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消费为生命的存续运输养料,生态为消费的实现提供土壤。人们在进行吃、穿、住、行、游、娱、购等一系列活动的时候,必然要通过消费自然资源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自从人类降临地球,消费与生态便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一对矛盾。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消费始终置于生态可接纳、可融入、可持续的状态之下。自工业社会以降,消费开始出现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消费的过度、奢靡、高碳、不环保、不循环,它表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人生的各个阶段——衣、食、住、行、游、娱、购、生、老、病、死、葬。不合理的消费模式直接加重了自然的负荷力,导致了人异化于自然,人的贪婪最终导致了自然满足人类需要的能力降低,甚至部分丧失;同时,过度强调物欲的满足造成了人类精神家园的空虚,人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危机。因此,消费与生态便成为难以调和的矛盾。世界顶尖环境战略研究学者乔根·兰德斯(Jorgen Randers)2013年9月25日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以《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为主题发表演讲。他指出,过去,四分之一的GDP用于发展,而四分之三也就是大部分用于消费;在2052年,人类可能会花更多的资金用来修复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治理污染,这种比重会越来越大。[1]对兰德斯的话可以做出的合理延伸解释是,在生产主义和消费主义时代,现代经济学认可一个经典命题和公理——目前大部分经济发展的成果是用来满足人们的消费,消费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目的。但是,再过30余年,人类进入生态主义时代,这个经典命题或许要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公理——“保护生态是经济的目的”。用兰德斯的话说,人类消费的增长会陷入停滞状态,因为国际社会需要花更多的钱用来修复和适应气候变化。
就缘由来看,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2015年4月25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建立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消费模式:“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2]2015年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指出,“引导消费朝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自觉”,“倡导合理消费,力戒奢侈浪费,制止奢靡之风”[3]。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5月26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4]。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发展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战略举措指出了化解“消费—生态”悖论(consumption-ecology’s paradox)的总方向、总思路、总策略。
在从伦理学视野深入探讨“消费—生态”悖论之前,我们需要简要地审视当前学术界关于这个问题的基本主张。
注释
[1]兰德斯.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秦雪征,谭静,叶硕,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553.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人民日报,2015-05-06.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15-11-04.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