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第一,传统行业和近代行业的定义和区分虽然有很多困难,但是可以通过比较相对的处理方法进行,而且这可能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只要能够比较好地选择指标变量和数据,就有可能达到目的。本章从1909年《工厂统计表》中选择了6个变量,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分类。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基本一致,而且从中得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结果。另外也应该指出,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不同的年份和变量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如何选择这些数据和变量就成为有争议的问题,本章只是其中的一种。
第二,整个20世纪二战以前这段时期,出现了传统行业和近代行业同时增长的局面。具体地说,传统行业通过动力革命以及其他类型的技术改良提高了生产率,虽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通过扩大规模实现了规模的经济性,进而维持了较高的增长率,近代行业则通过新的资本设备的投入和较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加速了增长。这当中,20世纪20年代传统行业甚至超过了近代行业的增长速度。
第三,传统行业与近代行业的结构变化原因,因时期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1909~1920年动力革命(即从蒸汽机向电动机的转换)的作用较大,而后来的时期则更多地依靠其他技术进步。不过就广义而言,动力革命也是技术进步的一种,只不过它具有更加广泛的用途,因此将单独进行讨论。[17]
第四,这里的其他技术创新是根据专利和实用新型测量的,它们并不一定都被用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了,然而这里所说的技术创新与熊彼特的概念不完全相同[18],这里重视纯粹的技术创新即研发(R&D)。即使有很多发明没有得到应用,作为一种技术创新的成果,它们可能为他人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启示。进一步说,这些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有其背后的经济利益的驱动,我们通常所说的“需求乃发明之母”正说明了这一点,作为企业家,只有看到了经济利益才有动机引入新的发明和技术。
注释
[1]南亮进(2002),第76页。
[2]南亮进(2002),第203页。
[3]关于这个问题,参见关权(2014)。
[4]《中国统计年鉴》(2006)。
[5]南亮进(1991)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与日本的差距,本书第十九章也做了一些讨论。
[6]关于近代中国工业方面的统计资料,参考前言和第二篇相关章节。
[7]大川一司(1962)。
[8]中村隆英(1976,1985)。
[9]松田芳郎等(1984)。
[10]关于工厂动力化的问题有南亮进的著名研究,参见南亮进(1976)和Minami(1987)。
[11]事实上,在当时差不多都以30人作为标准,中国1931年制定的工厂法也是以30人作为标准,《中国工业调查报告》也是按照这个标准调查和编辑的。
[12]由于篇幅所限,这里没有显示树状图。
[13]南亮进(1976)和Minami(1987)。
[14]日本水车是一种传统型的水车,多用在河流旁边,利用水的落差或者通过水车上携带的碗状盒子盛满了水的一侧和没有水的一侧形成的重量差而带动轮子,也就是将上下运动的力变成旋转的力,可用于碾米、磨面以及其他很多生产领域。
[15]或本土化,即一部分企业为了适应本土环境而进行了资本浅化。
[16]关于专利和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和经济学分析,参见本书第八章或Guan(2001)、关权(2005)。
[17]本书第五章和关权(1997)研究了地区的动力革命。
[18]熊彼特意义上的创新,指的是企业家如何将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引入企业的生产和服务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