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根本路径
唯物史观没有停留在“精神动力”的层面上认识社会历史,而是透过历史的表象,进一步探寻并发现了社会历史深处的“动力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1],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2]。社会革命是旧的社会形态灭亡,并被新的社会形态所取代。革命的发生,是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旧的生产关系变成了生产力的桎梏。社会革命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去寻找。因此,当一种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时,这种生产关系是不会消亡的;当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要求用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原有的生产关系的时候,是不会有新的生产关系产生出来的。
唯物史观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科学探索,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奥秘,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要正确认识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同作用。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在阶级社会中,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变世界,都要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要全面地、动态地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准确把握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和阶级力量的对比,把握社会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脉搏,以此探索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实践路径。
1885年,马克思逝世后的第三年,恩格斯在为马克思写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所做的第三版序言中提道:“正是马克思最先发现了重大的历史运动规律。根据这个规律,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宗教、哲学的领域中进行的,还是在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只是或多或少明显地表现了各社会阶级的斗争,而这些阶级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又为它们的经济状况的发展程度、它们的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由生产所决定的交换的性质和方式所制约。”恩格斯不仅揭示了阶级斗争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在唯物史观中的重要地位,还认为马克思在以这一理论和方法分析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历史中,“检验了他的这个规律”,“这个检验获得了辉煌的成果”[3]。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提出:“在波旁王朝时期进行统治的是大地产连同它的僧侣和仆从;在奥尔良王朝时期进行统治的是金融贵族、大工业、大商业,即资本和它的随从——律师、教授和阿谀者。正统王朝不过是地主世袭权力的政治表现,而七月王朝则不过是资产阶级暴发户篡夺权力的政治表现。所以,这两个集团彼此分离决不是由于什么所谓的原则,而是由于各自的物质生存条件,由于两种不同的财产形式;它们彼此分离是由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旧有的对立,由于资本和地产之间的竞争。……在不同的财产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其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通过传统和教育承受了这些情感和观点的个人,会以为这些情感和观点就是他的行为的真实动机和出发点。”[4]马克思的这些“获得了辉煌成果”的分析,在对马克思与世界关系的理解中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位美国学者在其著作《卡尔·马克思:一个19世纪的人》中写道:“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曾简要论述一套社会行为的理论,强调了社会阶级间的联系,它们的存在一方面源于生产方式和劳动分工,另一方面源于政治运动以及相应的知识表述。弄清马克思自己是如何具体舍象这些联系的,是了解他的社会理论的重要一环。”[5]
唯物史观通过对现实社会中的人的全面、具体、历史的考察和分析,科学地揭示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从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6]历史就是人展开创造性活动的历史。“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7]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人民群众的总体愿望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唯物史观也辩证地揭示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唯物史观还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基本前提出发,科学地说明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作用,要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要坚守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不能夸大个人作用,进而否定或歪曲历史发展的规律。
唯物史观对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深入分析,为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动因提供了科学的角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如何改变世界的基本遵循。唯物史观不仅从客体的角度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还从主体的角度回答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一次科学地解答了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社会认识史上的难题。
唯物史观的发现为共产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使它和其他一切空想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8]。在私有制条件下,作为共同利益代表出现的国家只不过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9],对于受压迫阶级来说这只能是一种“虚假的共同体”[10]。在资本主义之前的社会,在生产力发展的低级阶段,作为总和的生产力与个人发生分离,是因为没有联合起来的个人还没有能力驾驭它们,但是此时个人还可以驾驭自己的物质生活。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与劳动相分离,生产力成为私有财产的力量,劳动者个人不仅与生产力相分离,而且个人的自主活动被异化。获得自主活动的前提就是对生产力的重新占有,而重新占有的条件是生产力总和的发展和普遍交往形式的存在。基于此,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以往的各个阶级由于或多或少地把握了一定的物质生活的生产,因而它们不可能也没有动力实现对生产力总和的重新占有。无产阶级正因为完全丧失了自主活动,才有机会摆脱束缚重新占有生产力的总和,最终实现能够控制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的个人的联合的共产主义的共同体。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
[2]同①38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8.
[5]斯珀伯.卡尔·马克思:一个19世纪的人.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25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11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9.
[9]同①584.
[10]同①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