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活记忆:新中国成立70年民生往事(第三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粮票发行:中国进入“票证时代”

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

1953年11月1日,北京市首次发行面粉购买证,上面写着“遗失不补,过期无效”。

1955年10月实行粮食以人定量供应后,粮食部发行“全国通用粮票”,俗称“满天飞”。后来每个省有了自己的省粮票,俗称“吃遍省”,某些市还有自己的市粮票,俗称“本地吃”。之后,食用油票、布票也相继面世。全国2000多个市、县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商品票证,进行计划供应。此外,一些较大的厂矿、学校等也印发了各种票证。

从此,票证范围之广、地域之宽、品种之全、时间之长、数量之多,在世界上极为少见。除了买“红宝书”(《毛泽东选集》)不用票,买其他东西基本要票。

城镇粮食的凭折定量供应始于1955年,国家规定居民口粮按照劳动差别、年龄大小及不同地区的粮食消费习惯,确定9个等级的供应标准。在这种物资奇缺的时期,被称为“宝中之宝”的粮食,以这种方式被国家严格控制。

但每个城市都滋生出倒卖粮票的地下黑市交易市场。将粮票换成人民币,全国粮票价格最高,省票次之,市票最便宜。因为同样一张粮票在不同地区倒卖的价格不一样,城里和城外,镇上和县里,都存在差价,于是很多人偷偷摸摸地干起了这边收购、那边倒卖的“投机倒把”勾当,抓到了可是要被扭送派出所、粮票也会被全部没收。

1955年10月21日,北京市人民委员会转发中粮部关于使用粮票的几个问题的指示的通知

1954年,北京市政府粮食局印制发行的面粉购买证

从1958年春节开始,对猪肉、牛羊肉、鲜蛋、红白糖、粉丝等8种副食品实行凭票定量供应。汉民等每月每人供应猪肉6两,牛羊肉5两;回民每月每人供应牛羊肉1斤4两;红白糖各4两,鲜蛋2个。6两肉两筷子就夹没了,却是一人一月的定量,真是少得可怜。所以那个年代肉食店营业员最吃香,大家都想跟他们搞好关系,以便于在买肉的时候能弄到肥肉,有点儿油水解解馋。

50年代,粮票的出现,标志着后来整整实行了40年的商品票证制度的开始,小小粮票,几乎陪伴了那个时代的所有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