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也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深刻分析,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包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消灭私有制,生产资料社会占有;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第二阶段实行按需分配;消灭商品生产,对社会生产实行计划管理和调节;消除城乡和工农差别,实现城乡融合;阶级和国家的消亡,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些理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目标,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南。但是这些理论侧重回答的是科学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什么,而不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因此,这些理论只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形态,而不是它的完成形态,更不是它的终结,因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检验、丰富和发展。
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并创立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最初模式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这一模式的理论表达,其主要观点包括: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公有制有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是调节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规律,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主要限于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最基本的分配形式和重要的经济规律;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经济关系是完全平等互利的,是有计划性和组织性的。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方面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和理论缺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系列独创性理论观点,如: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注意综合平衡;实行中央与地方并举,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使各方各得其所;建设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等等。这些理论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发展。毛泽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建设,多次号召全党干部学习研究政治经济学,并对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进行了深入研究,肯定了其正确的方面,同时也指出了其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丰富思想,对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的许多真知灼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1984 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通过之后,邓小平评价这个决定“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1]。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形成了许多重要理论成果,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理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与基本分配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国有企业和农村集体所有制改革理论、对外开放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成果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改革开放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世界经济新形势和我国经济实践新特点、新要求,围绕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一时代课题,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理论观点: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过程中,必须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和过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方向不断迈进。
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发展理念既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又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
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各方人士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断缩小收入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大局,把握规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这些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性特征和内在要求,是制定新时期经济改革和发展政策的现实依据。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总水平有了巨大提高,生产力发展落后的局面已经得到根本的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供给侧的结构和质量与需求侧的内在要求不相适应,因而,供给侧成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必须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以及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改革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一条主线。
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产生深远影响。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等等。为此,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一系列发展战略,这些战略的实施将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朝着既定的战略目标稳步迈进。
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面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新任务,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科学化水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处理好“稳”与“进”的辩证关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三农”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坚持把“三农”作为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立足国内保障自给的方针,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坚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运、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积极防范各种风险,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新的历史飞跃,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时代。
注释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