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哲学:回顾与反省(第二版)·上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撰稿者简介

(以姓氏拼音为序)

迈克·比尼(Michael Beaney),现任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分析哲学史教授和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教授,《英国哲学史》杂志主编,曾在英国多所大学任教,并担任北京大学(2011)和北京师范大学(2013—2014)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弗雷格哲学、早期分析哲学、分析哲学史等,主要代表作有:《弗雷格》、《想象与创造》、《牛津分析哲学史手册》(主编)、《分析哲学简史》等。

陈 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专业领域为逻辑学和分析哲学。代表性著作有:《逻辑哲学研究》《蒯因哲学研究》《悖论研究》《逻辑学导论》《逻辑学十五讲》《逻辑学是什么》《理性的执着》《与大师一起思考》等,主编著作多种,译著多种,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中文论文200多篇,在国际A&HCI期刊发表英文论文近20篇。

陈嘉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特聘教授、系主任,厦门大学知识论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知识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近现代西方哲学。主要著作有:《建构与范导— — 康德哲学的方法论》《知识与确证— — 当代知识论引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现代西方哲学方法论讲演录》等。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曾到内蒙古插队八年,后在北大、美国读书,获哲学博士学位。著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哲学·科学·常识》《说理》《简明语言哲学》《何为良好生活》等。翻译有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奥斯汀的《感觉与可感物》、伯纳德·威廉姆斯的《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等。

陈启伟,北京大学哲学系退休教授。1986—1995年任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著译作品有:《西方哲学研究:陈启伟三十年哲学文存》、《西方哲学论集》、《欧洲哲学史》(合著)、《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读》(主编)、罗素《我们关于外间世界的知识》、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及其他》、卡尔纳普《世界的逻辑构造》、蒯因《从逻辑的观点看》(合译)等。

陈晓平,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研究所教授。已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著作5部:《自然演绎逻辑导论》《归纳逻辑与归纳悖论》《面对道德冲突》《贝叶斯方法与科学合理性》《心灵、语言与实在》。

陈亚军,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长期从事西方哲学尤其是美国哲学的研究,著有《哲学的改造》《实用主义:从皮尔士到普特南》《从分析哲学走向实用主义:普特南哲学研究》《形而上学与社会希望:罗蒂哲学研究》《超越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实用主义叙事的当代转换及效应》《匹兹堡问学录:围绕〈使之清晰〉与布兰顿的对谈》《实用主义研究自选集》等。

成中英,哈佛大学哲学博士,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创办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和《中国哲学杂志》(英文)。研究领域涵盖:儒家哲学、本体诠释学、中西哲学比较、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科学哲学、语言哲学。出版中英文学术著作30多种,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2016年“中华之光— — 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

迈克尔·达米特(Michael Dummett,1925—2011),曾任牛津大学逻辑学教授,当代语言哲学中“反实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弗雷格:语言哲学》《直觉主义原理》《真理和其他疑难》《对弗雷格哲学的解释》《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弗雷格及其他哲学家》《分析哲学的起源》《语言之海》等。

方万全,美国加州大学尔湾校区哲学博士。退休前为“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研究员,现为东吴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欧美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哲学与心灵哲学,尤其着重于戴维森的语言哲学,以及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依循规则等的相关研究;近年来也从事与技能现象有关的行动哲学,以及庄子哲学等的研究。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家。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先后在中州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贞元六书”(即《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中国哲学简史》(英文)、《中国哲学史新编》(7卷本),其著述结集为《三松堂全集》(14卷)。

冯·赖特(Georg Henrik von Wright,1916—2003),先后任英国剑桥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哲学教授,芬兰科学院研究教授、院长等。获颁14个博士或名誉博士学位,是15个国家、地区或跨国科学院的院士,曾任国际哲学学院主席,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分会会长。研究领域包括现代逻辑、伦理学和价值、规范理论、行动理论、人文科学方法论、文化哲学、心智哲学、维特根斯坦研究等。

冯耀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现为香港科技大学荣休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比较哲学及中国语言逻辑。著作有:《超越内在的迷思:从分析哲学观点看当代新儒学》、《公孙龙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四册)、《中国哲学的方法论问题》。已发表的中英文学术论文逾100篇。

P.M.S.哈克(P.M.S.Hacker),英国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研究员,维特根斯坦研究专家,主要著作有:《维特根斯坦,意义和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的分析评论》(合著)、《维特根斯坦,规则、语法和必然性》(合著)、《洞见和幻觉: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论题》(合著)、《维特根斯坦在20世纪哲学中的地位》。

韩林合,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西方哲学和道家哲学等。主要著作有:《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解读》《维特根斯坦哲学之路》《石里克》《乔姆斯基》《〈逻辑哲学论〉研究》《分析的形而上学》《虚己以游世》等。

雅科·亨迪卡(Jaakko Hintikka,1929—2015),美国波士顿大学哲学教授。先后任美国符号逻辑学会副会长,美国哲学会太平洋分会会长,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分会会长,国际哲学学院副主席,以及世界哲学联合会副会长。研究领域涉及数理逻辑、数学基础、哲学逻辑、方法论和哲学史,非常多产。

彼得·希尔顿(Peter Hylton),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哲学系杰出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早期分析哲学、语言哲学、认识论、形而上学、逻辑学等。代表作有:《罗素、观念论与分析哲学的形成》《命题、虚构与分析》《蒯因》等。

洪汉鼎,北京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和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1991年荣获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哲学名誉博士,1995年任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客座教授。德文专著有《斯宾诺莎与德国古典哲学》《中国哲学基础》《中德文对照中国哲学辞典》三卷。中文专著有《斯宾诺莎哲学研究》《诠释学— — 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重新回到现象学的原点》《当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等,出版译著多种。

洪 谦(1909—1992),维也纳学派成员,1934年获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武汉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新学院、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等。研究领域包括逻辑经验主义、现代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史。主要著作有:《维也纳学派哲学》《逻辑经验主义文集》《论逻辑经验主义》等,并有译著多种。1984年被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江天骥(1915—2006),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研究领域涉及逻辑学、西方逻辑史、归纳逻辑以及英美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主要著作有:《逻辑问题论丛》、《逻辑经验主义的认识论》、《逻辑问题研究》、《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西方逻辑史研究》(主编)、《归纳逻辑导论》等。

江 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形而上学、维特根斯坦哲学等。主要著作有:《维特根斯坦:一种后哲学的文化》、《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主编)、《思想的镜像》、《现代英美分析哲学》(主编)、《分析哲学教程》、《当代西方哲学演变史》(主编)等。

金岳霖(1895—1984),哲学家,逻辑学家。192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先后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曾任中国逻辑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逻辑》、《论道》、《知识论》、《形式逻辑》(主编)、《罗素哲学》等。

鞠实儿,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所长,《逻辑学研究》杂志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非经典逻辑、逻辑哲学、论证理论。先后在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Studia Loigca,Synthese,Argu- mentation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N.雷谢尔(Nicholas Rescher),美国匹茨堡大学的哲学教授,欧洲人文和科学院院士,曾任美国匹茨堡大学科学哲学中心主任,美国哲学会会长,研究范围极为广泛,涉及哲学和逻辑的众多领域,非常多产,迄今已出版70多本书,发表200多篇论文。

林正弘,美国伯克莱加州大学哲学博士,台湾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后任台湾东吴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台湾“国科会”人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台湾哲学会创会会长,纪念殷海光先生学术基金会创会董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逻辑学、知识论、科学哲学。

刘晓力,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曾任内蒙古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从事逻辑学和科学哲学的教学、研究工作,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和《哲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著有《理性的生命— — 哥德尔思想研究》等。

刘靖贤,北京大学哲学博士,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逻辑学和分析哲学。

J.J.罗斯(J.J.Ross),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伦理学与政治哲学、中世纪哲学、宗教哲学、维特根斯坦与分析哲学等。主要代表作有:《对所与物的诉求:认识论研究》《家庭伦理》等。

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1931—2007),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先后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弗吉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教授,美国哲学会东部分会主席。主要著作有:《哲学和自然之镜》《实用主义的后果》《偶然性、讽刺和协同性》《客观性、相对主义和真理》《论海德格尔及其他》等。

阿勒特·迈塔(Anat Matar),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哲学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哲学、政治哲学、19世纪哲学、现代与后现代、维特根斯坦、德里达、利奥塔等。代表作有:《从达米特的哲学观点看》《现代主义与哲学语言》等。

米建国,美国爱荷华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台湾东吴大学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台湾哲学会会长(2014—2016)。主攻知识论、语言哲学和逻辑哲学,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著有《意义、真理与信念:语言哲学论文集》,主编《自然化的认识论与科学哲学》《中西哲学中的道德德性与理智德性:一种德性转向》。

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1926—2016),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哲学教授,美国科学院和英国科学院院士,研究领域包括逻辑、数学、心智哲学、语言哲学、科学哲学和实用主义等。主要著作有:《数学、物质和方法》《心灵、语言和实在》《意义和道德科学》《理性、真理和历史》《实在论和理性》《戴着人类面孔的实在论》《重建哲学》《词与生活》《实用主义》等。

邱仁宗,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退休研究员、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现任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兼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及道德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兼生命伦理学研究所所长,2001年当选为国际哲学院院士,2002年世界技术协会伦理学奖、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维森纳科学伦理学奖、2012年美国Henry Beecher生命伦理学奖获奖人。主要研究方向:生命伦理学。

约翰·塞尔(John Searle),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教授,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日常语言哲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后期主要研究心智哲学。主要著作有:《言语行为》《表达式和意义》《意向性》《以言行事逻辑基础》《心、脑与科学》《心、脑和行为》等。

杰森·斯坦利(Jason Stanley),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哲学博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语言哲学和认识论。主要代表作有:《知识与实践兴趣》(获美国哲学协会著作奖)、《语境中的语言:文选》、《知道如何》、《宣传如何工作》。

彼得·斯特劳森(Peter Strawson,1919—2006),牛津大学哲学教授,英国科学院和美国科学院院士,日常语言哲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逻辑理论导引》《个体:论描述的形而上学》《意义的限度》《逻辑和语法中的主词和谓词》《怀疑论和自然主义》《分析和形而上学》,编有文集多种。

斯科特·索姆斯(Scott Soames),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哲学博士,美国南加州大学哲学教授,曾任教于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主要研究领域是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史。主要代表作有:《理解真理》《超越严格性》《20世纪哲学分析》《指称与描述》《语言哲学》《重思语言、心灵与意义》。

沈有鼎(1908—1989),逻辑学家,哲学家,先后任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数理逻辑、中国逻辑史以及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著有《墨经的逻辑学》,其论文结集为《沈有鼎文集》。

苏珊·哈克(Susan Haack),剑桥大学哲学博士,现为美国迈阿密大学人文学杰出教授,该校文理学院库珀高级学者、哲学教授、法学教授。研究领域横跨逻辑哲学、知识论、实用主义、科学哲学、法哲学等众多领域,其代表性著作有:《变异逻辑》《逻辑哲学》《证据与探究— — 走向认识论的重构》《捍卫科学— — 在理性的范围内》《证据至关重要》等。

泰勒·伯吉(Tyler Burge),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现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哲学系教授。曾任美国哲学学会太平洋分会主席。研究领域包括语言与逻辑哲学、心理哲学和心灵哲学、认识论、哲学史。主要著作有:《真理、思想与理性》《心灵的基础》《客观性的起源》《通过理解的认知》。

唐热风,伦敦大学学院哲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心智哲学(包括知觉哲学和行动哲学)、知识论和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主要代表作包括《心、身、世界》和“Conceptualism and The New Myth of the Given”(Synthese 2010,175:101-122)。

涂纪亮(1926—2012),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名誉理事长等。主要研究当代英美哲学,特别是分析哲学、语言哲学,著有《分析哲学及其在美国的发展》《现代西方语言哲学比较研究》《美国哲学史》等,主持翻译《维特根斯坦全集》。

王 浩(1921—1998),美籍华裔逻辑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哲学家。先后任教于美国哈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美国洛克菲勒大学,为美国科学院和不列颠科学院院士。主要著作有:《数理逻辑概论》《从数学到哲学》《数理逻辑通俗讲话》《超越分析哲学》《反思哥德尔》《逻辑之旅:从哥德尔到哲学》。

王 路,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分析哲学、语言哲学、逻辑学等,主要著作有:《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弗雷格思想研究》《走进分析哲学》《逻辑的观念》《“是”与“真”— — 形而上学的基石》等。主要译著有《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算术基础》《真之追求》《理性与智慧》等。

王文方,美国艾奥瓦大学哲学博士,台湾阳明大学心智哲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国际LORI常务理事。专长逻辑哲学、形而上学、语言哲学、形式化知识论、分析的亚洲哲学。主要代表作有:《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形而上学》《语言哲学》等。

蒂莫西·威廉姆森(Timothy Williamson),英国牛津大学哲学博士,现任牛津大学威克汉姆逻辑学教授,多个国家科学院和国际科学院院士。其研究领域为哲学逻辑、认识论、形而上学和语言哲学。其专著有《同一和分辨》、《模糊性》、《知识及其限度》、《哲学的哲学》、《模态逻辑作为形而上学》和《四人对话录》,发表论文近200篇。

徐友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领域先后为分析哲学、“文革”研究、自由主义等,著有《罗素》、《“哥白尼式”的革命》、《语言和哲学》(合著)、《精神生成语言》(文集)、《告别20世纪》(文集)、《自由的言说》等。

叶 闯,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基本研究领域为分析哲学,特别集中于语言哲学及其相关的形而上学问题,也关注当代认识论。主要著作有:《理解的条件— — 戴维森的解释理论》《语言·意义·指称— — 自主的意义与实在》。

叶 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教授,此前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数学哲学、现代逻辑学和分析哲学的教学和研究。主要著作有:Strict Finitism and the Logic of Mathematical Appli- cations(Springer),《二十世纪数学哲学》,并有多篇论文发表于国内外学术期刊。

殷海光(1919—1969),逻辑学家,哲学家。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涉及哲学、逻辑学、语义学、方法论、中国哲学等。主要著作有:《逻辑新引》《逻辑究竟是什么?》《思想与方法》等,并有译著多种,后人编有《殷海光文集》(15卷)。

张家龙,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退休研究员,曾任中国逻辑学会会长,现任中国逻辑学会名誉会长和监事长。主要研究领域是数理逻辑史和逻辑哲学,主要著作有:《数理逻辑发展史— — 从莱布尼茨到哥德尔》《从现代逻辑观点看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理论》《逻辑史论》《艾耶尔》《模态逻辑与哲学》等。

张庆熊,瑞士弗莱堡大学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现象学、分析哲学、基督教哲学。主要著作有:Xiong Shilis Neue Nur-Bewuβtseins-Theorie:Vom Yogacara-Buddhismus zum neuen Konfuzian- ismus(Bern:Peter Lang,1993,德文),《自我、主体际性与文化交流》《基督教神学范畴— — 历史的和文化比较的考察》《道、生命与责任》《社会科学的哲学》《现象学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社会研究中的良知与认知》《现代西方哲学》等。

张志林,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系主任。研究领域: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科学哲学、形而上学。已出版学术专著《因果观念与休谟问题》、《科学合理性》、《反本质主义与知识问题— —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扩展研究》和《技术解释研究》,主编丛书/文集多种。

郑宇健,美国俄亥俄博林格林州立大学哲学博士,香港岭南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研究工作和成果涉及形而上学、知识论、行动和心灵哲学之交叉领域,主要围绕人类理性或规范性的自然主义起源问题。

周柏乔,曾任教于吉林大学、香港新亚研究所、澳门大学与香港公开大学。现为港专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并于2016年担任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合作教授,以研究分析哲学为主。

朱志方,武汉大学哲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有科学哲学、语言哲学、实用主义哲学、归纳逻辑与博弈论等。主张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在决策论上强调策略发现。主要著作有:《机遇与冒险的逻辑— — 归纳逻辑与科学决策》(合著)、《科学革命与人类知识》、《社会决策论》、《逻辑、历史与社会》,并有译著多种。

庄文瑞,台湾大学哲学博士。曾任东吴大学哲学系主任(2004—2006),台湾哲学学会创始会员兼理事,现为东吴大学哲学系专任副教授。教学和研究领域为逻辑学、知识论和科学哲学,发表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