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观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的条件和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把握事物的产生条件和发展过程,是理解和把握事物的重要途径。同样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也必须考察其产生条件和发展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不是偶然的,而是其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从客观条件上说,马克思主义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政治根源和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根源。对此,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有很好的说明:“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40]这里,虽是就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的,但其基本精神同样适用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第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基础和物质前提。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首先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深深地植根于客观的经济事实之中。16世纪,人类开始了资本主义历史时期。至17、18世纪,在英、法等一些西方国家中,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战胜了封建制度,使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首先开始的工业革命拉开了资本主义生产从手工业工场阶段向大机器工业阶段过渡的序幕。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随后,工业革命逐步扩展到法国、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发展起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回顾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成就时曾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41]

工业革命不仅使生产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且引起了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深刻变革。它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一方面,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使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以社会化形式使用的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这样一来,大大加剧了早日显现的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这一矛盾的作用下,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周期性地爆发。每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都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巨大的破坏。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和比较充分的暴露,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命运、预测历史发展的方向提供了客观根据。

另外,资本主义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42]。世界市场的建立和国际交往的扩大,打破了民族的局限性和狭隘眼界。物质生产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这就使人们有可能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的比较研究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二,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作为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离不开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实践。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对孪生子。1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不仅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也创造了一个与大工业相联系的无产阶级。19世纪30年代,英、法等国在同封建主义势力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此起彼伏。工业革命开始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主要局限在经济斗争,局限在反对工厂的起义和对机器的破坏。到了19世纪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开始作为带有自己政治要求的独立阶级而出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开始由经济斗争过渡到政治斗争。也就是说,无产阶级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一时期欧洲爆发的一系列工人运动,揭开了由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革命的序幕,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已达到了一个新阶段。但是,几次大的工人运动均以失败而告终。这一事实表明,无产阶级斗争实践仍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在理论上仍没有达到科学的水平。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实践,既提出了创立无产阶级科学理论体系的时代性要求,同时也积累了创立科学理论体系所需要的实践经验。

第三,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渊源和思想资料。恩格斯在谈到哲学的产生问题时指出:“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43]哲学是这样,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在18世纪到19世纪初期,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都出现了从不同方面反映现实社会矛盾的新进展、新学说。其中,主要的有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等。尽管这些理论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矛盾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思想。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提出了劳动价值论,比较深入地探讨了分工问题,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对立状况进行了经济上的分析。这为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内在运动规律和经济条件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做了重要准备。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试图用社会经济状况来说明政治制度,看到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中,提出了不少合理的思想。这为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以及提出科学的共产主义思想提供了理论前提。德国古典哲学把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作为最重要的哲学问题加以研究,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全面而深刻地研究了辩证的发展观,从世界观的高度用辩证法代替了形而上学,在历史观上提出了不少深刻的有价值的思想。这为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这一切表明,“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44]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还有其自然科学的条件。到19世纪初,自然科学已由搜集材料的阶段进展到整理材料的阶段,以研究事物过程以及各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对象的许多新学科纷纷建立。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则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强有力的自然科学论证。恩格斯指出:“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说明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说明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45]

从主观条件上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离不开马克思恩格斯的素质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能够创立马克思主义的素质条件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说,至少有以下几点:

第一,科学的世界观。世界观的转变是根本的转变。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经历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即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两个转变”的完成,使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这一世界观,使他们能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实事求是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以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旨归的共产主义为自己追求的并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

第二,为人类服务的情怀。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制度无比憎恨,对人民群众无比同情,他们最不能面对的是人类的痛苦。在中学时代,马克思就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工作”。为人类而工作是他们终身的追求。

第三,勇于实践的革命精神。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是革命家。恩格斯曾评价:“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46]这一评价,同样适用于恩格斯本人。历史表明,在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中,总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阶级斗争,自觉地投入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无产阶级队伍的所有活动,勇敢地同工人运动中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不懈的斗争。他们毕生的活动都和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的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共产主义者同盟开始,一直到90年代前半期恩格斯晚年领导第二国际的活动、关注欧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政党的发展为止,他们始终都处在国际共产主义斗争的前沿。

第四,追求真理的科学品格。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杰出的革命家,而且是卓越的学者、科学家。作为学者、科学家,他们具有不懈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孜孜以求的科学探索精神。诚如马克思所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崎岖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在科学研究上,他们都是不畏劳苦勇于攀登的人。作为学者、科学家,他们具有超越自我、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他们从不故步自封、停滞不前,而是把理论创新看作与时俱进的事业。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历经长达40年、数易其稿,撰写《资本论》这部科学巨著。在为《共产党宣言》的各种版本撰写的再版序言中,都根据具体实际的变化,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的思想内容。作为学者、科学家,他们具有高尚的科学道德和科学良心。他们尊重科学,尊重事实,不畏权势,不考虑个人得失。

第五,渊博的学识。马克思恩格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刻苦的学习精神。与此相关联,他们形成了非同寻常的渊博学识。马克思在大学学的是法律,但对历史和哲学也做了深入研究。后来,他又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对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学说、文学、人类学等学科做了深入研究,还广泛研究和涉猎了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些前沿学科。恩格斯曾经这样评价:“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47]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渊博的学识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评价。1841年,赫斯曾对他的朋友说:“请你想象一下,卢梭、伏尔泰、霍尔巴赫、莱辛、海涅和黑格尔结合成一个人(我说的是结合,不是混合)——这将会使你得到一个关于马克思博士的概念。”[48]1842年,卢格曾赞扬马克思:“如此学识渊博、如此大智大慧、如此善于掌握被常人弄得混乱不堪的问题。”[49]马克思是如此,恩格斯也不逊色。他精通多种语言,对哲学、文学、历史、军事学、人类学等学科都有深入的研究。他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使他有可能遨游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领域,他对自然科学某些学科提出了至今仍然有科学价值的结论。看看马克思恩格斯留下的卷帙浩繁的著作、论文、书信、笔记和手稿,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们的学识是如何的渊博。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既有区别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说,其客观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条件诸方面,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那么,可以说,其主观条件即马克思恩格斯多方面的优良素质,则使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变成了现实。这两种条件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昭示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学说,它是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从创立至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已有170余年的历史。概括起来说,这一历史进程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末,这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系统化和在欧洲传播的时期。这一时期,可以分为三个小的阶段。一是从19世纪40年代初到1848年,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阶段。在这一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伟大的科学纲领,“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50],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二是从1848年到1871年,这是马克思主义在1848年革命和1871年革命实践中,在政治经济学和军事科学研究中的检验、运用和发展阶段。在这期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第1卷)、《法兰西内战》等著作,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三是从1872年到19世纪末,这是马克思主义系统化和进一步发展、传播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马克思在继续写作《资本论》的同时,也在关注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的研究。恩格斯则侧重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对杜林主义、新康德主义的斗争,先后写下了《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自然辩证法》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一阶段,马克思恩格斯的学生拉法格、拉布里奥拉、梅林和考茨基等以及工人哲学家狄慈根都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解释做出了贡献。同时,马克思主义开始越出西欧的范围在美国和俄国等地传播。

第二个时期,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这是革命与战争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和中国取得重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也可以分为三个小的阶段。一是从20世纪初到1917年,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发展阶段,其重要标志是列宁主义的产生。在这一阶段,恩格斯去世后,伯恩施坦打着反对教条主义的旗号,公开修正马克思主义,列宁承担了反对修正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列宁写下了《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怎么办?》《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等著作。这些著作,捍卫、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从而创立了帝国主义论;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等。这一阶段,列宁主义得以创立。这些著作则集中体现了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二是从1917年到20世纪50年代,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由发展到停滞的阶段。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他写下的《伟大的创举》《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论粮食税》《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等一系列重要著作中,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政权建设、思想文化建设、民主法治建设以及执政党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从许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他写下的《论列宁主义基础》《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著作,提出了一些新思想、新观点,为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普及也发挥了作用。当然,这些著作中也有一些缺陷,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斯大林的影响下,苏联曾一度形而上学盛行,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出现了停滞和曲折。三是从20世纪20年代到1949年,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其主要成果是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在这一阶段,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成熟和发展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时期。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期,与当时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把共产国际决议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发展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发展。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匈牙利的卢卡奇、意大利的葛兰西、德国的柯尔施等人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了不同于苏联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开“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先河。

第三个时期,从20世纪中期至21世纪以来,这是马克思主义在曲折中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情况比较复杂,集中体现在苏联和中国两个国家。在苏联,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1991年,马克思主义由发展到失败。1991年,苏共解散,苏联解体,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在苏联遭到失败的标志性事件。在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1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发展在经历一段曲折之后进入新的大发展时期。1956年毛泽东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他写下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等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积极的探索。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这种探索未能继续下去,后来逐步犯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失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和国家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其重要成果就是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新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而展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独创性思想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将不断取得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