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形势下首都经济结构调整态势分析
态势分析法(SWOT)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SWOT分析法将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有机结合,通过综合评估新形势下首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找到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可能采取的策略,参见表1-3。
(一)新形势下首都经济结构调整的优势
1.北京经济发展成就突出,具备了调整经济结构的良好基础
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增强了北京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为北京在更高层次上推动科学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条件。2010年,北京人均生产总值超过了10 000美元,自主增长能力和动力大大增强,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的主导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全市经济进入平稳较快发展的新阶段。北京已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在节能降耗上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年来,北京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为推动北京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2.北京具有独特的首都优势,聚集了一大批高端资源,为北京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北京地区是全国科技力量最集中、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从科研基地情况看,28%的国家重点实验室、33%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5%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30%的国家重点学科设在北京。北京是全国最大的人才培育基地。北京的重点高校占全国的1/4,研究生院占全国的1/3;北京培养的博士生和硕士生规模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3和1/5。此外,北京是现代文化与古老文化、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处,聚集了全国一流的文化艺术机构和文化人才。北京地区出版的图书约占全国总量的1/2,音像制品占全国总量的1/3,期刊占全国总量的1/4,报纸占全国总量的1/5,电视剧出品(部)集数和电影产量占全国总量的1/3以上。北京的科技和人才资源特别丰富,科技创新的基础好、水平高,有基础、有条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3.“十二五”规划为北京经济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加快调整经济结构
2010年12月发布的《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北京“十二五”时期要着眼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体现增强发展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客观要求,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建议》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力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推动北京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迈出坚实的步伐。这为北京在“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
1.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压力
当前,首都北京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矛盾已日趋严峻。人口过度膨胀,自然资源严重短缺,大气环境污染明显,已成为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北京人口压力巨大,2012年年末北京常住人口为2 069﹒3万人。而土地面积稍显不足,如果按2009年的常住人口计算,北京人均土地面积仅为0﹒09公顷,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7。同时,北京严重缺水,2012年人均水资源仅为193﹒3立方米,属资源型缺水地区。目前城区供水能力为295万立方米/日,最高日供水量278万立方米,安全系数不足1﹒1(国际通常为1﹒3~1﹒4)。
首都北京能源资源严重依赖外部(主要是西部地区),100%的石油与天然气、95%的煤炭、64%的电力、60%的成品油都要从外埠调入———资源约束越来越紧;能源保障与城市生产生活日趋紧密,2012年,北京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加6﹒4%,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增加11﹒8%。此外,人口增加带来的总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也在增加,能源消耗与环境约束的碰撞日益突出。北京市人口、资源状况可参见表1-4。
由于历史积淀下来的问题和计划经济下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北京北城成为北京产业发展的高度聚集区,而南城发展相对滞后,南北城经济发展差距不断加大。城市空间发展失衡使得交通拥挤、基础设施负载过重等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城市发展空间的进一步拓展也受到一定限制。北京不同城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是新形势下制约北京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问题。
城市功能空间分布不尽合理,城乡和区域发展有待进一步协调。首先,北京中心城区职能过度集中、人口过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需要疏散、调整。其次,城区和郊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均收入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明显。最后,城区内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现象还十分突出,南城明显落后于北城,二元结构突出。
3.产业升级的压力大
北京产业升级的压力表现为制造业“空心化”,中心城区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虽然北京三次产业总体结构的调整已基本到位,2012年第三产业产值占全市总产值比重达76﹒4%,接近于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水平,但是各产业的内部结构和增长质量仍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例如,缺乏自主技术和知识产权,生产的附加值和盈利率不高;生产性服务业虽然发展迅速,但高端化的服务仍然供给不足,整体的分工水平、服务标准以及专业化程度都有待提高。
4.制造业发展面临问题多
国际大都市在发展过程中,制造业地位依然很重要,以都市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特征。北京虽然具有技术人才优势,但受城市功能地位和发展阶段、发展环境等影响,制造业出现了以下问题: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断降低,在2005年为19﹒7%,而2012年下降为12﹒3%;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走低;科技创新推动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成本低;制造业尚未形成完善、均衡的产业体系,在产业链上处于中低端环节,企业加工能力强,但关键环节、核心零部件的科研能力弱。
5.北京经济受到空间和要素等制约越来越显著
其一,北京工业用地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空间约束。不仅新增工业用地量不足,更是缺少大块工业用地。其二,区域内土地价格高,为全国最高价。其三,商务成本越来越高,同其他城市相比,北京的劳动力、厂房、商业营业用地等生产成本越来越高,特别是生活成本大幅度提高直接拉升了劳动力成本。
(三)新形势下首都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
1.国家政策的支持
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北京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明确了两大方向:一是建设首都经济圈;二是把中关村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二五”时期,北京将更深入广泛地开展与津冀晋蒙及环渤海地区合作,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显著增强服务区域、服务全国的功能,共同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和首都经济圈形成,实现整体发展水平的跃升。
此外,习近平主席在2010年提出,要努力把北京打造成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充分体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要求。
为建设国际活动聚集之都,北京将全面提升服务国际交往的软硬件水平,服务好在京举行的重要外交外事活动,努力吸引各类国际组织,积极举办国际会议、国际赛事、国际展览,不断增强城市国际影响力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活动能力。为建设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北京将不断完善高端产业功能区商务配套环境,高水平建设总部聚集区,大力吸引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的地区总部和职能机构入驻,增强跨国运营中心、采购中心、研发中心、结算中心功能。北京将建设世界华商中心和侨资企业总部聚集区,吸引全球华侨华人高端企业入驻,同时积极引导在京企业推进国际化战略,提升本地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建设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北京将大力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创造优良的成长环境,北京正在落实国家的千人计划、北京市海外人才聚集工程和中关村高端人才聚集工程,在全球范围内招纳和吸引高端领军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创意人才,注重人才、团队、项目一体化引进,集中力量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北京作为一个有着3 000年历史的文化古都,同时又是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将坚持继承与发展并重,树立大文化发展理念,把塑造高品位、有特色的城市文化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充分挖掘和发挥首都文化、科技、教育等资源优势,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扩大文化传播交流,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魅力和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为建设和谐宜居之都,北京将积极推进智能城市战略,着力促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着力促进公共服务的体系化、均等化,着力促进生活服务的标准化、便捷化,有效治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等问题,努力为市民创造一个和谐、宜居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2009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继续发挥中关村的独特优势和龙头作用,高端引领、创新驱动,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国务院同意中关村“1+6”的鼓励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系列先行先试改革政策,该政策已于2011年初正式实施。
2.国际经验的借鉴
从国际上看,伦敦、巴黎、东京、首尔等许多国家的首都经济圈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了“世界城市”。北京瞄准“世界城市”目标,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步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目前北京已初步具备了向世界城市迈进的基础。但与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相比,特别是与纽约、伦敦、东京、首尔等公认的世界城市相比,北京在综合经济实力、高端产业发展、跨国公司总部、自主创新能力、国际影响力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具体到经济结构,与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相比,北京经济结构还存在以下潜力:
其一,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与世界城市标准还有较大差距。
北京顺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和北京经济发展新需求,提出世界城市建设目标。世界城市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经济发展水平,包括经济总量、人均结构水平等。从经济总量来看,近年来北京的经济总量增长较快,2012年北京的GDP为1 476亿美元,而2012年东京的GDP为29 900亿美元,伦敦的GDP为6 955亿美元,巴黎的GDP为6 581亿美元;与世界城市相比,北京的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从人均结构水平来看,首都人均GDP刚刚超过1万美元,与东京、巴黎、伦敦、首尔等世界城市相比,人均GDP的差距更大。
其二,产业结构尤其是产业内部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
目前,北京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已经达到75%。但仍然存在总量偏小、层次不高等问题,产业结构与东京、伦敦等世界城市相比,还有继续优化调整的空间。同时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成为未来北京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表1-5是北京市第三产业发展状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结构有待改善。所以,与世界城市相比,北京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其三,区域经济功能不均衡,城市空间结构矛盾突出。
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矛盾、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表现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过于密集。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密度达到234﹒7人/平方千米,是城市新区人口密度的24﹒4倍。中心城区职能过度集中,特别是承载了过多的经济发展功能,“城六区”土地面积是全市总面积的8﹒2%,而实现的增加值占全市GDP的82%,同时也实现了全市67%的第二产业增加值、89﹒5%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和81%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造成商务成本上升过快、交通严重拥堵等一系列问题。城市南部、西部、新城以及城乡结合部、农村等地区建设任务重。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中有三个主要位于中心城区,拓展空间相对有限。北京首都经济圈发展相对滞后,区域内部发展差距较大。北京与周边区域存在明显的发展差距,目前北京处于后工业化阶段,天津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而河北大部分城市尚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
其四,总部经济规模实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增强。
“世界城市”的本质特征是对全球经济的控制力,其重要衡量指标之一是拥有的国际组织总部和跨国公司总部、地区总部的数量。巴黎、伦敦、东京、首尔等全球公认的世界城市都是当今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总部的重要集聚地。目前,北京已经聚集了一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总部,总部经济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但与东京、首尔、伦敦、巴黎等国际大城市相比,北京对国内外各类企业总部特别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吸引力和聚集力还有待加强。
3.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
目前,京津冀地区正在依托自身资源,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在更大的空间范围中寻找发展定位。合作日益成为各省区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发展动力。“十二五”规划期间,京津冀区域将按照国家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要求,以京津冀都市圈建设为核心,强化北京、天津等多个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形成多圈层、大跨度、互利共赢的区域发展格局。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视察北京时发表了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重要讲话。在这个讲话的推动之下,首都经济圈发展和建设骤然提速。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与“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同等重要。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势必将北京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4.经济形态向循环经济转变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具有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特点,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和潮流,有的国家以立法的方式加以推进,绿色食品、绿色消费、绿色环境已经成为当今的时尚。未来中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北京要借力世界循环经济的转型,加快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布局,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1.外部经济环境不稳定
当前,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增速放缓;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影响蔓延,美元持续贬值;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这些都可能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极为复杂。世界经济的波动加大,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很难评估,加大了经济发展政策制定、实施的难度。
2.与其他发达城市竞争激烈
从三次产业的结构上看,2012年北京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达到74﹒6%,而2000年东京的这一比重为81﹒7%、2003年中国香港的这一比重为85﹒2%,并且北京第三产业的规模、结构、质量、水平与东京和香港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北京仍处于较低水平。目前北京市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体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从技术创新能力来看,与国际大都市相比,北京在国际专利申请数量、企业研发执行比例、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比例方面,差距十分明显,创新绩效并不高,竞争力较弱。从资源环境绩效上看,北京市资源环境绩效水平虽居全国第4位,但在重要资源的产出效率方面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偏低,而要素成本较高,受到国内城市的竞争威胁。北京需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迎接挑战。
3.区域合作难度大
在经济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以北京为中心的首都圈和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核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过于悬殊。尤其是北京与天津、河北之间缺乏实质性合作以及同构化竞争,是导致区域发展失衡的重要因素。另外,在北京城市内部,受“单中心”格局困扰,功能过于集中在中心城区,郊区发展相对缓慢。这都影响了首都经济圈的持续发展。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重点功能区建设的政策支持不足
“十五”计划期间至今,北京市在区域规划、区域合作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但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重点功能区建设的政策支持与体制创新仍然不足,以行政区划为主导的区域发展模式,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影响了资金、技术、人才以及信息等的跨区域流动。同时,外部区域经济合作仍处于自然发展阶段,深度和广度都不够,还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
(五)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在新形势下具有调整经济结构的优势,并面临前所未有的机会,应克服劣势、迎接挑战,走循环经济道路,优化区域空间,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区域功能结构,加快环首都经济圈的建设。
1.优化产业内部结构
北京应该遵循世界特大城市产业发展规律,构建与首都功能定位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做强有优势、有基础的现代制造业,原则上不再发展一般制造业。积极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的非基本公共服务,提升金融、信息、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努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等领域的新增长点,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大规模环境建设的契机,做大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好充换电设施的规划建设,鼓励购买新能源汽车。把握大数据时代特征,用互联网思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产业加快发展。
2.加强人口规模调控
从落实城市功能定位、优化产业结构、调控资源配置、加强规划引导等方面入手,深入研究控制人口规模的治本之策。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细化落实各项具体措施,切实把常住人口增速降下来。
3.适当分散首都行政职能,实现首都可持续发展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我国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高度聚集,中央行政办公用地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四环以内。由于首都政治中心的后续效应,北京中心城功能具有极强的综合性,聚集了政治、文化、经济和金融管理、信息、交通、国际交往和旅游等城市功能。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和特大城市,需要破解人口过快增长与地区承载力、首都发展与周边区域缺乏对接等矛盾。为此,可以参照韩国政府将中央政府的部分机关和职能部门迁往首都经济圈的其他城市或地区的部分做法,将北京地方政府的部分机关和职能部门迁往其他区县。这样,既有利于减少人口在首都的过分集中,又可以适当分散首都的部分行政职能,实现资源在首都经济圈内的均衡流动。
4.深入推进区域合作发展
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积极配合编制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抓紧编制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专项规划,建立和健全区域合作发展协调机制,主动融入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提高市场化合作水平,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区域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各种要素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叶立梅,崔文.北京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分析.城市问题,2004(5):35-39.
3.丁一文.国外首都圈发展规律及其对我国首都经济圈建设的启示.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
4.谭维克,赵弘.论首都经济圈建设.北京社会科学,2011 (4):4-9.
5.杜薇.首尔城乡产业转移对北京的启示.中国市场,2013(36):75-77.
6.王小舟,孙颖.北京与巴黎传统城市空间形态的比较和研究.国外城市规划,2004,19(5).
7.魏晔玲.将北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前线,2008(10).
8.王君超.环首都贫困带之忧.学习时报,2007(5).
9.赵弘.推进产业分工与合作提升京津冀区域综合竞争力.区域与城市经济,2010(4).
(执笔人:刘 瑞 唐善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