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网络社会的形成及其特征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吸引了大批民众在网络空间聚集,由此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网络社会。网络社会以现实社会为基础,但又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的明显特征。

(一)网络社会的形成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信息网络技术以闪电般的速度席卷全球,并通过网络手段连接世界。互联网的物理基础是节点,通过一组相互连接的节点处理信息并迅速连接,实现信息互动。互联网吸引了数十亿计的网民,根据联合国下属机构国际电信联盟(简称“ITU”)全球互联网年度报告《2013年信息社会分析》,2013年全球网民达到27亿,移动互联网连接数达到68亿,据2014年发布的全球互联网年度报告,全球网民已突破30亿。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 2017年3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3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3.2%,其中手机网民达到了6.95亿,占比高达95.1%。这样庞大的网络世界,已构成了一种新的社会空间——网络社会。

目前,国外学者对网络社会的研究较为广泛,但是对于网络社会的界定并没有定论。社会的本意主要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体。社会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是形成社会最主要的因素。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1]因此,网络社会就是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借助信息网络技术进行各种交往实践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联盟。从微观来看,网络社会是从现实社会中延伸出来的,是“比特世界”与“原子世界”分离和统一构成的新的社会生活空间,其利益基础是信息共享,价值导向是平等、自由、开放。从宏观而言,它是以人们的交往实践为基础,主体之间通过网络这一中介构成的一个相互交错或平行的交往大系统,是交往实践全球化的共在结构,虽然其文化传统仍然以网民个人所处的地域文化为主,但是,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网络社会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文化,然而其基础和依托仍然是独特的地域文化。

(二)网络社会的特征

网络社会的物质基础是信息技术范式,它通过知识与信息的整合、处理、创新来实现生产的增长并推动现实世界社会、文化的发展。网络社会的精神基础是追求自由的交往,虽然在任何社会中都不存在绝对的自由,但是在网络社会这一特定时空中,人们具有了更大的自由交往的范围和程度,这种范围和程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同时,对于自由空间的向往也会促进信息技术的升级,客观上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因此,网络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网民日益增长的在网络空间形成的自由、平等、信息化需求同有限的信息技术之间以及与网络社会的不断规范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动态运行,网络社会也随着这组矛盾关系的运动而发展和壮大。网络社会产生于互联网平台,是网络技术与社会、文化互动发展的产物,同时作为以交往为基础的网络社会形态,它又与社会进步、人们观念更新密切相关。网络社会具有其自身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虚拟性、开放性、多元性与时代性等。

1.虚拟性

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主要指交往主体存在方式的虚拟而带来的时空虚拟、交往虚拟以及社会性的虚拟。互联网的物理特性决定了任何信息只能以“符号”形式存在并传输,因此人们上网,并在网络中被别人认知,其外在表现形式都是符号性的,而不是实体的存在。人们通过计算机界面到达网络空间,并在网络空间中活动、表达言论、交友、游戏,等等,都只能通过虚拟符号的形式完成。因此,首先网络社会交往主体的存在形式是虚拟的,是实际上而不是事实上的存在。网民在交往中没有了年龄、性别、职业、地域文化等限制,他们被虚拟成了一串符号,其实质是信息的交换,相较于传统交往,网民主体意识淡薄,在虚幻中寻找自我,而自我往往又湮灭在虚幻当中。

其次,网络交往所需时空是虚拟的。网络可以使人们超越时空实现交往,因为就空间而言,交往对象只需要对方远距离“出场”,而并非传统的面对面的交往。就时间而言,信息技术能够帮助信息保存,只要交往方愿意,其信息可以滞后发送或读取,而非传统声音会消失。因此,跨越时空界限是网络交往虚拟性又一表现。

再次,交往本身也是虚拟的。在网络交往中,交往双方只需要通过“符号”将交往信息传输到对方界面被对方认知即可,而他本人并不需要交往的“在场”。也许交往的网络主体这时正在某个咖啡吧同人聊天,或者正在教室听某教授的讲座,这些都是网络交往中对方不关心的,他们只关心信息的获取和传递的信息的“存在感”。同时,交往者也可以随时单方面中断交往而并不会介意对方的感受,正是因为这只是一场虚拟的交往。

最后,网络中的社会性也是虚拟的。网络空间的社会性是对现实空间社会性的一种模拟形态,是借助网络空间而达到的某种联系的认知。网络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结构均来自现实社会,网络社会没有独立的物质资料生产。如果没有现实社会,没有现实社会中人们所创造的计算机、网线、端口、连接设备等接入互联网的硬件设施,人们是没有办法进入互联网的,因而也就没有了网络社会。

2.开放性

首先,网络社会是开放的,这是因为互联网是开放的,并且其实践基础——网络交往活动也是开放的。互联网即国际信息互联网络,其结构是按照“包交换”方式连接的分布式网络。这使得联网计算机都只是一个节点,都是平等而无从属关系的。这也使得联网计算机之间信息传递无法被阻止,除非摧毁整个互联网。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代码协议的运用,在不同类型、不同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之间实现了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1991 年,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了超文本标识语言,又使得任何文件在任何操作系统、任何浏览器上都具有可读性。这些技术特性决定了互联网必然是开放的,因此网络社会自然也是开放的。

其次,网络交往活动也是开放的,互联网全球互联的特性决定了每一个人只要连接上互联网,就是面向全体网民的,不可能局域于某一空间。虽然某些技术能够支持人们选择交往对象,屏蔽某一些网络用户,但是没有绝对的屏蔽,同样有技术支持用户的绝对公开。只要你遵照网络技术领域的TCP/IP协议,你要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找到支持者和共享者。

最后,网络交往效果也是开放的。当现实社会中的任何问题反映到互联网络当中,就会迅速被网民知晓,并引起任何愿意关注者的眼光,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批评或者褒扬,甚至会引起一定的社会反响。

3.多元性

网络社会是多元的,主要指网络社会中各种社会元素是多元的。

网民作为网络社会的主体,涵盖了全世界各色各样的人,他们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国籍,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的政治立场,等等。在网络中打开一个即时信息传递软件ICQ,就可以和世界各地的人建立联系,不管是来自资本主义世界还是社会主义世界,不管是来自非洲还是美洲,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产业工人,不管是来自别墅区还是贫民窟。

网民的多元性直接关系网络文化的多元性。来自不同企业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国家的、不同民族的网民将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地域文化、国家文化和民族风俗习惯等带入网络社会,使网络社会的文化从表现形式到内容丰富多彩、异彩纷呈,呈现多元化特征。同时,多元文化也会相互融合,产生不同于原有文化却植根于原有文化的新的文化,即我们称之为网络文化。网络文化以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新颖、简洁、搞怪、快捷等为特征。

网络文化的载体及重要表现形式——语言在网络社会中也是多元的。互联网涵盖了多种语言,有英语、汉语、日语、韩语、法语、俄语等,可以说,只要连接了互联网的地方,其语言就在网络空间中占据了位置。全球的互联网也就意味着全球语言的互联网。并且,同一种语言在网上也有其特定的语言形式,甚至有很多专门适应网络环境而流行的网络语言,如网络文化中近几年在中文领域出现的“斑竹”“马甲”“菜鸟”“大侠”等,它们在网络中分别表示版主、ID、电脑水平低的人、资深网虫,这些都来自现实语言而又有着独特的网络文化特征。

网络社会的多元性,根源于网络社会的平等性、开放性,多元也促进了网络平等的实现。多元的网络社会其实质是网络协议中平等性的表现,只有在多元的网络社会中才能保证网络空间的正常交往和顺畅的信息传递,才能保证互联网的正常运行。

4.时代性

网络社会是新技术革命的社会表现形式,因此也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网络社会产生于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是电子时代的产物,其本身就丰富着电子时代的内涵。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和拓展,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应用也将攀登更高的科学高峰,对于人类社会和当前历史阶段的影响也会随之深入,网络社会也会在发展浪潮中烙下更多新时代的印记。互联网的产生拓展了人们的交往空间,使人们超越时间空间限制,将社会交往从现实转移到网络空间,这也是现代社会更具有包容性、互容性的重要表现,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时代特征。每一种网络新技术的发明与创造都会扩大网络社会的时空模式,促进网络社会的发展。例如E-mail、微博、微信等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使人们的通信更加方便快捷,改变了传统的纸质书信交往形式,使网络社会的交往更加密切和频繁。

网络社会的时代性还取决于网民的时代特征。网民往往以青年为主,他们掌握新技术,运用新技术,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是新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据CNNIC的统计,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5%,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10-19岁年龄段占比22.8%,30-39岁年龄段占比23.8%。[2]网络社会主体鲜明的时代性直接决定了网络社会的时代性。同时,网络社会已从传统的台式计算机连接扩展至笔记本、手机、平板电脑乃至穿戴设备等连接,互联性的扩大也扩展了网络社会的时空性,这也与当前高效、快捷的时代相吻合,应该说网络社会引领着现实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巨大的潜力也给网络交往中的每个组织、每个个人提供了全新的机会和创新的可能,客观上促进了网络社会的发展,如网络社会中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造就了更多的财富,也丰富了现代购物方式,这些都是网络社会时代性和创新性的重要表现。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77.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 02-03).http://www.cac.gov.cn/files/pef/hlwtjbg/hlwlfzzktjbg035.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