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资本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力的关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同种商品的劳动耗费会减少。因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个可变量。单位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社会价值,会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而减少。《资本论》中讲: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而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劳动生产力是指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马克思常将劳动生产力与生产力通用。例如,《资本论》中讲:“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它随着生产力提高而提高,随着生产力降低而降低。”[1]受苏联论著的影响,我国学界长期把生产力的内涵缩小为二要素(劳动力和生产工具),还曾产生二要素与三要素(加劳动对象)之争。其实,《资本论》讲劳动生产力的多要素,就是生产力的多要素。由于学界把劳动生产力解读为劳动生产率,否认其与生产力的内涵一致,所以将科学也排斥于生产力要素之外。资产阶级及其学者强调一切生产力是资本的生产力,而马克思则强调一切生产力是劳动的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的高低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生产力的高低可用劳动生产率来测量。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表现为同一劳动时间生产使用价值的多少,也可用生产每件产品耗费劳动时间的多少来衡量。

生产力或劳动生产力的高低由什么决定呢?“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2]这里讲了决定劳动生产力的五个要素,其中所讲“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是指分工协作和管理劳动等。《资本论》将这五个要素作为决定社会生产力的要素分别进行了论述,如专门论述了分工协作、自然力、管理劳动等要素的作用,特别突出科学在发展生产力中的作用。《资本论》中一再讲到科学是生产力,而且讲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科学和管理及其创新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起着日益突出的作用。由于在理解马克思生产力多要素的理论时有缺失,“文革”后期,一些学者还曾有组织地在报刊上批判科学是生产力的观点。

劳动生产力的变化与价值的变化密切相关。“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地变动,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地变动。”[3]马克思把这个变动状况称作规律。有事实为证: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劳动生产力大幅提高,有关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也随之下降。1786年,英国每磅棉纱的售价为38先令,1800年降为9.5先令,1830年再降为3先令,只及1786年的7.9%。由此可见,劳动生产力的高低变化与使用价值(财富)和价值的量的变化是不同步的。也就是说,劳动生产力提高与财富的增加是同步的,而与价值的变化是负相关的。这一事实,正是马克思强调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重要根据。


[1]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71.

[2]同①53.

[3]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