在三层楼的窗口已经探出半个身子,沉重的楼板便落下来把她压在窗台上。她死在半空,怀里抱着孩子,在死的一瞬间,还本能地保护着小生命。随着危楼在余震中颤抖,母亲垂落的头发在雾气中拂动。形形色色的人影在灰雾中晃动。他们惊魂未定,步履踉跄,活像一群梦游者,恍恍惚惚。他们一切都麻木了,泪腺、声带、传导疼痛的神经系统都麻木了。
但是,清醒的幸存者已经开始了拯救生命的自救和互救!地震灾害与其他灾害不同,这个恶魔不仅震塌房屋,还要毁坏交通、通信等设施。自救和互救非常必要。唐山人民进行了一场顽强的自救。只有在特殊的情境下才可以见证这种特殊的顽强。如果没有第一个人的抢救就没有十几个人的获救,没有十几个人的获救就没有后面上百个人的获救。
这次灾难中,据有关资料显示,唐山地震后,唐山市区有60余万人被埋压在倒塌物中。通过灾区人民自救互救脱险的约有48万人,占被埋压人员的80%以上。这说明灾区人民自救互救活动在抢救生命的斗争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为此唐山还形成了一套自救互救的经验。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唐山市政府组织编选的《地震常识与唐山抗震救灾经验》中就写进了这方面的经验:大地震中被倒塌建筑物压埋的人,只要神志清醒,身体没有重大创伤,都应该坚定获救的信心,妥善保护好自己,积极实施自救。自救原则包括:要尽量用湿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也可以避免建筑物进一步倒塌造成的伤害。尽量活动手、脚,清除脸上的灰土和压在身上的物件。用周围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避免进一步塌落;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几个人同时被压埋时,要互相鼓励,共同计划,团结配合,必要时采取脱险行动。寻找和开辟通道,设法逃离险境,朝着有光亮更安全宽敞的地方移动。无法脱险时,要尽量节省气力。如能找到代用品和水,要计划着节约使用,尽量延长生存时间,等待获救。保存体力,不要盲目大声呼救。在周围十分安静,或听到上面(外面)有人活动时,用砖、铁管等物敲打墙壁,向外界传递消息,当确定不远处有人时再呼救。互救是指已经脱险的人和专门的抢险营救人员对压埋在废墟中的人进行营救。为了最大限度地营救遇险者,应遵循以下原则:先救压埋人员多的地方,也就是“先多后少”;先救近处被压埋人员,也就是“先近后远”;先救容易救出的人员,也就是“先易后难”;先救轻伤和强壮人员,扩大营救队伍,也就是“先轻后重”;如果有医务人员被压埋,应优先营救,增加抢救力量。
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的作者钱钢说:“一个幸存者救活十数人,十数幸存者救活数百人。生者与死者的鲜血融合在一起,在黑色天地间写下一个大大的‘人’字。”谁也不能否认,这个大写的“人”字,是汉语言中最秀美的文字,是人类文明历程中最壮丽的纪念碑。它不仅记录了每个灾民在废墟中向上崛起的姿势与精神内涵,同样是人类救灾救困时同舟共济的支撑与搀扶的剪影。
汶川:
因为汶川地震比唐山地震震级大,范围广,我们在这里无力描述震后的惨状了。还是让我们尽快回到他们自救互救的动人故事中来吧,英勇情怀触动着我们的内心,让我深刻感受到人性中最闪亮的光辉。他们,比石头更坚硬,比花儿还温柔。
灾难使灾区人民更加坚强,更加团结。他们忍受着巨大的伤痛和不幸,展开了感人肺腑的自助和互救行动。
汶川地震发生时,崇州市怀远镇中学吴忠洪老师正在给四楼的初一(5)班学生上英语课。看见大地剧烈地抖动,吴老师当即向班上29个学生大喊:“同学们,快跑!快下楼,地震了!”他自己则牢牢地将摇晃得很厉害的门框扳住。刚到三楼,被吴老师救出的林霞等学生看到吴老师又向四楼跑上去。后来才知道,还有两名学生因为恐惧仍滞留在教室里。但一切发生得太快了,吴老师和另外两名学生被永远地留在了废墟中,临死前吴老师还抱着两名学生。爱生如子的吴忠洪老师用忠诚将28年执教之路升华成一个永恒的美丽。
临时聘用教师杜正香舍生守护3名幼儿。5月14日,当救援队员掀开完全坍塌的绵阳市平武县南坝小学的一根钢筋水泥横梁时,他们发现了已牺牲多时的48岁学前班临时聘用教师杜正香。她趴在瓦砾堆里,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紧紧地各拉着一个年幼的孩子,胸前还守护着3个幼小的生命。“看得出她是想把这些孩子带出即将倒塌的教学楼。”参与搜救的解放军战士这样说。杜老师的同事杨树兰说:“如果不是为了救学生,杜老师肯定能跑出去,可我知道,她肯定不会扔下学生们不管。”
苟晓超老师为救学生英勇献身。5月12日,是通江县洪口镇永安坝村小学24岁的苟晓超老师新婚后上班的第一天。地震发生时,他大声吼叫二年级学生赶快下楼逃生,并用尽全身力气大声通知正在二楼和一楼巡查的老师,惊醒的孩子在老师们的带领下陆续从教室撤离到操场。苟晓超老师不顾教学楼顶楼砖头玻璃的掉落,飞跑上三楼抢救58个正在午休的孩子。当他第三次冲到楼上抱起两名孩子撤离到一楼地面的最后一级楼梯时,顶楼轰然坍塌,一块重约1吨的混凝砖块砸向他的小腿,他本能地将两个孩子“藏”在自己的怀中,用坚强的身躯挡住从天而降的坠落物。藏在苟晓超老师怀中的两个孩子和被困的最后几名学生终于获救了,但苟晓超老师却因伤势过重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汶川地震通过自救互救抢救了无数宝贵的生命。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一个从唐山、汶川灾难中站起来的英雄群体。尽管生命脆弱,死亡就在一瞬间,但是他们不抛弃、不放弃,恐惧、焦虑、绝望过后,顽强自救;痛定之后,积极施救。用躯体抵挡钢筋水泥梁柱的挤压,以话语慰藉创痛深重的心灵。这样的民众,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积极力量的代表,也是我们在血色微茫中看到的闪亮希望。
·子弟兵,铸就钢铁脊梁·
每一场灾难到来的时候,冲在前面的总是军人。我们可爱的军人征服山,征服水,征服敌人,还要征服大地震,从死神那里夺回无数鲜活的生命。对于军人,唐山人提起就落泪,即使把世界上所有赞美的词汇堆起来,也无法表达他们对子弟兵的敬意。
唐山:
当十万大军还在公路上奔行的时候,唐山在痉挛,在疼痛,在苏醒。震后的黑色的雨,瓢泼般地倾向废墟;和历史上许多大震之后的情形一样,无休无止的暴雨。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唐山的废墟中开始一片一片地渗出淡红色的液体。它越渗越多、越积越浓,像一道道细细的淡红色的泉水,从预制板的裂缝中淌出来,沿着扭曲的钢筋滴下来,绕过毁断的窗棂门框,又从灰白的墙壁碎土中渗出来。人们终于看清,这是从蒙难者尚未清理的尸体中流出的血水。淡红色的血水缓缓地流着,聚合成一条条红色的小河,在黑色的废墟上留下了一道道离逝了的生命的轨迹。所有经历过1976年大地震的唐山人,都很难忘记暴雨中这一惊心动魄的惨景。
“解放军会来救我们的!”唐山人民这样说着。是的,人民最信赖的子弟兵,从四面八方向唐山迅速集结。他们穿越了暴涨的河流和被地震斩断的道路,甚至穿越了生死,急驰而来,赶赴这场穿越生死的紧急救援。灾难发生的时刻,唐山机场驻军某部十连战士也一起陷入大地的疯狂震荡之中,面对巨大的轰鸣、闪亮的白光、抖动的大地,一些指战员开始以为遭受了原子弹袭击而准备战斗,当他们清醒地判断为地震时,迅速投入救灾行动。幸运的是,该连的几排平房没有倒塌,战士们冲出来后,一部分人员坚守岗位,修复雷达室,十几名官兵由指导员带领疾驰到一公里外的碑子院,救援那里的乡亲。从地震发生到奔赴救援地,仅仅过了7分钟的时间,那时余震未息,他们的步伐像喝醉了酒的人一样摇晃。大灾难发生的那一刻,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人民,而不是自己的安危。
更多的部队在地震中爬起,迅速地集结,星夜向灾区疾驰。北京军区某装甲兵团距震中120多公里,他们的营房和生活设施也遭到严重破坏,但1000多名官兵震后3个多小时就一路狂奔到了唐山市区,用双手从废墟中抢救出的幸存者达2000多人。除了这些最先救灾的震区驻军,北京军区4个军的12个师、2个军直炮兵团、沈阳军区的3个军的4个师以及空军、海军、铁道兵、工程兵、基建工程兵、大军区所属医院10万大军也奉命紧急出动。桥梁、道路被震断,一道道暴涨的河流挡住了去路,这些救援的官兵恨不得插翅向唐山飞去。当沈阳军区某部来到绥中县的六股河时,山洪暴发,没有桥梁,架桥等不及,他们就用几十辆大马力拖拉机牵引军车,在湍急的河流中强行通过。沈阳军区和北京军区两个野战军分别被挡在蓟运河和滦河边,地震震垮了桥梁,两支大军一路从机耕小路迂回,一路从摇晃着的铁路桥上把他们的军车一辆辆开过去。
“解放军来啦,解放军万岁!”当他们满脸汗水、满身灰尘地来到唐山街头时,所到之处,那些幸存市民们一阵阵欢呼。由于灾难的紧急,由于没有足够的准备,开进的部队没有携带大型的施工机械,甚至连铁锹、镐、铁锤、钎等简单的工具也带得很少,而大量的市民就埋在钢筋混凝土坍塌的废墟里。但他们都携带了一双手,一双双温热的手和他们临时找到的棍棒等简易工具一起变成了铁锹、镐、铁锤、钎,甚至装卸机!就用这双手扒开石头,掀起一块块沉重的楼板,扯断一道道钢筋。士兵们用小锯条锯开钢筋,把钢筋水泥板一小块一小块地分解掉,发现地下还有挣扎的人,如果暂时救不出来,就想方设法给他们送去食物和水,并用早已嘶哑的声音一遍一遍喊话,让幸存者坚持,哪怕是地下有一丝声响,官兵们也会拼命地挖。当每一个幸存者被他们从废墟里抢救出来,周围便又是一片欢呼,这些欢呼声和子弟兵们的身影一起成为大劫之后的唐山一支最有力的强心剂。
许多老唐山人回忆起当年救出他们的部队还忍不住热泪涌动。为了从死神手里抢夺更多的灾民,解放军冒着危险在坍塌的楼板和摇摇欲坠的墙体间救人,开始的几天内昼夜连续奋战,大部分官兵的手上没了指甲,没了皮,血肉模糊,军鞋和裤腿也被钢筋碎石扎烂……也许唐山人最能理解“子弟兵”中“子弟”的含义,这些兵,在危难之中就是自己最可依赖的子弟!有过太多这样感人的例子,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些最可爱的人,再一次热泪盈眶。7月28日上午,正在演习的某部二营接到命令,没吃午饭就火速出发,一路急行军,徒步赶到唐山已是次日清晨,战士们一个个浑身湿透,疲惫饥渴交加,无力地坐到路边。当炊事班架锅熬出了第一锅米饭,他们刚想站起又坐下了,因为大锅旁站满了饥饿的孩子。第二锅又煮熟了,他们又分给了旁边的群众,第三锅还没有煮熟,他们就接到了救人的命令上了废墟……
北京军区老军人穆桂深是当时部队派来了解情况的7名战士之一,乘飞机到唐山后,大家都惊呆了。4名战士回京汇报,他和两名战士留下来参加紧急救援。穆桂深回忆说,当时群众没有什么食品,部队带去的东西都给了老百姓,飞机空投的食物更不能动,首先要满足受灾群众。尽管战士们在废墟上昼夜救人,有时一天也吃不上一口饭。让穆桂深最痛心的是,第四天的时候,粮食供应上来了,可和他一起来的班长却在汽车上一手扶着方向盘,一手紧握挡把,永远地离去了。由于连日的劳累和饥渴,这位年轻的班长倒在了唐山抗震救灾的战场上……
军医朱贤权,抗震救灾时是沈阳军区某部二连卫生员,大地震使他成为唐山人心中永远的白衣天使。当抢救一名叫张维忠的老工人时,这位老工人因骨盆和泌尿系统被严重砸伤,三天没排尿,腹胀如鼓,用导尿管排不出尿来,眼看生命垂危,朱贤权就把导尿管一头插进伤者的尿道,一头用嘴吸尿,一连为伤者吸出了四大碗尿水。30年后,当记者辗转找到这位已从辽宁义县驻军某部退休的老军医时,朱贤权说:“我们当时就是救人去的,军人就应该这么做!”
陡河水库告急!就像今天汶川地震的唐家山堰塞湖。
这是一个人们意想不到的险情:大震后,位于唐山东北15公里的陡河水库,大坝下陷1米,主坝纵向断裂1700米,横向断裂每隔50米就有一处,约有50多道裂纹。裂纹有的宽达1米,长达11米。时逢天降暴雨,水位猛涨,大坝岌岌可危。该水库库底高出唐山市10米,有3600万立方米的储水量,一旦决堤,架在唐山人头上的一湖水将咆哮而下,已经震碎了的唐山顷刻间就会变成一片汪洋。可怕的次生灾害!1923年东京毁于地震之后的大火,不就是震撼人心的史例吗?“快逃啊——”“陡河要决堤啦!”“大水要下来啦!”
在这个紧急关头,一队军人正跑步奔向水库大坝。这是驻在陡河水库附近的北京军区炮兵某团的指战员,刚刚从废墟中脱身,他们就接到了保护水库大坝的命令。
团部先是派兵上坝警卫。可是他们很快意识到了情况的危急:大雨中,急涨着的陡河水像沸腾般地咆哮着,水汽蒙蒙,浊浪汹涌,拍打着有裂纹的坝堤,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当时,陡河上游的洪水,也像野马奔腾而来,水库水位在令人发怵地上涨,杀机四伏的旋涡,疯狂的浊浪,千疮百孔的大坝……溃堤之险,危在旦夕!必须立即溢洪减压,这是一切一切的关键。炮兵团副参谋长董俊生率领八连战士上堤抢救,他高声喊着:“打开溢洪闸!”然而早已停电,闸门启闭机无法启动。他又带领士兵们冲进绞车房,要靠这架手摇绞车,去启动那两扇40吨重的闸门。
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士兵们每四人一组,用手臂的力量去摇动绞车,去开启那八万斤重的闸门。风雨飘摇,大地仍在余震中战栗,恶浪仍在闪电中发光,涛声如雷,泡沫飞溅。从中午到夜晚,小屋内一阵又一阵地传出“嘎吱嘎吱”的手摇绞车响和战士们于紧张、疲惫中喊出的号子。四个壮小伙子拼命地摇动一百圈,闸门提高还不到1厘米!七八个小时过去了,战士们轮班操作,就像是与死神赛跑。钢铁大闸一毫米一毫米地上升了。他们站在陡河水库大坝,极目远眺白茫茫的水面。三营副营长魏世德当时是参加大坝抢险的一名班长,他指给我看那座不寻常的绞车房。这座小屋是架空在溢洪水道上方的,下面便是巨大的闸门。很难想象,这座“空中楼阁”在那天为什么竟没有倒塌。倘若倒塌,屋内的人不仅会被砸死,而且会栽入数十米的“深渊”。对那种巨大的危险性,魏世德和他的战友们是知道的,开始提闸还容易,几声号子一喊就起来了,谁想到要连续摇七八个小时!绞车房已经震裂,余震一来,房子随时都有可能落架。摇,拼着命摇,汗珠子吧嗒吧嗒地掉,心怦怦地跳。十分钟一班,以最快的速度换班。夜里,两扇大闸门终于提了起来。黑暗中战士们听见溢洪水道中哗哗的淌水声,在场的军人抱头痛哭。水库大坝保住了!
在采访中,我还听说了一个抢险的四川军人,外号叫“小四川”,外面的军人把他的身体拴上绳子,他冒死钻入废墟里,去救废墟下的孕妇,不幸余震发生了,他最后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了那个孕妇的平安救出。“小四川”被拖出后,一双手血肉模糊,后背也被钢筋划破了深深的口子,在送往帐篷诊所的途中牺牲了。他的样子,似乎在无言地诉说着人民解放军的忠诚。唐山老百姓都流传着这样的话语:解放军是我们最亲的人!
汶川:
在汶川的抢险中,同样有这样勇敢的13万大军,在第一线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他们中间有无数的英雄。
四川省绵竹市游仙区武装部长、上校军官郑强就是值得我们记住的一位。连续11天没能睡个囫囵觉,郑强本以为可以借抽调成都军区、准备即将开始的抗震救灾全国英模事迹巡讲的机会,踏实地躺在床上睡一晚,但噩梦不期而至,他说:“我醒来后房间的灯怎么开也开不了,一片漆黑中,说真的,我感觉自己仿佛也跌入到地狱中。”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位在北川失去29位亲人的军人明白自己的这种负疚感将是他一辈子挥之不去的梦魇,“他们都在梦中责怪我,怎么不去救他们?我知道,我亏欠了他们……”这位44岁的羌族汉子第一次落下泪水。
大地震袭来时,郑强的第一感觉就是,北川完了。郑强的判断没有错,当时在绵阳军分区,他马上下楼跑到军分区大门。军分区的首长们已经在那里了,简单了解情况后,他们开始集结干部和民兵。5月12日下午2时40分,郑强下达第一道命令:“集合民兵应急分队!”人在绵阳,心在北川。即便直觉告诉他故乡和亲人将在这场地震中遭遇毁灭性的灾难,但郑强并没有提出要求带人先返北川,相反,他带领民兵开赴的第一个地点是去唐家山查看堰塞湖的情况,“如果唐家山堰塞湖出事,整个绵阳几十万人就险了”。
郑强出发的那一刻,他突然感到一阵眩晕,这不是地震造成的,而是自己最近几天因为患急性肠炎而虚脱的结果。当时他告诫自己:即使我还有一口气,我也得带人往前冲。在没有道路的情况下,上唐家山是多么艰难!他带领士兵们用刀砍出一条小路,还用红布条做了记号,为后来武警战士背炸药上山开辟了道路。在唐家山忙完一个通宵的抢险,郑强带队返回绵阳。但他一刻没有停留,因为他已经得到消息,北川灾情相当严重。马上冲向北川!绵阳到北川不过二十来公里,震前只有十来分钟的车程,但13日这天,郑强和他的队伍整整花了两个小时步行到北川。
对郑强来说,北川的每条大街小巷再熟悉不过了,即便北川已经成为一片废墟,他也清楚自己的亲人被埋在哪些地方。但他并没有指挥民兵们去营救自己的亲人,而是直接赶到人员受困面积最大的北川一中,他想:“我必须这么做,说大了,我是一名党员,一名解放军指挥员;说小了,我带着那么多兵,他们都不是北川人,我如果连这点觉悟都没有,今后怎么去面对他们?”
穿过北川县城的街道,郑强带队经过了姑姑和叔姨曾经的住所,楼房已全部坍塌。废墟中,他仿佛听到亲人的呼叫,他狠狠地咬了自己的下唇,泛红的鲜血润唇而出,郑强丝毫没觉得疼。他觉得,在亲人的那堆废墟前,这一刻他更像是一个麻木的陌生人。一步也没有停留,郑强带着队伍一路小跑直奔北川一中,他知道,对这件事情,自己会因此悔恨、内疚一生。
天空又飘起了雨,犹如苍天在哭泣,对郑强来说,更像血在心头滴。看不到的地方是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忙碌了整日整夜,站在北川一中废墟里的郑强有些恍惚了,似乎再也听不到咫尺外亲友们的呼吸。这个时刻,泪水夺眶而出,在这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郑强唯一能做的是让自己不要抽泣。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第二天一大早,在北川断壁残垣中来来往往的幸存者嘴里,郑强愈发感觉到家族灾难的临近。但他仍然像标枪一般坚挺在废墟上救人,因为他要把坚强传递给所有幸存者和还有生机的人。终于,噩耗从劫后余生的弟弟和妻妹那里传来:在北川的36位亲属,14人遇难,15人失踪,仅7人幸存。郑强那一刻再也站不住了,一下子瘫软在地上。弟弟紧紧抱住他痛哭。那个时候郑强觉得自己脑子里一片空白,怔怔望着不远处亲人遇难的废墟,这位七尺硬汉无论如何都无法再在旁人面前掩饰自己的伤痛,大声哭了。
这场劫难让郑强失去了姑姑、姑父、姨父、侄儿、侄女……郑强无法忘记他们的音容笑貌,每天只要稍微眯一会儿,脑子里就全部是跟他们有关的记忆。姑姑从小抱着他玩,姑父总是将最好的东西给他吃,地震前一周他还和他们在一起,现在,一个个鲜活的人就这么从自己的身边消失了。最让郑强无法释怀的,是对他那才四岁多的小侄儿的一句承诺。小侄儿是他们家的宝贝,他跟他相处得像亲生父子一样,喜欢摸他的脸,挠他的痒。郑强永远不能忘记的是跟小侄儿在一起的最后一次,当时他对小侄儿有一个承诺,下午带小侄儿去吃肯德基,但下午部里临时有急事,没能带他去。没想到,这样一个简单的承诺,成为他终生的遗憾。对于他来说,每一个回忆,都是一种残忍的煎熬,他说:“我必须表现出坚强,因为我代表的是中国军人。”郑强唯一可以庆幸的是,自己的父母跟自己住在绵阳,尤其是父亲,一般每周末都要回北川,周一才回来,但地震前那周,偏偏周日就回来了,因此幸免于难。
南郊机场的卸货场,九洲体育馆灾民安置区,游仙区大小乡村,这些天,绵阳的各个地方都留下了郑强的足迹。十多天来,他没吃上一顿热饭。嘴里两边全烂了。但郑强没有觉得自己苦,因为他将温暖带给其他受灾群众的时候,更感受到了受灾群众的质朴感情。郑强讲到了前几天他去游仙区偏僻的麒麟村勘察灾情的所见所遇:“有一家,房子全部塌了,两个老人都是残疾,儿子也缺了条腿,但他们看到我们,没有提任何要求,反而一个劲地感谢我们,说是给政府添麻烦了。”郑强说,那个时候就觉得他们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还有一家,原来住在武引水库那边,由于扩建水库,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家园搬到麒麟村,但这一次又让他们失去了家园,即使这样,一家人也没有任何抱怨,他们说想得通,这是天灾。”郑强毫不讳言自己当时两度落泪,他感慨地说:“老百姓的心胸才是全天下最宽阔的,面对他们,我个人的伤痛算不了什么。”郑强说类似的感动这几天无处不在,“不得不承认,我们乡亲的感情是最质朴的。一次灾难,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人间真正的温暖,我是军人,没有理由不继续玩命地工作下去,为了老百姓,为了这个国家!我虽然失去了20多位亲人,但我发现自己还有成千上万的亲人,他们永远和我在一起”。
我们的目光还停留在北川,那里还有军人的集体形象感动着我们。一片废墟的绵阳市北川县城,救援者们在四处大声呼喊着。放眼望去,几乎所有建筑已成断砖瓦砾,剩下的也已严重扭曲变形,不时有碎物坠落。由于道路中断,重型机械无法进入,军人、消防队员和志愿者们用铁锹铲、用钢钎撬、用电缆拽、用双手刨,在余震不断的废墟中争分夺秒地从死神手中抢夺生命。
“坚持住!我们马上把你救出来,别乱动,坚持几分钟!”在县城中国移动的一个营业部门口,一面巨大的墙体斜压在了街道上,一个战士大声地给受困者打气。战士们踩着晃动的断墙,避开锋利的钢筋。下面的人胳膊被墙压住了,还好旁边一辆小汽车帮他挡住了大部分倒下来的墙。现在有一块预制板挡在他头上,而且被卡住了,拽不开。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众人一致决定用电缆绕在预制板上,分别从两头拽住,一位救援者找来一只大号老虎钳,伸进手去,咬着牙狠劲地扭动几次,将预制板中间断裂露出的钢筋钳断。断成两半的预制板终于被挪开,下面是一位中年男性,他的右胳膊被压在一大块断裂的墙体下面,已经呈反关节扭曲状,几乎肿胀了一倍。一位救援者找来钻子和榔头,把墙体钻成小块清理出去,旁边的人找来一块三夹板,替受困者遮挡激起的灰尘。他得救了。
地震发生后,重灾区茂县通信中断、道路阻绝,成为孤域困城。那里的群众情况怎样?急需什么帮助?党中央和全国人民揪心牵挂。胡锦涛主席和中央军委果断决策,立即向该地区空投伞兵。
14日12时20分,在震中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上空,由河北籍军人李振波大校带领的15名突击队员,从伊尔—76飞机上成功跳下,并迅速与茂县县委、县政府取得联系,于15时许第一次传回了茂县灾情。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人民解放军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不畏牺牲的勇气。
茂县,是岷山山脉、龙门山脉、邛崃山脉的主要绵亘地带,平均海拔4000多米。这里的大气压只有400多毫米汞柱,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只有海平面的一半;地处连绵数千公里的强风地带,强风常以每小时100~300公里的速度咆哮于这广阔的空域,多年来,这里一直是中国伞兵空降的“死亡地带”。
李振波是第一个跳出机舱的。在逶迤连绵的层峦叠嶂之上,在5000余米的云遮雾绕之中,他和他的勇士们从天而降。
这是震惊世界的决死强降!在陌生地域,在复杂气象条件下,在高原地区,无地面引导,这些都是伞降的“兵家大忌”,所有人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不可预测的因素太多了,不可知的风险太大了。由于树枝的影响,他没有掉到悬崖深处,那片适合降落的点又满是山林,躲是躲不过的。他们是敢死队!伞兵雷志胜在请战书中写道:“作为一名人民子弟兵,在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之时,我们应该挺身而出,肩负起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任!申请加入抗震救灾队伍,我愿付出自己的一切去挽救灾区人民的生命,实现自己作为一名军人的价值!”
这天上午,李振波率100名官兵登上了军用运输机。11时47分,飞机飞临茂县,随着“嘀、嘀”两声短促的铃声响起,他首先跃出机舱,扑向苍茫的大地……
风鼓着伞衣向前飘了大约八九分钟后,落在距投跳点约5公里的一片悬崖边上,降落伞挂在树枝上。紧跟着的是空降某军特种大队副大队长詹天雄中校。两名战友降落点相距约50米远。
在他们第一波出舱后,运输机用6分多钟时间盘旋返回投放点准备继续空投,此时,他们已经通过对讲机将地面参数报告给了另外13名空降兵,并发出了投跳命令。
14日中午12时25分,李振波他们伞降到震中地带茂县,仅3分钟,通信士官雷志胜就建立起了对指挥所的通信联络,并于第一时间报告了安全着陆情况。随后,小分队便转入了灾情勘察上报的艰苦卓绝的工作。他们很快便与茂县领导取得了联系,并于当日15时就利用携带的通信设备首次传回了该县灾情。
15名伞降勇士会合后准备跨越岷江。李振波他们通过仍算完好的岷江大桥往对岸进发时,在江边躲难的老百姓列队相望,纷纷拥上前来欢迎他们,他依稀通过浓郁的川音辨别出,老百姓喊着:“你们就是当年的红军,终于把你们盼来了。”
李振波率队向茂县县政府挺进途中,在岷江边发现40余名在此写生的师生,以及106名前往九寨沟的中外游客被困在泥石流夹击的山谷中,他们及时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秘书长李黎取得联系,并火速报告指挥所请求救援。
在第一时间报告茂县的灾情后,李振波又带领几名战士到江边看望被困学生和游客。经核实,这些被困的写生师生是成都美术学院的,有45名学生,2名老师。而游客有130多人,其中孕妇2人,伤情较重的有5人。
当天,根据方位指导,运输机空投了食物,暂时解决了部分群众当天的吃喝问题,但伤员当天仍然无法及时运出。李振波非常清楚,直升机的飞行高度一般在5000米以下,超过这个高度性能就会受到损害,对飞行安全构成威胁。而茂县县城坐落在峡谷中,两边多是三四千米的高山,直升机只能沿着河谷飞行,但当时能见度不够,稍有不慎就会机毁人亡。
第二天天气好转,他们迅速通知了后方,下午两架直升机在他们的引导下,在临时建立的机落点顺利完成降落,受伤者和两名孕妇被直升机运到成都抢救。做完这一切,他们每人负重20公斤装备,向震中汶川县进发。
这是一场艰难的跋涉。李振波他们沿着崎岖不平、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泥石流山路,每天徒步近30公里,所有人脚上都打起了血泡,5名队员裆部溃烂。他们为了更多地携带设备,每人只随身穿了一套迷彩服,带了不足3天的干粮和饮水。两天前,已经没有食物、没有水喝,更没有药品,大家嘴上因上火都起了水泡。晚上,他们也只能钻进携带的两具降落伞里抵御川西高原的夜寒,已有5人患上感冒。
对李振波他们来说,最大的困难是道路滑坡和头顶的飞石。两县交界的高山无人区本来就没有什么通途,加上地震的破坏,仅有的羊肠小道更加难行。在离开茂县县城时,他们先是沿着岷江陡峭的岸边穿行,抬头看去,山顶上的悬石都已松动,而脚下不是滑坡流下的泥沙就是巨型的岩石挡道,还有湍急的岷江对他们虎视眈眈。
高空跳伞之前,李振波及其队员就已经做好了野战自救生存的准备,他们降落的地方就是当年红军走过的道路。红军能在那样艰难的情况下闯过川西,作为现代军人,他们更不会畏惧。还好,空降兵必备的野外生存实践并没有机会用上。
就是在几重威胁之中,他们静静地穿越了死亡之谷。而脱离死亡之谷并不是终点,他们又翻越十几座大山,进入最终目的地汶川。
当我跟李振波连线的时候,李振波连连说:“我只是做了一个军人应该做的事情。我是河北人,我们河北经历过几次大地震,我要给河北人民争光!”
危险,并没有随着大地的平静而离去。山崩地裂,江河阻断。34处堰塞湖,成为悬在百万人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看来比当年唐山的陡河水库还要凶险。奔腾不息的湔河在这里被死死围住,形成了一个最大可蓄水3亿立方米的天然悬湖。雨在下着,水位急速上涨,余震不断。北川告急,绵阳告急,四川告急!
险情就是命令,临危受命,不惧生死。5月21日,专家和武警水电部队官兵,从悬停在唐家山堰塞湖坝顶的直升机上冒险跳下,一场排危抢险的战斗正式打响。25日黄昏,成都军区1800名官兵组成突击队,每人携带10公斤炸药和镐钎,步行突进唐家山坝顶。他们走的就是当时郑强带队留下的路线,看见了红绸布在舞动……
6月1日凌晨,经过生死决战,终于在唐家山堰塞湖坝顶挖出了一条数百米长的泄流槽,比原计划节省一半时间。6月7日,泄流槽开始泄流。
无论是郑强,还是李振波等15勇士,他们是伟大的,他们能够在大家和小家的取舍中选择前者。郑强也是感性的,他面对那么多亲人的离去会声泪俱下;郑强还是人性的,所以他会做噩梦,会愧疚良久。事后李振波也说那一跳有些后怕。我想,那些牺牲的军人也一样,他们想活着,想在完成救灾任务之后与家人团聚。但是,他们走了,走得很勇敢。我们一直试图在这场灾难之后去寻找那些失去亲人的英雄们,寻找他们内心深处的原始碎片,从而发现人性的光辉。庆幸的是,我找到了。郑强是这样的典型,还有青川的武装部长袁仕聪,这位同样在震后营救中无法顾及自己母亲和侄女的汉子,情到深处也会痛恨自己、埋怨自己。我们一直被感动着,因为他们的奉献,因为他们的自责。有一种痛叫作放手,相信更多的人能够从这种伤痛中体会他们的伟大和崇高。有一种爱叫牺牲,让我们能够从灵魂深处被感染,去接受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钢铁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