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2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将达到8万亿元市场规模,2030年将达到16万亿元,中国大健康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取得高速发展,产业规模从2011年的1.6万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3.9万亿元,扩大了1倍以上;2016年市场规模为4.6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8%;2017年市场规模为5.1万亿元。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预计到2020年,我国健康产业总规模将超过8万亿元。由此可见,2015—2020 年医疗及健康服务业预计至少保持15%的增长,拥有如此巨大的增量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在整个大健康产业中,以药品、医疗器械、医疗耗材生产与销售流通为主体的医药产业占据我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半壁江山,市场占比高达50%。医药制造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制造、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生物制品等产业体系。
2006—2010年,医药制造业迅猛发展,销售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3.31%。2010年以后,增速有所放缓,但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15年我国医药工业销售收入为26703亿元,增速略有所下降,但得益于国家进一步深化医疗改革,以及政府对药品价格的控制措施,行业迈向日益规范的发展阶段,为行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6年,医药工业销售收入增长速度呈现回升趋势。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全面二胎政策的放开,医改政策的推进,以及受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等因素的影响,未来医药制造业将长期维持在较高增速的发展状态。
医疗器械可细分为医学影像、体外诊断、心血管器械、骨科器械等多个领域。2016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3700亿元,增速超过20%;从市场结构来看,医学影像、体外诊断、心血管器械和骨科医疗器械是医疗器械行业中最大的四个细分领域;从市场增速来看,过去五年增速最快的前三个领域分别是体外诊断、高值耗材、家用医疗器械;从盈利性来看,毛利率最高的细分子行业是体外诊断(IVD)和高值耗材。
近年来,我国药品流通行业销售总额一直处于增长向上态势,但总体运行呈现缓中趋稳的态势,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企业创新业务和服务模式不断涌现,行业进入转型创新与全面升级阶段。
医疗服务产业作为大健康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民生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提出了多项政策意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2017年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86649个,比上年增加3255个,其中医院31056个,比上年增加1916个;其中,公立医院12297个,比上年减少411个,民营医院18759个,比上年增加2327个。2013年至2017年间,中国公立医院数量减少1099个,民营医院增加7446个。
我国大健康产业之所以保持高速增长,源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日益严峻的老龄化状况,也依赖国家政策持续引导和大力支持。
首先,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驱动。2009年3月17日“新医改”推行,2011年3月14日“十二五”规划出台,2016年“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顺势推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中国”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政府部门开始广泛参与引导健康服务产业的发展。
其次,中国社会人口结构变化,也是驱动中国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老龄化是未来半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内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上的棘手难题。到2020年,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到2.42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从2000年的6.96%增长到近12%。老龄化的问题,将对医疗保健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最后,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科普保健意识的提升,健康的生活方式正日渐进入公众视野,成为大众的生活追求。随之而来的是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养老、体育健身、养生美容、健康旅游等新兴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为人们提供健康生活解决方案,催生大健康服务产业最大的商机。
但是,应该看到的是,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人均卫生费用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健康产业仅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5%,2014年居于全球首位的美国医疗健康产业支出总额占GDP的比例为16.9%,我国整个健康产业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