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的历史轨迹与哲学反思·第一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阿拉伯人对欧洲学术的贡献

罗马帝国分裂后,476年,西罗马帝国因日耳曼等族入侵而灭亡。日耳曼等族接受了基督教信仰,但对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却不屑一顾;东罗马帝国于529年关闭了所有雅典学院,于是希腊学术在整个欧洲被抛弃了。随着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衰落,欧洲进入了持续千年的中世纪。

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后,阿拉伯人凭借宗教和军事力量迅速崛起,占领了广袤的领土,到8世纪中叶建立了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因此在8世纪,曾经属于罗马帝国的土地上出现了以地中海为中心的三种毗邻的势力:西部日耳曼人和基督教逐渐结合成为西欧的统治力量;东部的东罗马帝国逐渐发展成为拜占庭帝国;南部的伊斯兰文明建立起统一的强盛帝国。这三种文明共同继承了罗马传统,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出不同的文化,而它们地理上的相邻,又使得三者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在经济、政治、文化上既有交流又有冲突。[1]

伊斯兰文明的扩张速度十分惊人,从622年穆罕默德(Muh·ammad,约570—632)到达麦地那城并成为那里的政治领袖起,之后不过100多年,阿拉伯人先后征服了地中海东部地区和波斯、埃及;又沿着非洲北部西侵直到大西洋岸边,渡过海峡攻占了哥特人统治的伊比利亚半岛;向东方,扩张到外高加索、中亚细亚和印度河流域,与唐朝边境相接。从750年起,阿拉伯帝国进入阿拔斯王朝时期,政治、文化、经济繁荣发展,整个帝国进入了全盛时期。9世纪中叶以后,帝国逐渐分裂为诸多小型的伊斯兰国家。1258年,蒙古人入侵,阿拉伯帝国灭亡。

当中世纪欧洲的自然哲学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时,阿拉伯人的学术发展却非常旺盛。伴随着帝国的扩张过程,阿拉伯人吸收消化被征服民族和邻近民族的文化精髓,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世纪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欧洲文化接触最密切的阶段之一,既有激烈的军事冲突和宗教冲突,也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往来。充满活力、正在蓬勃向上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缺乏动力、发展迟滞的中世纪欧洲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交融,构成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一个重要阶段。

阿拉伯人在古罗马帝国的领土上东征西讨,不仅获得了广袤的领土和大量战利品,而且获得了很多古希腊文献。但是阿拉伯人不懂希腊语,只好组织人力翻译,叙利亚的景教徒充当了主力,他们成为古希腊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之间的桥梁,他们将古希腊文献先从希腊语译为叙利亚语,再从叙利亚语译成阿拉伯语。丰厚的古希腊文化遗产成为阿拉伯人的宝贵财富,对伊斯兰文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9世纪时,由于帝国领袖麦蒙(al-Ma'mūn,786—833)对古希腊文明和理性主义极其尊崇,阿拉伯人翻译外文著作的文化移植活动也达到顶峰。麦蒙于830年在帝国首都巴格达创立了“智慧馆”(Baytal-Hikmah),这是一个由图书馆、科学院和翻译局组成的综合性学术机构,被称为“亚历山大港博物馆成立以来最重要的学术机关”[2]。大量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地的古籍和著作被搜集到智慧馆中,由被召集在一起的精英学者系统地翻译为阿拉伯语。通过翻译家们不遗余力的工作,不同民族的各个领域中的智慧和知识汇聚到阿拉伯世界,造就了文化方面一派繁荣的景象。在大规模翻译运动的推动下,帝国的许多城市成为文化中心,许多图书馆、大学和类似智慧馆的学术机构被建立起来。清真寺也成为重要的文化教育机构,并拥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不同民族、不同宗教背景的学者可以自由地进行学术讨论和研究,营造出思想自由、兼容并蓄的学术氛围。

阿拉伯人的百年翻译运动可谓文明史上的一大盛事,不仅促使阿拉伯人在许多学术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这次翻译运动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碰撞和融合,造就了一批掌握多种语言、成绩斐然的翻译家。这些翻译家对古籍和文献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勘误、增补、注释等工作,因而,一方面,不同文化传统的知识被吸收到阿拉伯文化中,另一方面,这些工作有效而系统地保存了古籍。欧洲成为翻译运动的最大受益者,阿拉伯人将古希腊罗马的大量古典名著译成阿拉伯文,使古代西方文明得以存续。这些古代名著以及阿拉伯人的知识,又通过叙利亚、西班牙和西西里岛传回欧洲,填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后来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亚里士多德、柏拉图(Plato,约前427—前347)、欧几里得、托勒密这些伟大思想家的著作和知识,正是经由阿拉伯人的传承才得以留存于世的。

11世纪,将阿拉伯学术通过拉丁语译本介绍给欧洲的文化潮流开始兴起[3],阿拉伯医学的许多著作最先在西班牙被译为拉丁语版本。1085年,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基督教国家从阿拉伯人手中收复托莱多城之后,托莱多遂成为阿拉伯学术传往西欧的主要通道。在教会的支持下,托莱多成立了一个正规的翻译学校并培养了大量翻译人才。此外,教会还积极资助学术活动和翻译活动。欧洲各地的学者被吸引到托莱多,将古希腊作品的阿拉伯语译本、阿拉伯语的原著、古希腊语原著译成拉丁语版本,阿拉伯的科学和哲学以及由阿拉伯人保存的古希腊学术,得以从欧洲西南角的西班牙向整个西欧传播。

西西里岛在阿拉伯文明向欧洲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仅次于西班牙。西西里岛位于地中海中部,地理位置较为特殊,与意大利半岛几乎接壤,而与非洲只隔了不足150公里宽的突尼斯海峡,这使得西西里岛成为伊斯兰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交汇点。岛上有通晓拉丁语、希腊语、阿拉伯语、希伯来语等语言的学者,希腊语著作能够直接被翻译为阿拉伯语版本或拉丁语版本。西西里岛的翻译以天文学和数学名著为主,尽管有些著作后来在托莱多有更好的译本,但西西里岛在翻译工作中的贡献不可被忽略。

阿拉伯文明就像一个蓄水池,将欧洲文明源头的古希腊学术保存下来,又吸收了波斯、印度等地的传统文化,并且增加了自己的创造,最后将这些学术养分灌溉到欧洲大陆,对11世纪以后西欧文明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注释

[1]“历史学家有时把这三种文明称为罗马的‘三个子嗣’,或者干脆称为罗马的‘三个兄弟姐妹’。其实,‘邻居’一词也许更好地概括了它们的关系,因为三者相依相邻,而且这种关系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它们所共享的罗马的传统。”参见: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杨宁,李韵,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72.

[2]希提.阿拉伯通史.马坚,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282.

[3]关于11—13世纪的翻译活动,参见:格兰特.中世纪的物理科学思想.郝刘祥,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