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统计建设与应用专题研究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中国现有资源环境主要统计指标

资源和环境具体表现为不同的自然要素,各种要素承担着不同的功能;这些要素以不同方式与经济过程相联系,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管理领域,对应着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本项研究先将资源环境分解为土地、矿产、水资源、能源、森林、环境六个专题,不同部门结合各自的特点、现有统计基础和自身管理需求,提出了各自的主要统计指标体系。此外,还有在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专题下提出的指标,大多体现为资源环境人均水平,这里将其分别纳入各种资源环境专题中,不再单独列示。

(一)土地资源主要统计指标

土地资源是被人类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经营、管理的那部分土地。作为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实体,土地资源状况会同时受到自然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深刻影响。

中国国土广袤,土地资源总量较大,但与庞大的人口数量相比,人均土地资源并不丰富。在当前发展过程中,围绕土地资源,还有诸多问题。一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导致城市土地盲目扩张,耕地资源锐减;二是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利用较为突出,建设用地平均产出率较低;三是土地资源退化现象较为严重,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和退化等严重影响了土地资源的质量和效益。

为了全面反映土地资源状况,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设置统计指标并提供数据信息。

(1)土地资源保障能力指标,反映土地资源对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情况,主要从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方面设置指标。其中,农用地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选取的指标包括农用地总面积、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基本农田面积,以及园地、林地、草地面积等;建设用地指标包括建设用地总面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等;未利用地反映可供开发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的状况,指标包括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沿海滩涂、内陆滩涂、冰川及永久积雪面积等。

(2)土地资源利用变化指标,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土地资源的数量变化,以此反映土地资源利用变化,选取的指标包括耕地净增减面积、新增建设用地面积、被破坏土地面积;二是土地资源的质量变化,即土地退化情况,具体包括水土流失面积和土壤污染面积等指标,反映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土地资源质量减退的情况。

(3)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指标,主要针对建设用地和农用地进行统计,反映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节约利用情况。其中,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用单位建设用地固定资产投资、单位建设用地上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表示;农用地的利用效率用单位农用地面积农林牧渔业产值、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表示。

(4)土地资源保护指标,反映为保护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所进行的投入和取得的成效,具体的指标包括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投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面积、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面积、补充耕地比率等。

(二)矿产资源主要统计指标

矿产资源是指分布于陆地、海洋,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天然矿物及岩石资源。这些资源及其开发状况对于工业发展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具有基础作用。

中国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总量规模较大但人均水平偏低。在当前矿产资源管理利用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矿产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消费增长快于生产增长,生产增长又快于勘查增长,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第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粗放浪费,综合利用率较低,矿山布局和结构不合理,矿产开发规模小、布局散、秩序乱、水平低、乱采滥挖等问题比较严重;第三,矿产资源长期大规模超强度开发,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带来了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从总体上反映中国矿产资源情况,需要从以下三方面设置统计指标:一是矿产资源的基本情况;二是矿产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三是矿山地质恢复治理的情况。立足矿产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具体包括以下五个主题的相关统计指标。

(1)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指标。针对主要矿产资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煤层气、铁矿、锰矿、铜矿、铝土矿、铅矿、锌矿、钨矿、锡矿、钼矿、锑矿、稀土矿、金矿、银矿、硫铁矿、磷矿、钾盐等)分别进行基础储量统计,计算矿产资源静态保证年限,反映矿产资源的拥有量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

(2)矿产资源开发生产指标。主要通过矿产资源的矿石产量指标反映矿产资源的开采实物量。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该指标的意义:一是作为矿产资源开发总量,可以反映资源开发总速率,显示资源开发对资源存量的需求压力;二是作为矿产品生产量,可以反映对经济体系的供应,显示其对于国民经济的支持作用。具体指标包括全国矿石总产量、各大类矿产(能源、金属和非金属矿产)矿石产量、主要矿产矿石产量。

(3)矿产资源消费指标。以国内矿产资源消费量为主要指标,具体包括全国矿产资源消费总量、各大类矿产资源(能源、金属和非金属矿产)消费量、主要矿产资源消费量。同时还包括矿产品贸易量指标,反映国内发展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将国内矿产资源消费量、矿产资源贸易量与上述国内矿产资源生产量合起来,可以组成一个反映矿产资源供应、需求的指标体系,以此反映矿产资源实物生产、消费的结构特点。

(4)矿产资源利用效率指标。其主要目的是将矿产资源消耗与经济活动产出结合起来,反映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当前最常用的指标是单位GDP的矿产资源消费量。

(5)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指标。其主要包括两类指标:一是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指标,二是矿山环境治理指标,分别反映矿山环境受矿业开发的影响程度以及相关治理的投入力度和治理效果。

(三)水资源统计指标

水资源是指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用有经济意义的方式利用的、当年可更新的地表和浅层地下淡水资源。水资源属于基础性的自然资源,不仅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控制性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在水资源拥有程度上具有很大的地域差异以及季节差异。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控制性因素。

水资源统计的核心是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从这个角度出发,水资源统计要通过各种统计指标回答以下若干问题:一是人类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是多少,其变化规律如何;二是在一定时期内人类实际利用了多少水资源;三是各种生产、生活活动对水资源的利用强度有多大,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如何;四是对水资源的保护力度有多大,能否保证未来发展需要。这些问题共同组成了水资源统计指标体系的框架。

(1)水资源状况指标。反映特定时期所拥有的水资源总量情况,具体指标包括年水资源总量、年降水量、年入海水量、当年水资源总量丰枯程度、年人均水资源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等。

(2)经济社会用水情况指标。基本指标包括年取用水总量、年用水消耗量,需要按照区域、用途、用水单位性质进行各种分组统计。

(3)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标。通过各种用水量指标与适当的经济社会指标相比,反映不同用途下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最具综合性的指标是以人口数、国内生产总值为基数计算的年人均用水总量、单位GDP用水总量,进一步可以从主要用途出发计算更具针对性的效率指标,包括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田亩均灌溉用水量、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等。

(4)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指标。主要从水资源开采程度和水环境保护两个角度设置指标,具体指标包括废污水排放及入河(湖)废污水总量、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分类水质河长比例、地下水超采程度、水土流失及治理程度、主要江河年总输沙量等。

(四)能源统计指标

能源是指从自然界能够直接取得或通过加工、转换获得热、动力、光、磁等有用能的各种资源,其中包括各种矿物能源,也包括各种非矿物性的新能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仅各种经济活动都要依赖于能源作为动力,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离不开能源,因此,能源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

伴随中国经济高速成长和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且带有一定的刚性,由此带来的后果是:第一,能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对外能源依赖性越来越强;第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第三,上述总量、结构、效率问题合起来,形成了与能源有关的废气排放问题,其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受到国际关注的大问题。

能源统计指标与上述矿产资源有相似之处。能源供应、能源消费是统计的基本内容,因此要设置指标反映能源利用效率,重点要反映能源节约方面的举措与效果。具体指标体系架构如下:

(1)能源资源储量指标。通过能源储量统计,反映能源总拥有量,体现最大的能源供应能力。尽管能源是一种综合性的资源,有多种形成来源,但从目前来看,常规能源仍以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三种矿物能源为主,所谓能源储量统计主要是针对此进行,而且以基础储量中具备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的储量为主要对象。

(2)能源供给指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供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当地能源生产、外部进口,由此构成两类基本能源供应统计指标:能源产量、能源进出口量。为了进一步反映能源生产供应能力,还要设置相关指标反映能源生产能力及其利用率、能源库存对供应的调节作用。

(3)能源消费指标。其基本指标是当期能源消费总量,同时要区分能源的不同用途、不同能源品种进行能源消费统计,前者如工业等主要行业的能源消耗,后者如电力、煤炭等重点能源类别的消耗,以此反映能源消费的结构状况。

(4)能源利用效率指标。将能源消费指标与相应的经济社会指标相比较,就是各种反映能源效率的指标。最基本的对比指标是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由此计算的人均能源消费量、单位GDP能源消耗量等指标是反映能源利用效率总体状况的基本指标。在此基础上,需要结合主要能源用途计算各种单项效率指标,比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主要产品单位产量能耗等。还可以进一步设置指标,比如能源消费弹性等,反映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增长之间的匹配性。

(5)能源综合利用与节约指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多种途径:一方面是能源综合利用、能源回收利用;另一方面是在经济过程中开发推广各种节能技术。为此需要根据不同方面设置指标,反映在节能、提高效率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及其效果。可再生能源利用量、能源回收利用量、节能技术改造投资、全社会节能量等,都属于其中不可缺少的统计指标。这方面的成就最终会体现在能源效率指标的变化上,比如万元GDP能耗降低率等。

(五)森林统计指标

森林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更是重要的综合生态系统,承载着固碳制氧、防风固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与森林相关,还有湿地、荒漠两类生态系统,三者共同构成林业部门的工作对象。

森林资源短缺、湿地面积减少、土地荒漠化、物种减少,是中国当前面临的严峻问题。人均森林面积、人均森林蓄积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每公顷森林蓄积量、人均木材消费量也与世界平均水平具有很大差距;水资源未合理利用、水源受到污染、过度获取生物资源,种种压力导致湿地面积萎缩、生态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逐步减少,因此湿地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荒漠化危害依然突出,局部扩展依然严重,治理难度依然很大。

森林统计指标体系主要以森林、湿地、荒漠三类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为基础构建,力图能够客观系统地反映森林资源、湿地资源、荒漠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动态变化。相关统计指标的具体组成如下:

(1)森林资源指标。主要包括森林资源数量、变化量和产出量三个方面。其中,森林资源数量主要表现为森林资源面积与木材蓄积量,同时要考虑质量方面;森林资源变化量主要反映人工采伐以及人工种植等导致的森林资源变化情况;森林资源的产出量主要是指森林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的实物产品。具体指标包括:森林总面积、森林覆盖率、活立木总蓄积量、造林面积、木材总供给量、受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影响的森林面积等。

(2)湿地资源指标。湿地资源是一个多功能资源综合体,湿地资源统计指标的设计侧重于总量和保护方面,具体指标包括湿地总面积、湿地保护率等。

(3)荒漠化防治指标。主要针对荒漠化的变化量和防治面积设计指标,具体指标包括沙化土地变化量、沙化土地防治面积等。

(4)生物多样性指标。生物多样性的衡量比较困难,借鉴目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国际机构确定的生物多样性指标,结合我国实际,主要从生物多样性总量方面设置指标。具体指标包括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列入濒危物种数量、国家重点保护监测的野生动植物和野外种群种类等。

此外还可以进行森林碳汇量统计。

(六)环境统计指标

环境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主题,对于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其功能可以概括为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容纳了人类经济活动排放出来的废弃物;二是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生态服务。反过来,环境的质量和功能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体系对环境的利用程度与保护力度。

中国当前面临非常大的环境压力。一方面,经济发展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各种废弃物的排放、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都极大地影响到环境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环境保护活动的力度和广度均有待进一步拓展,经济投入有待进一步增加。

现有环境统计主要由环保部门负责,内容涉及环境质量监测、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具体包括环境质量、工业污染与防治、生活及其他污染与防治、农业污染与防治、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管理和环保系统自身建设情况等。下面分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声环境、海洋环境和环境管理六个方面,按照国际流行的“压力—状态—反应”模式归纳相关统计指标:用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反映环境压力,用环境质量指标反映环境状况,用污染物排放削减和环保投入指标反映环保部门对环境问题的响应及效果。

(1)水环境指标。水环境的压力在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水环境自净能力,由此造成地表水严重污染、水环境严重退化。因此,水环境压力指标主要是排放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总氮和总磷排放量,以及废水排放量等。水环境状态指标主要反映水环境的质量,具体指标包括全国地表水监测断面劣于Ⅴ类的比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合格率等指标。反应活动就是针对排放和水环境进行的防治活动,具体指标包括工业废水处理率、城镇污水处理率等。

(2)大气环境指标。大气环境质量的根源在于废气以及相关污染物排放。因此,大气环境压力指标主要是排放指标,具体包括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等。大气环境状态指标采用反映空气质量的指标,包括空气质量在二级以上区域的人口比例、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以上天数的比例等。反应活动就是针对排放和大气质量所采取的治理活动,具体指标包括工业废气二氧化硫去除率、工业废气氮氧化物去除率等。

(3)固体废物指标。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两部分,它们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各种损害。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危险废物产生量、城镇生活垃圾产生量、规模化养殖场(区)畜禽粪便产生量等指标都属于压力指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规模化养殖场(区)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率等指标可以反映在此方面的治理防治力度。

(4)声环境指标。噪声污染主要对住区环境产生影响。当前还缺少能够综合反映声环境压力和响应的指标,可以用声环境功能区达标率指标反映声环境状况。

(5)海洋环境指标。当前主要用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点位劣于Ⅳ类的比例来表征近岸海域的水质状况。此外,如果条件成熟,可以考虑用陆源污染物入海量、污染物泄露量等指标反映海洋环境压力指标。

(6)环境管理指标。围绕环境管理所设置的指标都属于对环境状态的响应指标,当前主要是从环境污染治理投入角度反映环保部门和工业企业为污染防治所做出的努力,具体指标包括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环境污染治理运行费用和环境管理投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