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增订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章 孟子对孔子伦理思想的发展及其与告子的争论

第一节 孟子的生平及其著作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生于约公元前372年,卒于约公元前289年。据传,孟子幼年丧父,母亲把他抚养成人,为了教育孟子,孟母曾经三迁其居。孟子长大后,“受业子思之门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对孔子及儒家的思想,作了进一步发展和论证,使儒家的学说有了更系统的阐发。孟子死后,他的思想愈来愈受重视。宋以后,他被尊奉为“亚圣”。

孟子自称,向孔子学习乃是他毕生的愿望。他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重义轻利、仁者爱人、以德治国以及个人修养等思想,并在人性论上作了独特的发挥。他一生的主要活动,是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人性论、义利观、修养论和“仁政”思想,即所谓“以儒道游于诸侯”,常常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他先后到齐、滕、魏、宋等国活动,还一度做了齐卿。尽管他在政治上有很大的抱负,希望当时的国君们能采纳他的主张,但他的理论未被当时妄图称霸的统治者所接受,在政治上一直不能得志,最后不得不放弃他的政治游说,“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在孟子所处的时代,孔子的思想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杨朱和墨子的思想则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下》)。孟子以孔子的正统继承人和捍卫者自居,和一切不合于儒家的思想展开论战,特别是对杨、墨的思想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孟子认为,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当时“淫辞”、“邪说”流行的情况下,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同时,针对当时政治上和社会上的需要,对孔子的思想进行适应新的统治阶级利益的发展。一般说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形态,它们各自的生产关系是不同的,和这两种不同的经济关系相对应,它们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也都各有自己的特点。然而,中国的奴隶社会和战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都强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制度,它们有着很大的共性,这两种社会的道德规范都是要维护等级制度,它们都是在调整严格宗法等级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孟子是一个从旧贵族阶级转化过来的代表封建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他认识到并不需要对孔子的伦理思想进行根本上的变革,只要有某种程度的改良、补充和发挥,就能使这种思想为新兴的统治阶级服务。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在对中国伦理思想有深远影响的儒家学派中,孟子是有着特殊地位的。因为在他那里,实现了奴隶主阶级的儒家向封建主阶级的儒家的过渡和转变。

《孟子》一书,共七篇,每篇分上下两部分。此书记载了孟子一生的活动和思想。它经过孟子亲手编订,是研究孟子伦理思想最重要和最可靠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