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理论与实务研究201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浅谈版权引进流程中的几点常见问题及风险规避

·臧伊茗·

自从1992年中国正式成为 《伯尔尼公约》和 《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方,中国的外版书版权引进贸易发展至今已经日益成熟,然而和有着更长版权交易历史的西方国家相比,我们还有许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版权引进是一项流程性强、严谨度高的工作,本文针对版权引进流程中的几点常见问题,一一做出解答,并提供风险规避参考方案。

一、版权到底在哪里?

中方出版社对一本外版图书产生引进意向后,首先要做的是确认此书的版权所属,从而明确该向谁来申请购买此书的版权。直接询问出版此书的外方出版社是最便捷的做法,然而有些情况下外方出版社可能会回复 “我们并没有授予该书翻译版权的权利”。这种情况是由于外版书版权归属比较多样且复杂,外方出版社有出版该书的权利,却不能再将此书授权译成其他语言。那么,想要获取一本书的版权,应该联系谁呢?

1.版权持有方

在向外方询问版权时,常见的版权联络方有以下几种:外方出版社,作者方(本人、家族代理人、作者基金会等),版权代理。其中外方出版社和作者方通常是持有授予该书翻译版权权利的一方,而版权代理不属于版权持有方,但由于其与外方出版社和作者形成代理关系,因而拥有代表外方出版社或作者方授权的权利。

这几类版权联络方各有各的特点和利弊:外方出版社通常比较正规,有专业的版权销售人员,有固定的合同条款和授权条件,和他们取得联系基本不难。此外,不少全球知名的外方出版集团和出版社,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设有办事处,在版权联系上非常便捷,可以减少因时差带来的邮件迟复的情况。多数情况下,外方出版社的在华办事处能直接查询到一本书的版权所属以及能否授权;但个别情况下,在华办事处也需要向总部同事查询版权,再向国内出版社回复。在后一种情况下,增加了一道联络手续,回复的速度也就自然慢一些。

作者方 (本人、家族代理人、作者基金会等)持有版权的情况,通常发生在金牌作者或非常有版权经验的作者身上。这里需要注意一点:有经验的外方出版社在和作者签出版合约时,会一并签下其他附属权利,比如授权出版其他语言的权利、改编权、音频影视权等。有些作者可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并且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拥有授权翻译版版权的权利,然而其实版权已经到了出版社的手上。此时需要和作者确认是否持有版权,有必要时需要请作者出具相关证明。如果不是有固定联系的国外作者方,他们的联系方式可能不太好找。此时可以从多方面着手,例如请出版社帮忙提供,询问作者任教的大学,查找作者或家族代理人的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等。这类情况版权联系的不确定性比较大,所耗时间也较长。

版权代理不是版权持有方,但他们和外方出版社或作者形成了代理关系,由版权代理代表版权持有方进行海外市场的版权交易并从中收取佣金。版代起到一个类似于 “中介”的作用,为版权持有人和国内出版社提供双向的服务。遇到难以联系上的作者或小出版社的版权,可以同时询问一下是否有版代代理。版权代理的存在,对我们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与国外中小型出版社和作者交涉的难度。但同时也因为多了一道联络工序,效率参差不齐的情况时有发生。

2.第三方版权

联系到版权方后,还有一点需要格外注意:图书中的图片、表格、引文等是否存在第三方版权问题。第三方版权,顾名思义指的是图书中权利人没有权利进行授权的内容,这种情况多见于图表和引文。原书作者从其他资源引用了图表,但这些资源并不包含在权利人的授权范围之内,需要国内出版社自行联系版权方进行购买。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即论文集,外方出版社取得多篇论文的编纂权,将其编纂成册后出版。然而每篇论文的版权仍在作者或其他学术期刊手上,这种情况下,外方出版社是没有权利针对此论文集进行翻译授权的。因此在引进过程中,遇到论文集,要向外方询问清楚,他们所持的是著作权还是编纂权。

第三方版权的每一张图片、表格或论文集中的每篇论文都有其独立的版权,需要单独购买。逐一解决对于人力和财力都是很大的挑战,联系每一个第三方版权,需要付出的精力等同于联系一本新书。联系多个第三方版权很有可能进度不一,因而耽误了图书的出版进度;即使联系到了,也可能产生数额巨大的版权费用,令编辑和版权人员进退两难。但若是放任第三方版权不管,便会存在侵权的风险,实在是非常棘手。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考虑的解决方法有:(1)在版权联系阶段就向外方查询要引进的图书是否具有第三方版权的情况,如具有,请编辑谨慎考虑是否要引进该选题。(2)请外方出具一份第三方版权清单,国内出版社在翻译出版时删掉其中的条目。实在无法删除的,看是否能用其他图片或数据资源代替。(3)如有必须保留且数目不多的条目,请编辑对其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排序,版权人员从最重要的开始尝试联系,争取低成本、高效率地完成对第三方版权的清权。

3.版权的转让

版权的转让在版权贸易中也是常见的一种情况,是指版权方中途发生变化。多发生在授权期内或申请版权续约时。此时原书版权由A转向B,国内出版社需要和B签订授权合约,自此原书版权和A再无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后续加印的时候,中英文版权页需要做出调整,相关信息需要改成B的;有贴防伪标要求的外方,要注意向新的版权方B申请防伪标签;后续款项支付时,也要注意由新版权方B开具发票,按照其银行信息进行版税或预付金的支付。

二、关于报价那些事儿

选题通过之后,编辑们最关心的就是与报价相关的那些事儿。什么时候报,报多少,可以砍价吗,有其他出版社竞争怎么办。一般来说,在外方没有设置报价时间限制的情况下,选题通过后便可以进行报价。报价的基本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定价、印量、版税率等。定价和印量由编辑决定,外方出版社一般都有自己固定的版税率或灵活的版税率区间,由版权人员掌握。目前实行合作出版模式的外方出版社,例如圣智、剑桥大学出版社等,不需要支付预付金。实行版税制模式的外方出版社,例如威利、劳特里奇等,需要支付一笔版税预付金。在外方没有特别要求的情况下 (例如,规定预付金为首印版税的一半,或不得低于多少金额等),预付金通常约等于首印版税的金额。外方会对我们的报价进行评估,如果是在他们可以接受的区间内,那么这本书的报价就成功了,反之则会给出建议的报价。如果国内出版社一时难以对图书的预付金进行估算,可以询问外方其期待值大概是怎样,再进行报价。如果外方要求过高,可尝试砍价,在说清楚砍价的理由后,外方也会酌情考虑降低预付金要求。

竞价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出现在多家出版社对同一本书进行版权引进竞争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外方会告知每一家竞价出版社。在大多数据情况下,外方会提供给大家二轮报价的机会,此时就要毫无保留地报出可接受的最高价格,不要抱有用低价试探外方和竞争对手的心态,否则很有可能和心仪的图书失之交臂。总之,报价是有一定灵活度的事情,在外方接受的范围内,版税率和预付金都可以尝试微调,争取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

三、遇到强势条款怎么办?

在正式签约之前,外方拟出的每一份合同,都需要经过版权人员仔细审查,因为合同一旦双签,便具有了法律效力,双方必须严格履行合同条款。所以需要主动规避不合理及大风险条约,尤其对于较少合作的外方,确认每一项条款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在合同条款上,外方会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然而对于国内出版社,这些条款往往是较难接受,甚至是 “霸道”的。版权人员需要对合同中的 “罚金”“限时”等字眼保持足够的敏感,对于不合理、大风险的条款勇敢说不,和外方积极沟通,争取删掉合约中的高危条款,或以其他方式代替。如果外方坚持条款不能改动,那么版权人员需要把情况向编辑说明,严格按照合同条款执行。

外版书引进的过程流程性强、严谨度高,只有多方默契配合才能流畅、顺利地进行。版权人员也需要积极地和外方沟通,维持彼此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不断学习版权知识,提高行业敏感度,多方面思考解决问题之道,才能助力编辑将中意的选题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