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能力考试试题归类解析及知识点清单:写作分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论证有效性分析

往年真题

          2017年综合能力考试写作试题

四、写作:第56~57小题,共65分。其中论证有效性分析30分,论说文35分。

56 .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证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如果我们把古代荀子、商鞅、韩非等人的一些主张归纳起来,可以得出如下一套理论:

人的本性是“好荣恶辱,好利恶害”的,所以人们都会追求奖赏,逃避惩罚。因此拥有足够权力的国君只要利用赏罚就可以把臣民治理好了。

既然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的,那么在选拔官员时,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寻求那些不求私利的廉洁之士,因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人。廉政建设的关键其实只在于任用官员之后有效地防止他们以权谋私。

怎样防止官员以权谋私呢?国君通常依靠设置监察官的方法,这种方法其实是不合理的。因为监察官也是人,也是好利恶害的。所以依靠监察官去制止其他官员以权谋私就是让一部分以权谋私者去制止另一部分人以权谋私。结果只能使他们共谋私利。

既然依靠设置监察官的方法不合理,那么依靠什么呢?可以利用赏罚的方法促使臣民去监督。谁揭发官员的以权谋私就奖赏谁,谁不揭发官员的以权谋私就惩罚谁,臣民出于好利恶害的本性就会揭发官员的以权谋私。

[参考分析]

1 .“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源自于性恶论,但是不表示荀子、商鞅、韩非等人的一些主张仅仅归纳为人们都会追求奖赏,逃避惩罚。这种总结未免过于偏激。

2 .人性是“好荣恶辱,好利恶害”不代表人们会追求奖赏,逃避惩罚。原文中前后两句因果关系不当,前后无直接的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3 .“ ……只要利用赏罚就可以把臣民治理好了。 ”治理臣民不能单单依靠赏罚,用奖罚来治理臣民,也许是必要的,但以此推出只要利用奖罚就能把臣民治理好,就犯了混淆充分条件的逻辑错误。

4 .“既然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的,那么在选拔官员时,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寻求那些不求私利的廉洁之士,因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人。 ”这句话很明显太过绝对化,就算世界上不存在什么绝对廉洁的人,但还是有一些人比另一些人相对更廉洁些,比如包拯、任长霞、海瑞这些人。所以,任用相对廉洁的人,就是有可能的。同时,因为他们相对廉洁一些,所以任用他们在防治贪腐、廉政建设的成本上,应该要比任用贪心重的人更低,监管也更加容易。

5 .廉政建设除了防止官员以权谋私,还有其他方式和措施,材料论证过于简单。廉政建设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我们还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多管齐下。

6 .“结果只能使他们共谋私利”这个结论过于武断,虽然监察官也是人,也有可能以权谋私,依靠监察官确实未必能完全杜绝谋私,但不能因此就推出监察官完全没用、这种方法不合理。因为他们多少可以减少别人的谋私,而且勾结谋私的概率也应该比没有监察官时官吏独自谋私的概率更低。所以,设置监察官是不是合适的方法还有待讨论,不能简单地下定论说不合理。

7 .“既然依靠设置监察官的方法不合理,那么依靠什么呢?可以利用赏罚的方法来促使臣民去监督。谁揭发官员的以权谋私就奖赏准,谁不揭发官员的以权谋私就惩罚谁,臣民出于好利恶害的本性就会"发官员的以权谋私。 ”这个结论与前文自相矛盾,臣民虽然未必是监察官,但也是人,按照文中逻辑,是人就会好利恶害,那也会跟监察官一样以权谋私最终造成共谋私利。如果因为监察官是人,这个方法就行不通,那么让臣民监督,也会同样行不通。

          2016年综合能力考试写作试题

四、写作:第56~57小题,共65分。其中论证有效性分析30分,论说文35分。请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的边框区域内。

56.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现在人们常在谈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其实大学生的就业并不难,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2011年减少了345万,这说明我国劳动力的供应从过剩变成了短缺。据报道,近年长三角等地区频频出现“用工荒”现象,2015年第二季度我国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为1﹒06,表明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因此,我国的大学生其实是供不应求的。

还有,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他的整体素质也就越高,适应能力就越强,当然也就越容易就业,大学生显然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就业,再说大学生就业难就没有道理了。

实际上,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其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或对就业岗位的要求过高。因此,只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以改变他们的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那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不复存在。

总之,大学生的就业并不是什么问题,我们大可不必为此顾虑重重。

[参考分析]

第一,材料提供的数据时效性不足,“ 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2011年减少了345万”用的是2012年的数据,而2012年的数据不能代表2015年的情况。

第二,劳动力减少并不能说明劳动力短缺,有可能是社会的职业需求下降更多,也可能是原先劳动力人口远过于求。

第三,“近年长三角等地区频频出现‘用工荒’现象” ,但是长三角地区仅仅是一个地域,并不能代表全国范围的情况。

第四,“ 2015年第二季度我国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为1﹒06” ,第二季度的数据并不能代表全年的,需要更多的数据来支撑。

第五,“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 ,这些工种与大学生无直接关系,不能得出“大学生供不应求”这样的结论。

第六,教育程度高,不代表整体素质高,素质除了知识还包括道德、品质、价值观等。教育程度高,也不代表适应能力强,无必然的因果关系。

第七,教育程度高未必就业容易,关键看社会的职业需求,而且大学生在全社会中不一定是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也不见得适应性更强。

第八,“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与前述“大学生就业并不难”互相矛盾。

第九,即使高校调整了专业配置,但是大学生毕业后,可能社会需求又改变了,而且大学生就算改变观念,也可能会出现高能低配的情况,也不一定能稳定就业。

第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那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不复存在。 ”显然是作者的主观臆断。创业风险太大,九死一生,如果创业失败,还会有更多人失业。

          2015年综合能力考试写作试题

四、写作:第56~57小题,共65分。其中论证有效性分析30分,论说文35分。请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的边框区域内。

56.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

有一段时间,我国部分行业出现了生产过剩现象。一些经济学家对此忧心忡忡,建议政府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以免造成资源浪费,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这种建议看似有理,其实未必正确。

首先,我国部分行业出现的生产过剩并不是真正的生产过剩,道理很简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过剩实际上只是一种假象。只要生产企业开拓市场,刺激需求,就能扩大销售,生产过剩就会化解。

其次,经济运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产品的供求不可能达到绝对平衡状态,因而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见现象,既然如此,那么生产过剩就是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因此如果让政府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那就违背了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再说生产过剩总比生产不足好,如果政府的干预使生产过剩变成了生产不足,问题就会更大,因为生产过剩未必会造成浪费,反而会增加物资储备以应不时之需,而如果生产不足就势必造成供不应求的现象,让人们重新去过缺衣少食的日子,那就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总之我们应该合理定位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应管好民生问题,至于生产不足或生产过剩,应该让市场自动调节,政府不必干预。

[参考分析]

上述材料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出现生产过剩时,政府没有必要采取干预措施,而应该让市场自动调节。但其论证过程中存在诸多逻辑错误,因此该结论并非是无懈可击的。

第一,论证认为“只要开拓市场,刺激需求、扩大销售”就会化解生产过剩,条件关系使用不当。市场需求不足只是生产过剩产生的原因之一,而不是唯一因素,仅靠开拓市场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由“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见现象”推不出“生产过剩是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更推不出“政府干预就违背了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而且,就算政府调控部分企业的生产行为,也完全可以遵循经济规律,通过政策加以引导,未必与真正的经济规律背道而驰。

第三,论证认为“生产过剩会增加物资储备,而生产不足是供不应求” ,这就犯了因果无关的错误,生产过剩和生产不足的比较不能成为支持生产过剩的理由。此外,生产过剩不仅导致产品剩余,还会导致通货膨胀;生产不足仅是相对的供不应求,还可以用其他的产品替代。题干夸大了生产不足的危害而弱化了生产过剩可能带来的问题。

第四,论证认为“政府只应该管好民生问题” ,这属于不当假设。假设了市场问题仅由内部解决,不受外部调控。事实上,若生产过剩对国民经济的运行产生了负面影响,不仅需要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还需要政府宏观调控的支持。

综上所述,由于题干的推理论述过程中存在诸多此类的逻辑问题,因此,上文论证的有效性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都是值得商榷的。

[参考题目]

政府不应干预生产过剩吗?

          2014年综合能力考试写作试题

四、写作:第56~57小题,共65分。其中论证有效性分析30分,论说文35分。请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的边框区域内。

56 .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设计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是权力制衡与监督。只要有了制衡与监督,企业的成功就有了保证。

所谓制衡,指对企业的管理权进行分解,然后使被分解的权力相互制约以达到平衡。它可以使任何人不能滥用权力;至于监督,指对企业管理进行严密观察,使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处于可控范围之内。而且所有环节都在可控范围之内,那么企业的经营就不可能产生失误。同时以制衡与监督为原则所设计的企业管理制度还有一个固有特点,即能保证其实施者的有效性。因为环环相扣的监督机制能确保企业内部各级管理者无法敷衍塞责,万一有人敷衍塞责也会受到这一机制的制约。

再者,由于制衡的核心是权力平衡,而企业管理的权力又是企业运营的动力与起点,因此权力平衡就可以使企业运转保持平衡。

另外,从本质上来说,权力平衡就是权力平等,因此,这一制度本身蕴含平等的观念。平等观念一旦成为企业管理理念,必将促成企业内部和谐与稳定。

由此可见,如果权利的制衡与监督这一管理原则付诸实践,就可以使企业运营避免失误,确保其管理制度的有效性,日常运营平衡了以及内部达到和谐与稳定,这样的企业一定能成功。

[参考分析]

上述材料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权力的监督与制衡原则能确保企业的成功。而其论证过程中存在诸多逻辑错误,因此该结论并非是无懈可击的,有待商榷。

首先,上述材料中存在着概念混淆的逻辑错误。原文中提到的“权力平衡”和“权力平等”两个概念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权力平衡并不意味着就是权力平等,权力平等也不等同于平等观念。企业权力平衡更多指的是权力的分权,但是企业权力平等更多指的是权力的分配问题。因此,原论证过程存在漏洞,权力的监督与制衡原则能确保企业的成功的结论可能不成立。

其次,“平等观念一旦成为企业的管理理念,必将促成企业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这有过于绝对之嫌。保证企业内部和谐与稳定是需要多要素共同作用的,例如合理的企业奋斗目标,具体的实行方案等。仅仅依靠管理理念,不一定就能促成企业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再次,原材料中存在着误用因果的逻辑错误。原文中认为“所谓制衡,指对企业的管理权进行分解……它可以使任何人都不能滥用权力……而且所有环节都在可控范围之内,那么企业的经营就不可能产生失误。 ”看起来好像是没有问题的因果关系,而实际上整个因果关系存在的前提即对的“制衡”“监督”的阐述不一定是客观事实,因此原论证过程存在漏洞。

最后,“所谓制衡,指对企业的管理权进行分解,然后使被分解的权力相互制约以达到平衡。它可以使任何人不能滥用权力” 。由权力分解推出它可以使任何人不能滥用权力,未免是主观臆断,因为被分解的权力还可能相互勾结,一起滥用权力。

由此可见,由于上文在推理论证过程中存在诸如此类的逻辑问题,上文论证的有效性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都是值得商榷的。

[参考题目]

一个值得商榷的论证

2 0 1 3年综合能力考试写作试题

四、写作:第56~57小题,共65分。其中论证有效性分析30分,论说文35分。请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的边框区域内。

56 .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

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是该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软实力是评判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要素之一,所以如何增强软实力就成了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

其实,这一问题不难解决。既然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是该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要增强软实力,只需搞好本国的文化建设并向世人展示就可以了。

文化有两个特性,一个是普同性,一个是特异性。所谓普同性,是指不同背景的文化具有相似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如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都肯定善行,否定恶行;所谓特异性,是指不同背景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如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价值,东方文化固守集体意识,正因为文化具有普同性,所以一国文化就一定会被他国所接受;正因为文化具有特异性,所以一国文化就一定会被他国所关注。无论是接受还是关注,都体现了该国文化影响力的扩大,也即表明了该国软实力的增强。

文艺作品当然也具有文化的本质属性。一篇小说、一出歌剧、一部电影等等,虽然一般以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艺术要素取胜,但在这些作品中,也往往肯定了一种生活方式,宣扬了一种价值观念。这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不管是普同的还是特异的,都会被他国所接受或关注,都能产生文化影响力。由此可见,只要创作更多的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文艺作品,那么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就是毫无疑义的,而国家的软实力也必将同步增强。

[参考分析]

题干的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错误或漏洞有:

1 .论证认为“要增强软实力,只需搞好本国的文化建设并向世人展示就可以了” ,论据不充分。软实力能否增强取决于诸多因素,文化只是其中之一,仅靠搞好文化建设是远远不够的。

2 .题干的论证在验证普同性和特异性时,仅仅通过“如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都肯定善行,否定恶行”和“如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价值,东方文化固守集体意识”的片面示例就得出了普遍性的结论,明显是“以偏概全” 。

3 .“一国文化就一定会被他国的接受”和“一国文化就一定会被他国所关注”这样的判断并不准确,过于绝对和武断,严重影响了整个论证的公允性、客观性和严密性。

4 .文化具有普同性,推不出“一国文化就一定会被他国所接受” ;文化具有特异性,推不出“一国文化就一定会被他国所关注” 。

5 .题干论证认为,“一篇小说、一出歌剧、一部电影”能充分体现文化的本质属性,都会被他国所接受或关注,都能产生文化影响力。论证强行将文化的普同性、特异性与体裁不同的具体作品相套用比较的做法,类比不当。

6 .一篇小说、一出歌剧、一部电影等等,“往往肯定一种生活方式,宣扬一种价值观念” ,题干的论证并未给出充分论据论证,缺乏更多依据。

总之,题干作者的论据不足,论证缺乏科学依据,论证没有提供进一步的论据和相关信息,所以不能令人信服。

[参考题目]

提升软实力要走的路还很长

          2012年综合能力考试写作试题

四、写作:第56~57小题,共65分。其中论证有效性分析30分,论说文35分。请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56 .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述。(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支持结论,论据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地球的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关注的热点。这一问题看似复杂,其实简单。只要我们运用科学原理——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去对待,也许就会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颠覆了人类关于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不管是狭义相对论还是广义相对论,都揭示了宇宙间事物运动中普遍存在的相对性。

既然宇宙间万物的运动都是相对的,那么我们观察问题时也应该采用相对的方法,如变换视角等等。

假如我们变换视角去看一些问题,也许会得出和一般常识完全不同的观点。例如,我们称之为灾害的那些自然现象,包括海啸、地震、台风、暴雨等等。其实也是大自然本身的一般现象而已,从大自然的视角来看,无所谓灾害不灾害。只是当它损害了人类利益,危及了人类生存的时候,从人类的视角来看,我们才称之为灾害。

假如再变换一下视角,从一个更广泛的范围来看,连我们人类自己也是大自然的一个部分。既然我们的祖先是类人猿,而类人猿正像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扬子鳄乃至银杏、水杉、五针松等一样,是整个自然生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为什么我们自己就不是了呢?

由此可见,人类的问题就是大自然的问题,即使人类在某一时刻部分地改变了气候,也还是整个大自然系统中的一个自然问题,自然问题自然会解决,人类不必过于干涉。

[参考分析]

题干的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错误或漏洞有:

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思想和方法是否适合对地球的气候变化的研究有待商榷,一个领域的研究方法未必适用于另一个领域。

2.由“宇宙间万物的运动都是相对的”不能推出“我们观察问题时也应该采用相对的方法” ,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3.文中用“变换视角”的“相对”方法对“灾害”一词作出的分析是欠妥的,如果有些自然灾害是由人类长期破坏活动造成的,那么对于自然来说,它就是受害者,从自然的角度来说也可称为灾害。当然,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讲,对人类是灾害的,对自然也可称之为灾害。

4.由“我们的祖先是类人猿”和“类人猿是自然生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推出“我们也是自然生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合理的,毕竟“人类”和“类人猿”是有本质区别的。

5.即便“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不能得出“人类的问题就是大自然的问题”。

6 .自然的问题自然会解决,人类如果属于自然必然要解决,然而题干却得出人类不必干预,很明显,论证存在一定的矛盾。

[参考题目]

不能照搬理论

           2011年综合能力考试写作试题

四、写作:第56~57小题,共65分。其中论证有效性分析30分,论说文35分。请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56.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证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如果你要从股市中赚钱,就必须低价买进股票,高价卖出股票,这是人人都明白的基本道理,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在于如何判断股价的高低。只有正确地判断股价的高低,上述的基本道理才有意义,否则,就毫无实用价值。

股价的高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显现。一般来说,要正确判断某一股票的价格高低,唯一的途径就是看它的历史表现,但是,有人在判断当前某一股价的高低时,不注重股票的历史表现,而只注重股票今后的走势,这是一种危险的行为。因为股票的历史表现是一种客观事实,客观事实具有无可争辩的确定性;股票的今后走势只是一种主观预测,主观预测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我们怎么可以只凭主观预测而不顾客观事实呢?

再说,股价的未来走势充满各种变数,它的涨和跌不是必然的,而是或然的。我们只能借助概率进行预测。假如宏观经济、市场态势和个股表现均好,它的上涨概率就大;假如宏观经济、市场态势和个股表现均不好,它的上涨概率就小;假如宏观经济、市场态势和个股表现不相一致,它的上涨概率就需要酌情而定。由此可见,要从股市获取利益,第一是要掌握股价涨跌的概率,第二还是要掌握股价涨跌的概率,第三也还是要掌握股价涨跌的概率。掌握了股价涨跌的概率,你就能赚钱;否则,你就会赔钱。

[参考分析]

题干的论证缺乏科学性,论据不足以支持其论点,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不可信的,值得商榷。

1.“要正确判断某一股票的价格高低,唯一的途径就是看它的历史表现” ,说法欠妥,股票价格的高低由多种要素影响构成,其历史表现仅仅可以作为参考。

2.“股票的历史表现是一种客观事实” ,“股票的今后走势只是一种主观预测” ,不能推出“我们怎么可以只凭主观预测而不顾客观事实呢? ”的结论。所谓的客观事实是过去的,并不能完全代表未来的“客观事实” 。

3.“我们只能借助概率进行预测” ,与论证者原有的论证“要正确判断某一股票的价格高低,唯一的途径就是看它的历史表现”矛盾。

4.“宏观经济、市场态势和个股表现”是股票价格的决定因素的部分因素,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宏观经济、市场态势和个股表现一致,股票价格也未必一定上涨。

5.“掌握了股价涨跌的概率,你就能赚钱;否则,你就会赔钱。 ”该论证欠妥,掌握股票涨跌的概率,就未必能赚钱,概率不具有必然性,因此得不出必然赚钱或者赔钱的结论。

综上所述,题干的论证是不全面的,论证没能提供进一步的论据和相关信息,而且缺乏科学依据,所以该论证难以令人信服。

[参考题目]

不能用单一标准判断股价

如此判断股价是铤而走险

          2010年综合能力考试写作试题

四、写作:第56~57小题,共65分。其中论证有效性分析30分,论说文35分。请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56.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列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分析进行分析和评述。(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求是:概念健康,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美国学者费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一书认为,全球化对当代人类社会的思想、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全球化抹去了各国的疆界,使世界从立体变成了平面,也就是说,世界各国之间的社会发展差距正在日益缩小。

“世界是平的”这一观点,是基于近几十年信息传播技术迅猛发展的状况而提出的,互联网的普及、软件的创新使海量信息迅速扩散到世界各地,由于世界是平的,穷国可以和富国一样在同一平台上接受同样的最新信息。这样就大大促进了穷国的经济发展,而改善了它们的国际地位。

事实也是如此,所谓“金砖四国”国际声望的上升,无不得益于他们的经济成就,无不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起飞,中国在世界上的崛起,无疑也依靠了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同时也可作为“世界是平的”这一观点的有力佐证。

毋庸置疑,信息传播技术革命还远未结束,互联网技术将会有更大发展,人类社会将有更惊人的变化,可以预言,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的经济格局与政治格局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和最发达的国家之间再也不会让人有天壤之别的感觉,非洲大陆将会成为另一个北美。同样也可以预言,由于中国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中国和世界一样,也会从立体变为平面,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鸿沟将被填平,中国西部的崛起指日可待。

[参考分析]

题干的论证缺乏科学性,论据不足以支持其论点,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不可信的,是值得商榷的。

第一,“全球化抹去了各国的疆界,使世界从立体变成了平面”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社会发展差距正在日益缩小”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即后者并非是前者的结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因为强国的竞争力强,最终可能造成强国更强,弱国更弱的结果。

第二,显然,“世界是平的”并非指“穷国可以和富国一样在同一平台上接受同样的最新信息” 。此处存在混淆概念的谬误。此外,即使“穷国可以和富国一样在同一平台上接受同样的最新信息” ,但由于穷国和富国之间科学技术存在差距等,造成二者使用信息的能力不尽相同,因此,就无法得出“这样就大大促进了穷国的经济发展,而改善了它们的国际地位”的结论。

第三,论证“ ‘金砖四国’国际声望的上升,无不得益于他们的经济成就,无不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这四国国际声望的上升还存在其他的原因。这也削弱了后面将“中国经济的起飞”作为“世界是平的”的有力佐证。

第四,“世界的经济格局与政治格局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有正反两面,不一定会朝着好的方面发展,即不能由此得出“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和最发达的国家之间再也不会让人有天壤之别的感觉,非洲大陆将会成为另一个北美”的结论。另外,“同样也可以预言,由于中国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中国和世界一样,也会从立体变为平面,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鸿沟将被填平,中国西部的崛起指日可待”中将“中国”和“世界”作类比,存在类比不当的错误。

综上所述,题干的论证是不全面的,论证没能提供进一步的论据和相关信息,而且缺乏科学依据,所以该论证难以令人信服。

[参考题目]

世界并非是平的

          2009年MBA联考写作试题

四、写作:本大题共2小题,共65分,其中论证有效性分析题30分,论说文写作题35分。请答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56.分析下面论证在概念、论证方法、论据及结论等方面的有效性。

1000是100的10倍。但是当分母大到上百亿的时候,作为分子的这两个数的差别就失去了意义。在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人所掌握的知识,都是沧海一粟。这使得在培养与选拔人才时,知识尺度也变得毫无意义。

现代网络技术可以使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查询到你所需要的任何知识信息,有的大学毕业生因此感叹何必要为学习各种知识数年寒窗呢?这不无道理。传授知识不应当继续成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功能。学校知识需要记忆,记忆能力是浅层次的大脑功能,人们在思维方面的差异不在于能记住什么,而是在于能提出什么。素质教育的真正目标,是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知识与此种能力之间没有实质性联系,否则就难以解释,具备与爱因斯坦相同知识背景的人有的是,为什么唯独他发现了相对论。硕士、博士这些知识头衔的实际价值一直受到有识之士的质疑,道理就在这里。

“知识就是力量”这一曾经激励了几代人的口号,正在成为空洞的历史回声,这其实是时代的进步。

[参考分析]

题目开篇的论证就是片面的。分母越大,两个数的差别越小,但是这种差别不会消失,而在一定情况之下,哪怕微小的差距也是有意义的。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相对于丰富的知识,任何个人所掌握的知识,都只能称为沧海一粟。但是这并不是说培养与选拔人才就不重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分科有很多种,正所谓“术业有专攻” 。尽管个人的知识与整个人类知识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就某一个领域而言,个人的专业知识可能就很丰富。因此,题干中的推理不当。

题干中还犯了概念混淆的错误,即把个人掌握的知识等同于人类的知识面。事实上,世界上从来没有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更何况我们没有必要用所学的知识去应对整个世界的变化。社会的进步也不需要每一个人具备所有的知识。

题干中还犯了绝对化的错误。题干中说现代网络技术可以使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查询到绝大多数的信息,但是忽略了一点:并不是所有的知识信息都能查到。比如人类有很多未解之谜,很多案件仍未侦破,很多自然灾害不能准确地预料……如果真的什么都能在网上查到,整个人类社会也就失去了思考和进步的意义。

“有的大学毕业生因此感叹何必要为学习各种知识数年寒窗呢?这不无道理。 ”该论证有失偏颇。搜索到的知识和掌握的知识是不同的,仅仅用搜索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是否可行还有待研究。知识信息和在学校里获取的教育是两回事。教育的功能不仅仅在于传播知识信息,更在于培养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分析能力、学习能力、思考能力。

“素质教育的真正目标,是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与“知识与此种能力之间没有实质性联系”没有必然联系,题干中缺乏更多的证据来证明这一观点。关于爱因斯坦的论证则过于牵强,思维能力是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题干并没有提出衡量知识有用性的标准,更没有衡量硕士、博士价值的标准,就引出硕士、博士这些知识头衔的实际价值一直受到有识之士质疑的原因,这显然不具有说服力,不能令人信服。

事实上,“知识就是力量”这一曾经激励了几代人的口号,并没有成为空洞的历史回声,它也正在激励现代人。在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各种知识来使个人以及社会进步。因此,这句话不但没过时,反而更具有现实意义。

该文章观点片面,论证草率,论据不足,论证缺乏有效性。

[参考题目]

莫拿知识“说事儿”

            2008年MBA联考写作试题

1 .下面是一段关于中医的辩论。请分析甲乙双方的论辩在概念、论证方法、论据及结论等方面的有效性,字数600字左右。(30分)

甲:有人以中医不能被西方人普遍接受为理由,否定中医的科学性,我不赞同。西方人不能普遍接受中医是因为他们不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乙:世界上有不同的文化,但科学标准是相同的。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普适的自然规律,因此,科学没有国界,科学的发展不受民族或文化因素的影响。将中医的科学地位不为西方科学界认可归咎于西方人不了解中国文化,是荒唐的。

甲:“科学无国界”是一个广为流传的谬误。如果科学真的无国界,为什么外国制药公司会诉讼中国企业侵犯其知识产权?

乙:从科学角度看,现代医学以生物学为基础,而生物学又建立在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之上,但中医的发展不以这些学科为基础。因此,它与科学不兼容,这样的东西只能是伪科学。

甲: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治好了那么多人,怎么可以说是伪科学呢?人们为什么崇尚科学?是因为科学对人类有用。既然中医对人类有用,凭什么说它不是科学?西医自然有长于中医的地方,但中医同样有长于西医之处。中医体现了对人体完整系统的把握,强调整体观念、系统思维,就是西医所欠缺的。

乙:我去医院看西医,人家用现代科技手段从头到脚给我检查一遍,怎么能说没有整体观念、系统思维呢?中医在中国居于主导地位的时候,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在古代和近代都只有30岁左右;现代中国人平均寿命提高到70岁左右,完全拜现代医学之赐。

[参考分析]

甲乙双方在辩论过程中,所举的论据都不足以支持各自的观点,论证均缺乏科学性,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不可信的。

第一,甲认为“西方人不能普遍接受中医是因为他们不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他的这一说法被乙驳斥,正如乙所说的,中医是否科学是由科学标准来决定的,而不是文化所决定的,因此甲的理由不具有说服力。

第二,甲将“科学无国界”解释为“科学研究的成果应当是无国界的” ,事实上,科学研究成果与科学并不是一个概念,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研究成果是一种财富,理应受到保护,未经权利人许可而使用侵犯了他人的权利。甲没有将两者的概念搞清楚。

第三,乙在断定“中医是伪科学”时提供的理由不充分。尽管中医的发展不以生物学为基础,仅从这一点上,并不能断言中医与科学不兼容,因为很多事物在出现之前很难用科学理论解释清楚。

第四,甲的论证“崇尚科学是因为科学对人类有用。既然中医对人类有用,就应当说中医是科学的”存在逻辑错误,因为这一说法先假设:凡是对人类有用的都是科学。而事实上,有用的未必都是科学。

第五,甲将中医的长处,即“对人体完整系统的把握,强调整体的观念、系统思维”作为中医不是伪科学的论据是不充分的。因为该论据是人的主观意识,不能作为判定科学的依据。

第六,乙误解了甲所说“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这两个概念。乙将其理解成了各个部分或要素的简单组合。而甲所叙述的“整体”或“系统”的概念应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要素的有机结合。

第七,乙在叙述中将现代中国人平均寿命的提高完全归结为现代医学的功劳,这一观点不足为信。影响人的寿命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生活水平的变化等,将平均寿命提高完全归功于现代医学显然不合理。

总之,甲乙双方的论证缺乏科学依据,论证没有能提供进一步的论据和相关信息,所以该论证不能令人信服。

[参考题目]

不能如此定义中医

            2007年MBA联考写作试题

1 .论证有效性分析( 30分) 。仔细阅读下面的一段论证,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论证有效性分析。

每当诺贝尔奖颁发的时候,尤其是当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的时候,全球人都为获奖者激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确实代表着一流经济学家,因为他们的奖项蕴含着对人类社会实践的研究,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都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国人羡慕诺贝尔经济学奖被西方人包揽之余,许多人期盼着中国的经济学家有朝一日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然而,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是,中国的经济学还远没有走到经济科学的门口,中国能称得上是经济学家的人至多5人。经济学作为经济科学,经济学家应该具有理性化的思维。马克斯·韦伯说:现代化的核心是理性化。理性化是现代科学的标志,如果没有理性化,就没有现代科学。但是,在中国经济学界,却是另外一番热闹景象,谁都可以成为经济学家,有的经济学家可以开口谈股市,有的经济学家可以谈汇率,争论不休,莫衷一是。真正的经济学家应做严肃的经济学研讨。

经济学和物理学、数学一样,所讨论的都是非常专业的问题。经济学家应该能经得起世俗的诱惑,关闭在书斋中,做潜心的研究才是。在中国,经济学家可以做行业的代言人,在美国不是这样的,这样的经济学家在美国只能被投资银行雇用,这样的人至多是产业经济学家。经济学家只有把经济学作为经济科学来看待,坚持研究的独立性和严肃性,与商界和商业保持一定的距离,才有可能在独立的研究领域中取得比较可喜的成就。

说中国的经济学家至多有5人,难免有几分刻薄。但是,如果翻看世界一流经济类学术杂志,查一查里面究竟有几篇是中国的经济学家写的文章,你就觉得这句话还是比较宽容的。

[参考分析]

上述论证缺乏科学性,论据不充分,因此结论不完全成立,不具有说服力。

第一,文中没有说明到底怎样才能称得上是经济学家。文章仅以诺贝尔经济学奖,以及在经济类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数量作为衡量是不是经济学家的标准,这显然过于片面,并不可取。

第二,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中国的经济学还远没有走到经济科学的门口,中国能称得上是经济学家的人至多5人”这一说法的正确性,因此完全不足为信。

第三,“在中国经济学界,却是另外一番热闹景象,谁都可以成为经济学家,有的经济学家可以开口谈股市,有的经济学家可以谈汇率,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事实上,经济学是开放的科学,人们对宏观经济学存在不同的意见,大家各自发表意见,本来是一件好事,一种好的现象,但文中却用贬义来描述这一学术现象,自然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同。

第四,“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确实代表着一流的经济学家,因为他们的奖项蕴含着对人类社会实践的研究” 。因为外国的个别经济学家的成功,进而全盘否定中国的整个经济学界,过于片面。

第五,“经济学家应该能经得起世俗的诱惑,关闭在书斋中,做潜心的研究才是。 ”这纯属是谬论,经济学是不能脱离实践的学科,其最终目的是为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脱离了实践的经济学将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第六,“中国的经济学还远没有走到经济科学的门口”这一说法并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如果仅仅凭借中国的经济学家没有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一事实来证明,显然过于牵强。没有充足的理由,所得的结论自然无法成立。

第七,没有相关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学家至多有5位,这一说法毫无根据,纯属无稽之谈。

总而言之,上述论证不全面,因此结论很难令人信服,要加强论证,本文必须进一步提供相应的论据和相关信息,以排除原文的论证缺陷,使结论具有说服力。

[参考题目]

不能如此定义经济学家

             2006年MBA联考写作试题

四、写作(本大题共2小题,共65分。请写在答题纸上)

56 .以下文字摘自某报的一篇报道。请分析其论证在概念、论证方法、论据以及结论等方面的有效性。600字左右。(30分)

在全球9家航空公司的140份订单得到确认以后,世界最大的民用飞机制造商之一— — —空中客车公司,2005年10月6日宣布,将在全球正式启动其全新的A350远程客机项目。中国、俄罗斯等国作为合作伙伴,也被邀请参与A350飞机的研发过程。其中,中国将承担A350飞机5%的设计和制造工作,这意味着未来空中客车公司每销售100架A350飞机,就将有5架由中国制造。这表明中国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民用飞机研发与制造能力得到了系统的提升,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这也标志着中国已经可以在航空器设计与制造领域参与全球竞争,并占有一席之地。由此可以看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参与国际合作将带来双赢的结果,也是提高我国技术水平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提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该论证的证据是否支持结论,论据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要注意分析的内容深度、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

[参考分析]

空中客车公司将在全球正式启动其全新的A350远程客机项目,中国、俄罗斯等国作为合作伙伴,被邀请参与A350飞机的研发过程。其中,中国将承担A350飞机5%的设计和制造工作。基于以上信息,题干得出结论:中国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已经可以在航空器设计与制造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种论证显然不具说服力,原因如下:

第一,空中客车公司一年要生产很多种不同型号的飞机,中国、俄罗斯等国家作为合作伙伴,也参与A350飞机的研发,中国承担A350飞机5%的设计和制造工作。基于这一点,得出结论:“这意味着未来空中客车公司每销售100架A350飞机,就将有5架由中国制造。 ”这里的错误很明显,承担了5%的工作,而且是5%的设计和制造工作,并不能说有5 %的飞机整体都是由中国制造的,5%的工作可能只设计很细微的工作,关键的核心技术可能并没有参与,这样的话,就不可以说100架飞机中有5架是由中国制造的。这一论证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第二,题干只是说邀请中国参加5%的设计和制造工作,但至于设计和制造的结果如何还有待检验,但文中马上得出结论:中国获得了国际的认可。这显然不能令人信服。是否得到了认可还是未知的事情。

第三,“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参与国际合作将带来双赢的结果,也是提高我国技术水平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题干基于中国承担A350飞机5%的设计和制造工作,就得出了这一结论,显然有待商榷。中国承担的设计制造工作具体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也许是最基础的制造工作,并不参与核心技术的研发,而这样一来,我们所获得的利益微乎其微,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所获得的利益要小得多。如果这样的话,就不能称之为双赢。

综上所述,仅仅通过一两个数据就盲目地得出结论是不妥的。文中的论证是基于没有被证实的假设而提出的,因此不能令人信服,也许中国要在航空器设计和制造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题目]

赶超先进的路也许还很长

            2005年MBA联考写作试题

三、写作( 7 0分)

54.分析下面的论证在概念、论证方法、论据及结论方面的有效性。600字左右。( 30分)

没有天生的外科医生,也没有天生的会计师,它们都是专业化的工作,需要经过正规的培训,而这种培训最开始是在教室里进行的,当然,学生们必须具备使用手术刀或操作键盘的能力,但是他们首先得接受专门的教育。领导者则不一样,天生的领导者是存在的。事实上,任何一个社会中的领导者都只能是天生的,领导和管理本身就是生活,而不是某个人能够从教室中学习来的技术。教育可以帮助一个具有领导经验和生活经验的人提高到更高的层次,但是,即使一个人具备管理天赋和领导潜质,教育也不能将经验灌入到头脑中。换句话说,试图向一个未曾从事过管理工作的人传授管理学,不啻于向一个从未见过其他人类的人传授哲学。组织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对它的管理是一种困难的、微妙的工作,需要的是各种各样只能在身临其境时才能得到的体验。总之,MBA教育试图把管理传授给一个毫无实践经验的人是一种浪费,更糟糕的是,它是对管理的一种贬低。

[参考分析]

第一,“领导者则不一样,天生的领导者是存在的。事实上,任何一个社会中的领导者都只能是天生的” 。这种对“领导者”的认识是错误的。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会啼哭,这是相同的,而由于日后生存的环境以及学习的环境不同,在知识和能力上会有不同。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这个道理,“领导者”能力的培养也是这样的。

第二,“领导和管理本身就是生活,而不是某个人能够从教育中习来的技术。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原因有两点:首先应指出领导与管理的意思并不是一样的。领导侧重于宏观的方向性的引导和率领,管理则是具体的组织实施。“通过别人并和别人一道实现组织目标”这一著名的管理定义正好说明了管理的含义。其次,应该把领导和管理都视为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是前人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经验的所得。因此,要想成为一个领导者、管理者,首先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要踏实地学习科学知识。相比完全靠自己摸索前行,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要容易得多。

第三,“即使一个人具备管理天赋和领导潜质,教育也不能将经验灌入到头脑中。 ”这句话不能令人信服。什么是经验?经验是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知识。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传授知识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对于管理者和领导者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第四,“试图向一个未曾从事过管理工作的人传授管理学,不啻于向一个从未见过其他人类的人传授哲学。 ”这个类比不妥,因为未曾从事过管理工作的人,并不等于没有接触过管理工作,也许他作为一个被管理者或者旁观者,对管理的工作有很多认识。这与从未见过其他人类的人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因此不能相提并论。

第五,“组织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对它的管理是一种困难的、微妙的工作,需要的是各种各样只能在身临其境时才能得到的体验。 ”对组织的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事实上,组织并不复杂,组织在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学习来解决,身临其境得到的经验固然可贵,但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第六“总之,MBA教育试图把管理传授给一个毫无实践经验的人是一种浪费,更糟糕的是,它是对管理的一种贬低。 ”由于文章在概念、论据及论证等方面都过分强调的“经验”的重要性,而且其论据并不充分,甚至有错,因而得出的结论并不成立。

MBA教育是培训高层次管理人才的重要形式,要求学员掌握与管理科学相关的知识,并具有实际的工作能力。事实上,MBA学员都是从有工作经验的人群中选拔的。

[参考题目]

一则漏洞百出的论证

           2003年MBA联考写作试题

把几只蜜蜂和苍蝇放进一只平放的玻璃瓶,使瓶底对着光亮处,瓶口对着暗处。结果,有目标地朝着光亮拼命扑腾的蜜蜂最终衰竭而死,而无目的地乱窜的苍蝇竟都溜出细口瓶颈逃生。是什么葬送了蜜蜂?是它对既定方向非常执著,是它对趋光习性这一规则的遵循。

当今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经营环境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在高科技企业,哪怕只预测几个月后的技术趋势都是件浪费时间的徒劳之举。就像蜜蜂或苍蝇一样,企业经常面临一个像玻璃瓶那样的不可思议的环境。蜜蜂实验告诉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企业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执著的努力,而是在随机试验的过程中寻求生路,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混乱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

对上述论证进行评论,分析上述论证在概念、论证方法、论据及结论等方面的有效性。600字左右。

[参考分析]

这则材料具有很强的迷惑性,致使许多考生的写作就败在这道作文题上。这则材料的肯定语气打乱了考生的思辨力。事实上,考生如果仔细阅读材料,能进一步了解论证有效性分析的写作要求的话,就不会写成立论文了。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难道企业不需要朝着既定的目标执著努力吗?当前的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哪一个走向成功的企业不是朝着既定的目标执著追求才获得成功的?在一个经常变化的环境里,善于突破既定的界限,打破传统的规则,这正是对“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永恒的市场规则的遵循。考生应该从这些角度去分析题干论证的有效性,从概念、论证方法、论据及结论等方面的有效性入手,如果写成了立论文,就不符合题目的要求,肯定不能得高分。

附文:

无序的乱窜拯救了苍蝇,有序的努力却断送了蜜蜂。上文根据一个特殊实验论证了这样一个结论:在充满变数的经营环境中,企业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执著努力,而是在随机应变中求生。

这一论证从总体上缺乏说服力,原因如下。

第一,实验涉及的是生物行为,而企业经营涉及的是人的社会行为。作为世界普遍联系的一部分,二者具有某种共性,但在本质上有明显的区别和界限。上述论证把某个生物实验的结果,作为普遍性原则,然后适用于人,在逻辑上犯了“轻率概括” 、“不当类推”的错误。这种方法用于说明生物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关系是不对的。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是生物界进化的规律,以它来类推人类社会发展,是反动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第二,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混乱的行动和有序的衰亡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没有理由因为反对有序的衰亡而提倡混乱的行动。这类似于“文化大革命”中的流行语“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哪怕在当时的政治大前提下,资本主义的苗和社会主义的草,也并不是仅有的两种前途。事实上,更可能或应当争取的前途是“社会主义的苗” 。

第三,当今企业面临很多挑战,而这些挑战是不确定的,因此要求经营者灵活地对待原有的规则,但是,真理稍有偏差就是谬误。在上述论证中,这一合理思想被夸大和绝对化而走向反面。不应死板地遵守规则,被偷换成不应遵守规则;对某些不适当的规则的突破,被解释成不要任何规则。事实上,打破规则并不意味着不遵循任何规则,而意味着突破或修改旧规则,创建新规则并遵循。

上述论证的最大的问题在于,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缺乏逻辑上的联系,因此在论证中难免出现逻辑漏洞。

[参考题目]

无序和有序之间

[评析]

本文严格按照写作要求进行写作。用三个自然段分析了所给材料的论证在概念、论证方法、论据及结论等方面的有效性。能够了解考试的要求,掌握文体,紧扣题目。

很多考生都将本文写成了立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与考试要求完全不符,自然得不到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