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虽久却不远的呼唤
板书依伴阅读
古人在失意或得意时,往往寄情于山水之间,游走在名山大川之上,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山水是古人最亲近的朋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山”。左上图是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的《春山瑞松图》,描绘了云雾掩映的山林景色,图中白云满谷,远山耸立云端,近处古松数株隐显于云雾中。整幅画显示出春日润湿而有生趣的意境。图中的峰峦云水令人神往,静观耸峙的山峰,形态颇像甲骨文中的“山”。
以下是“山”的字形演变过程。中国古人靠自己的眼睛,把山形容得充满生机。
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
之所以这样来解释“山”,是因为山中能升腾雾气,雾气散发,能滋养万物。
山也正因为有了这些升腾、不断散发的雾气而充满了神秘色彩,无数文人墨客进到山中感受山里不一样的风景,于是很多山里也就留下了古人的足迹,“山”这一自然景物便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色彩。走进山中,就好像走进一个人文历史博物馆一样。
“山”这个字最接近山本身具备的形态,连绵起伏,一看到它自然会联想到重峦叠嶂的样子。以“山”为字根的字有“丘”。
“丘”的甲骨文(见左图)跟“山”的甲骨文相比,少了中间的突起部分,恰好突显了中间凹进去的部位。这是为什么?我们来看“丘”的字形演变。篆书,下面一道,代表土地,上面好像山变成了“北”,这是非人为堆筑的高耸土堆。丘陵地形的特点是四周高,中间平坦,人通常居住在山丘南面,所以后背冲着北,因此“丘”的字形为“北”“一”组合。
“丘”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是:
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个字,山上有丘,很容易就能猜到,这是“岳”字。古人写“岳”还这样写——“嶽”,下面的“狱”表声旁,指的是君王用来狩猎的山。
提到“岳”我们不能不想到著名的“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有人问,中国的高山数不胜数,黄山、庐山、雁荡山,民间有“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那为何偏偏这五座山被尊为“五岳”呢?
《诗经》中有:
泰山岩岩,鲁邦所詹。
人们把泰山这座鲁国北面的高山当作鲁国的屏障,因背倚泰山而感到荣幸。
嵩高维岳,骏极于天。
只有像嵩山这样险峻的山才算高山。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泰山、嵩山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古人推崇五岳自有原因。先来看泰山,它位于华北平原之东,因为与平原、丘陵相对高度相差1 300米,所以视觉上与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显得格外高大,颇有“一览众山小”的高旷气势。它的山基大,带给人们一种安全感,山形特别厚重,“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正反映了它的特征。那为什么尊称泰山为“五岳之首”呢?这里有个民间传说:开天辟地的盘古氏死了以后,尸体的头向着东方,而且化为东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
实际原因是“山以岳尊,岳为东最”。自汉代我国确立“五岳”以来,泰山就居于“五岳独尊”的地位。
其余四岳也各具特色。南岳衡山享有“五岳独秀”的美名,是中国著名的道教、佛教圣地,环山有寺、庙、庵、观二百多处。衡山山神是古时民间崇拜的火神祝融,传说他居于衡山,教民用火,化育万物,死后葬于衡山,被称作南岳圣帝。
西岳华山,以险著称,“自古华山一条路”。有人曾说登华山比上天还难,不吃豹子胆,只能望峰兴叹。
北岳恒山山势陡峭,沟谷深邃。深山藏古寺,悬空寺便隐匿其中。悬空寺是北魏后期的建筑,距今1 400多年,集建筑学、力学、美学、宗教学等于一体,是中国古代建筑精华的集中体现。寺内共有殿阁40间,利用力学原理,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寺内有铜、铁、石、泥佛像80多尊,寺下岩石上“壮观”二字,是唐代诗仙李白的墨宝。
中岳嵩山有天下闻名的少林寺,留下了覆盖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科技的博奥精深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天人合一”精神在嵩山的体现。
古人对“山”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还有很多人干脆隐居在山林之中,做了隐士。对这种隐逸情怀,有一个字形容得好,我们来看看这个字。
这就是“幽”字。山中藏了一条丝线,找得到吗?或许找不到,但并不等于没有。所以在《说文解字》中,“幽”的解释是:
隐也。
这让我们不禁想到“仙”字。仙人都是高人,修行修为都到达了一定高度,就好像站在高山之上。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的姿态和气质那样丰富,但终归还是那一点,“浑厚稳重,宽阔包容”。这种价值观根植于人们心中。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这样说: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山给人的感觉是稳重,仁厚,坚定不移,伟大,沉静不张扬。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儿女所应具备的品质,而这种品质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历史的变迁而改变,这不正像那屹立在华夏大地上的一座座高山吗?每一座高山在没有终止地向人们呼唤,那呼唤的声音虽已久,但绝不远,恰恰就在我们的心上。
描一描
查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