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需求拉动和技术推动
一、已有的研究
前面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已经发现了传统行业和近代行业在生产活动和技术创新活动之间的差异。实际上,这种事实与技术创新的起源以及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的所谓需求拉动假说和技术推动假说密切相关。关于这两个假说的争论在欧美已经有很多讨论,然而日本的事实却没有被注意到,这里我们围绕这个问题做一些探讨,看看它们是否能够解释日本的实际情况。这两个假说的基本主张大致如下:一方面,企业家将某种新的发明或发现引入经济活动当中,进而创造出新的行业或企业以及产品,这通常被称为技术创新,而重视这种创新活动的主张被称为技术推动假说,它来自熊彼特的所谓“创造性破坏”;另一方面,所谓需求拉动假说是由施莫克勒(J. Schmookler)提出的,他通过比较19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铁路、石油精炼、造纸、农业等产业的投资、雇佣以及股票等的变动和发明活动之后,得出了如下结论:对于资本品的投资引发了发明创新,即需求→投资→发明的关系。[11]
围绕这两个不同的主张已经争论多时,得出的基本认识是:一般而言,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技术创新的作用较大,而随着工业化的进步,需求的作用逐渐增大。不过,这方面的研究在日本并没有受到关注,因此也就没有什么成果出现。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能够进行统计分析的数据资料比较缺乏,至少难以像施莫克勒那样分析多个行业和多个侧面。例如,我们知道日本的金融市场间接金融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尤其在二战以前证券市场不太发达,难以取得相关数据。不过,可以利用其他指标作为替代,需求的指标用生产额,投资的指标用原动机马力数(属于资本设备投资),技术创新的指标用专利和实用新型。[12]
二、假说的提出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认为设备投资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循环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和发现推动的技术创新越有进展,预期利润也越有可能增长,因此企业会增加设备投资。技术创新如果是产品创新,就需要开发和增加能够生产新产品的设备;如果是工程和工艺创新,由于它能够实现平均生产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而且能够预期生产规模的扩大,因此企业会进行设备投资。如果新产品被市场认可了,就产生了新的需求。同样,如果旧的产品能够实现物美价廉从而得到市场的认同,也会增加需求,这就是新的投资通常伴随着新的技术创新。这种以投资为中介的需求和技术创新(如发明活动)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关系表示:
(1)技术创新(发明活动)→投资→需求。
(2)需求→投资→技术创新(发明活动)。
这两种形式究竟哪一种更能说明二战以前日本的情况呢?考虑到当时日本存在着二元结构的实际情况,我们建立以下假说:一方面,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近代产业是全新的行业领域,原来并没有该行业的市场,因此开始需要有基于技术创新(包括引进技术在内)的投资活动来开拓市场(需求),因而近代行业应该更加倾向于第(1)种模式;另一方面,传统行业本来就是日本原有的产业,因此市场(需求)是存在的。这种市场的需求可能由于收入的提高和出口的扩大而增大,而需求的增大必然要求设备的增加。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以及参与国内国际的竞争,也需要对原有技术进行必要的改进和更新,这样传统行业更可能属于第(2)种模式。究竟这两种模式更可能适合于哪种行业,将在下一节进行检验。
三、假说的检验
为了检验上面的假说,这里使用专利数据表示技术创新、原动机马力数表示设备投资,进行计量分析。由于技术创新和设备投资可能会互相影响,这里分别将二者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了简单的考伊克型(几何)滞后模型,这里只使用了一个滞后期。
GH t= a+ bGP t+ cGH t-1+ u t (1)
GP t= a+ bGH t+ cGP t-1+ u t (2)
式中,H为原动机马力数;P为日本人专利数+实用新型件数;G为增长率;u为误差;t为年份。也就是说,本期设备投资增长分别受到本期和前期的技术创新增长的影响[模型(1)],相反,本期的技术创新也可能受到本期和前期的设备投资增长的影响(模型2)。
我们计算了18 91~1937年的情况,结果表示在表4-7中。从模型(1)看,除了食品工业以外,效果是比较好的。DW h值没有检测出序列相关,t值和F值也是显著的。这些产业的滞后项的系数大多在0. 6~0. 8之间,说明前期的技术创新对于本期的设备投资具有较强的影响。再看模型(2),除了纺织工业之外,其他产业的结果并不很好,与模型(1)相比,判定系数以及t值和F值等统计量都较低,这说明设备投资对于技术创新的影响微乎其微。
总结两个模型的计算结果可以判断,食品工业的技术创新与设备投资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纺织工业模型(2)比模型(1)的说明程度大,因此其设备投资对于技术创新的影响较大,也就是这个行业属于需求拉动型增长。其他产业模型(1)的效果大于模型(2),说明技术创新对于设备投资的影响较强。也就是说,这些行业属于技术创新开拓市场,进而创造出需求的技术推动型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