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女诫原序
原文
鄙人愚暗,受性不敏,蒙先君①之余宠,赖母师②之典训。年十有四,执箕帚③于曹氏,今四十余载矣。战战兢兢④,常惧黜辱⑤,以增父母之羞,以益中外⑥之累。是以夙夜劬心⑦,勤不告劳,而今而后,乃知免耳。
吾性疏愚,教导无素,恒恐子榖⑧负辱清朝⑨。圣恩横加⑩,猥赐金紫⑪,实非鄙人庶几所望也。男能自谋矣,吾不复以为忧。但伤诸女,方当适人,而不渐加训诲,不闻妇礼,惧失容他门⑫,取辱宗族。吾今疾在沉滞,性命无常。念汝曹如此,每用惆怅。因作女诫七篇,愿诸女各写一通,庶有补益,裨助汝身。去矣,其勖勉⑬之。
注释
译文
解读
《女诫原序》是班昭给《女诫》一书所作的“序”。主要说明她要撰写《女诫》一书的原因。
班昭(约公元45—117),字惠班,又名姬。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汉族。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名寿)为妻。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相亲相爱、相得益彰,生活得十分美满。然曹世叔早逝,班昭不仅自己有节行法度,还著《女诫》七篇,诫训女儿们的言行举止,以谨守妇道。
班昭的才学突出地体现在帮助父兄修《汉书》。《汉书》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正史中写得较好的一部,与《史记》齐名。人们称赞它“言赅事备”。班昭父亲班彪始修《汉书》,班彪去世后,班昭的兄长班固继承父亲遗志继续这一工作,不料在快要完工时,却因窦宪一案的牵连,冤死在狱中。因为《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竟,汉和帝诏令班昭及其门生马续续撰之。班昭痛定思痛,接过亡兄未竟的事业继续前行。由于班昭在班固在世时就参与了全书的纂写工作,后来又得到汉和帝的恩准,可以到东观藏书阁参阅典籍,因此撰写起来便得心应手。班昭与马续虽完成了《汉书》这部鸿篇巨制的修撰,但仍以班昭兄长“班固”署名。
班昭的学问十分精深,不仅教授皇帝的后妃们读书,就连当时的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马融也曾受教于她。据《后汉书》记载:“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意即当时的大学者马融,曾趴在东观藏书阁外,聆听班昭的讲解。班昭年逾古稀而逝,当时的皇太后亲自为多年的老师素服举哀,由使者监护丧事。今天,金星上的“班昭陨石坑”即是以班昭的名字命名的,以纪念这位伟大的中国女性。
班昭撰写《女诫原序》之目的,在于训诫自家女儿应注重修身养性、遵守女德规范,维护宗族名誉,以期不背中国向来之礼教与嘉言懿行,从而尊崇为女、为妇、为母之道。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其中难免包含着一些不适合当今社会的礼教至上、男主女从等观念,对此,读者应予以分析批评。
卑弱第一
原文
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弄之瓦砖①,而斋告焉。卧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弄之瓦砖,明其习劳,主执勤也。斋告先君,明当主继祭祀也。三者,盖女人之常道,礼法之典教矣。
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卑弱下人也。
晚寝早作②,不惮夙夜。执务私事,不辞剧易③。所作必成,手迹整理,是谓执勤也。
正色端操④,以事夫主。清静自守,无好戏笑。洁斋酒食,以供祖宗,是谓继祭祀也。
三者苟备,而患名称之不闻,黜辱之在身,未之见也。三者苟失之,何名称之可闻,黜辱之可免哉。
注释
译文
解读
《卑弱第一》篇讲述的是自女孩出生之日起,就应该对其进行女德教育。从最初的玩具到日后的饮食起居、从操持家务到侍奉夫君、从坚守名节到祭祀祖先,其言行举止都应按照符合女子道德规范的妇道来加以严格要求。
“卑弱”不是卑微卑贱,而是谦恭礼让,这与谦谦君子的品行是一致的。无论男女如果能够做到谦虚忍让,对一切人、事、物真诚恭敬,好事先礼让给他人,自己谦退在后,做了善事不张扬,做了错事不推脱,忍辱负重,常常反省自己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好,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谦恭礼让的品格。
《尚书·大禹谟》云:“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自命不凡令人止步不前,谦恭礼让则使人受益良多。古时候有位绘画爱好者,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求教于住持释圆和尚:“我到现在还未找到一位令我满意的丹青老师,因为很多人都是徒有虚名,其画技远在我之下。”释圆和尚听了淡淡一笑,要求其当场作画。绘画者问:“画什么?”释圆说:“老僧平生最大的嗜好就是饮茶品茗,施主就为我画一把茶壶和一个茶杯吧。”年轻人寥寥几笔就画好了:一把倾斜的茶壶正徐徐吐出一脉茶水,并源源不断地注入茶杯中,画得栩栩如生。没想到释圆却说他画得不对,说应该把杯子置于茶壶之上才是。年轻人茫然不解地问道:“哪有杯子在茶壶之上的道理?”释圆听后则笑道:“原来你也懂得这个道理嘛!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够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却总是将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香茗怎么注入你的杯子里呢?”年轻人听后恍然大悟。
在此必须指出的是,《卑弱第一》篇中关于“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弄之瓦砖,而斋告焉。卧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等内容,表现出明显的男尊女卑、歧视女性的倾向,实不符合当今社会男女平等的理念。
夫妇第二
原文
夫妇之道,参配阴阳,通达神明。信天地之弘义,人伦之大节也。是以《礼》贵男女之际,《诗》著《关雎》之义。由斯言之,不可不重也。
夫不贤,则无以御①妇;妇不贤,则无以事夫。夫不御妇,则威仪废缺;妇不事夫,则义理堕阙②。方斯二者,其用一也。
察今之君子,徒知妻妇之不可不御,威仪之不可不整。故训其男,检以书传。殊不知夫主之不可不事,礼义之不可不存也。但教男而不教女,不亦蔽于彼此之数乎?《礼》:八岁始教之书,十五而至于学矣,独不可以此为则哉!
注释
译文
解读
在《夫妇第二》篇中,班昭提出了阴阳相互契合,夫妻相须为用、互为表里、互敬互爱的主张。在班昭看来,夫妇之道,是上天根据阴阳契合的原理制定的人类最基本的人伦关系,因此,应予以遵循。
当时社会中的女性,也以遵循妇道为要旨。据《后汉书·逸民列传》记载:梁鸿,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人。由于梁鸿的高尚品德,许多人都想把女儿嫁给他,但梁鸿谢绝了他们的好意,执意不娶。与梁鸿同乡的一位孟女,人们每次为她说婆家,她都说不嫁。三十岁时父母问她为何不嫁,她说:要嫁就嫁像梁鸿那样有贤德的人。梁鸿听说后欣然答应,且随即准备迎娶,孟女则十分高兴地准备嫁妆。过门那天,孟女像其他新娘一样梳妆打扮,涂脂抹粉。谁知婚后一连七日,梁鸿表情严肃,一言不发。于是孟女来到梁鸿面前恭敬地问道:“妾早闻夫君贤名,立誓非您不嫁,夫君也拒绝了许多人家的提亲,最后选定了妾为妻。可不知为何婚后沉默寡言,难道是妾犯了什么过失?”梁鸿答道:“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妻子是位能穿粗布衣,并能与我一起过苦日子的人。而现在你却穿着名贵的丝织衣服,涂脂抹粉、梳妆打扮,这哪里是我理想中的妻子啊?”孟女听后对梁鸿说:“我这些日子的穿着打扮,只是想验证一下夫君您是否真是我理想中的贤士。其实,妾早就准备好了劳作的服装与用品。”说完,便将头发卷成髻,穿上粗布衣,架起织机,动手织布。梁鸿见状大喜,连忙对孟女说:“这才是我梁鸿的妻子!”他为妻子取名为孟光,字德曜,意思是她的仁德如同光芒般闪耀。后来他们过着举案齐眉的恩爱生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否和睦,小则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身心状态,大则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如何才能营造幸福美满的家庭呢?在古人看来,那便是要做到“夫有义,妇有德”。文中关于“夫不贤,则无以御妇;妇不贤,则无以事夫”的警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包含有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偏见,但从另一角度看则会发现,这种主张对夫妻都提出相应的关于道德规范的平等要求,在一定意义上又蕴含着期盼人格意义上的男女平等、互敬互爱的意蕴。这也说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对此应加以辩证厘析。
在该篇的结尾部分,班昭还对当时女性的受教育权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男子能够得到八岁识字、十五岁立志的教育,为何女子就不可以如此呢?“独不可以此为则哉”的慨叹,既是对当时男女不平等现象的喟叹,更是对女性受教育权利的争取,实属难能可贵。事实上,《女诫》自问世以后,一直为女学的重要教程,对中国女子教育及女性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敬顺第三
原文
阴阳殊性,男女异行。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故鄙谚有云:生男如狼,犹恐其尪①;生女如鼠,犹恐其虎。
然则修身莫如敬,避强莫若顺。故曰:敬顺之道,为妇之大礼也。夫敬非他,持久之谓也。夫顺非他,宽裕②之谓也。持久者,知止足也。宽裕者,尚恭下也。
夫妇之好,终身不离。房室周旋,遂生媟黩③。媟黩既生,语言过矣。语言既过,纵恣④必作。纵恣既作,则侮夫之心生矣。此由于不知止足者也。
夫事有曲直,言有是非。直者不能不争,曲者不能不讼。讼争既施,则有忿怒之事矣。此由于不尚恭下者也。
侮夫不节,谴呵⑤从之。忿怒不止,楚挞⑥从之。夫为夫妇者,义以和亲,恩以好合,楚挞既行,何义之存?谴呵既宣,何恩之有?恩义俱废,夫妇离行。
注释
译文
解读
《敬顺第三》篇认为:阴和阳的属性各不相同,男女的行为也各有差别。阳性以刚强为品格,阴性以柔弱为表征。男人以强健为高贵,女人以柔弱为娇美,因此,“恭敬柔顺”是女子应遵守的主要礼仪。班昭在此劝诫女子:“修身莫如敬,避强莫若顺。”恭敬能持之以恒;柔顺则能宽恕裕如。因为“夫顺非他,宽裕之谓也”。在现实生活中,夫妻之间发生一些口角是难免的。只要不是发生“恩断义绝”的事情,就应该用宽容的心加以包容、谅解。夫妻之间相敬如宾,以恩义相待,刚柔相济,阴阳相合,才能获得家庭幸福。
古往今来,多少原本佳偶天成的鸳鸯,变成劳燕分飞的怨偶。究其原因多半由日常生活中的口角和误会积累积怨而成。家庭矛盾发生时,常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有人说:家不是个讲理的地方。既然讲理行不通,夫妻双方不如多讲感情,多讲忍耐、宽容和“敬顺”。
因此,处于婚姻状态中的男女,在言语上切忌互相进行人身攻击,以伤害彼此间的情义;在行为上切忌我行我素,以背叛彼此间的信任。俗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原本美好的姻缘,实在应该加倍呵护,而呵护的灵丹妙药,就在于相互之间的忍让和“敬顺”。
令人遗憾的是,在本篇中,“敬顺”被班昭视为女子单方面应该遵循的规范:“敬顺之道,为妇之大礼也。”其实,“敬顺”应是夫妇双方的相互尊敬、相互顺让,而非只是对女性单方面提出的要求。另外,本篇关于“侮夫不节,谴呵从之。忿怒不止,楚挞从之”等内容,体现的是封建礼教的旧观念,是对女性身心的凌辱,对此,我们应加以分析批评。
妇行第四
原文
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技巧过人也。
幽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①,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②,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供宾客,是谓妇功。
此四者,女子之大节,而不可乏无者也。然为之甚易,唯在存心耳。古人有言:仁远乎哉?我欲仁,而仁斯至矣。此之谓也。
注释
译文
解读
在《妇行第四》篇中,班昭将女子的日用常行总结为应有的四种德行: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对公婆、丈夫、家族及所有人谦恭有礼,一言一行符合礼仪规范,叫做妇德;善于应对,说话得体,叫做妇言;在容仪上重质朴、去修饰,叫做妇容;在从事的劳动与工作中勤奋好学、兢兢业业叫做妇功。
古代对女子四种德行的要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男主女从的观念,但如果对此进行辩证分析,又会发现其中也包含着有助于提升女性的素质和修养的合理因素。在一般意义上说,无论一位女性身处什么时代、地位和角色,其德性的提升、言语的得体、仪容的整洁、技能的加强,不论是对自身,还是对整个家庭都至关重要。家庭之所以被人誉为幸福的港湾,与家庭中的女性所具有的以上素质和修养息息相关。一个家庭主妇如果能够做到品德优良、说话得体、仪表宜人、才干出众,那么,这个家庭中的丈夫、孩子、公婆乃至整个大家族的成员,都会感到幸福温暖、其乐融融。
一位贤惠端庄的妻子,能够帮助丈夫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一位仁慈睿智的母亲,能够教育孩子更好地建立健全人格;一位孝顺娴静的媳妇,能够让公婆舒心地安享晚年;一位多才多艺的女性,能够为家庭乃至家族、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专心第五
原文
《礼》,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①之文,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违,夫故不可离也。行违神祇②,天则罚之;礼义有愆③,夫则薄④之。故《女宪》曰:得意一人,是谓永毕;失意一人,是谓永讫⑤。由斯言之,夫不可不求其心。
然所求者,亦非谓佞媚苟亲⑥也,固莫若专心正色。礼义居絜,耳无涂听,目无邪视,出无冶容⑦,入无废饰,无聚会群辈,无看视门户,则谓专心正色矣。
若夫动静轻脱,视听陕输⑧,入则乱发坏形,出则窈窕作态,说所不当道,观所不当视,此谓不能专心正色矣。
注释
译文
解读
《专心第五》篇主要讲述的是“事夫之道”:妻子对待丈夫要用心以专;妻子要获得丈夫的恩爱应该正色以事。
所谓用心以专,是要求妻子对丈夫的情感要专一。因为在古人看来,男人可以休妻再娶,而女人则不可再嫁,因此,妻子对丈夫的专一是获得婚姻幸福的前提。在现代女性看来,虽然用心以专也是家庭和睦的首要条件,但是这种“专心”应该体现为夫妇双方的专心,而非只是对妻子单方面的要求,否则,就与现代社会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观念相抵牾。
所谓正色以事,强调的是妻子不要以巧言谄媚、丢弃人格的卑下来求得丈夫的亲近愉悦。否则,如果妻子为了得到丈夫的欢心,故意打扮得艳丽妖媚,或许能够一时得到丈夫的宠爱,但若以后丈夫看见妻子打扮得过分妖媚而外出时,便会疑窦心生,嫉妒心起,从而给夫妻关系埋下隐患。因此,班昭要求女子在家和外出时都要端庄得体。
在此必须指出的是,本篇以封建社会的礼仪标准要求女性:“礼义居絜,耳无涂听,目无邪视,出无冶容,入无废饰,无聚会群辈,无看视门户”,无疑是对女性自由的束缚和限制,对于现代女性来说,显然已不合时宜,必须对此加以摒弃。
今天的女性,虽然已不再信奉“夫者,天也”、“行违神祇,天则罚之;礼义有愆,夫则薄之”的神学观念和封建礼教,但家庭是否美满,依然是衡量女性是否幸福的重要标准之一。现代女性追求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无疑体现了人类的进步,但同时也对女性的道德自律性和家庭责任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曲从第六
原文
夫得意一人,是谓永毕;失意一人,是谓永讫。欲人定志专心之言也。舅姑①之心,岂当可失哉?物有以恩自离者,亦有以义自破者也。夫虽云爱,舅姑云非,此所谓以义自破者也。
然则舅姑之心奈何?故莫尚于曲从矣。姑云不,尔而是,固宜从令。姑云是,尔而非,犹宜顺命。勿得违戾②是非,争分曲直。此则所谓曲从矣。
故《女宪》曰:妇如影响③,焉不可赏?
注释
译文
解读
《曲从第六》篇主要是阐明女子侍奉公婆的道理。
班昭用“曲从”二字,以说明媳妇与公婆的相处之道,意味着作者也深知:凡事都顺从公婆,只能称为“曲从”。而这种“曲从”,只是孝顺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顾及老人的自尊,不伤害老人的情感,以不影响婆(公)媳关系。这也意味着:媳妇对于公婆的不合理要求,无伤大雅的、不违反原则的要求是可以欣然应从的;而对于那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也应该在言语上温和,在态度上委婉,在方法上注意技巧,尽力以良好的心态,用真诚与善良去感化老人,以维护家庭的和睦。
婆媳相处之道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但直到今天仍然还使很多女子为此烦恼不已。媳妇与公婆相处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夫妻间的感情。在以孝悌为基础的儒家教育中,十分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认为孝顺父母与孝敬公婆是同样的道理。《弟子规》中就有这样的警句:“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这是说当父母喜爱自己的时候,孝顺是件容易的事情;当父母不喜欢自己,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如果还能够做到同样孝顺,而且还能够反省检点自己,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这种孝顺才是难能可贵。
据《史记》记载,虞舜虽然祖先高贵,但是到他这辈早已没落,亲生母亲已过世,父亲瞽叟不明事理,后母尖酸刻薄,同父异母的弟弟象又心浮气傲。舜的家人曾多次试图杀害他,一次是盖房的时候从下面放火,结果舜踩着高跷跑了。另一次是挖井时从上面填土,结果舜从旁道逃走了。舜的家人想杀他的时候找不着他,而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却来到身边。要想像舜一样既尽孝道又保护好自己,除了有一颗感恩宽容的心,还需要有超人的智慧。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篇及上篇关于“得意一人,是谓永毕;失意一人,是谓永讫”的论述,无疑是将女子视为男性的附属物,体现了男尊女卑的观念。对此,应有必要的分辨能力。
和叔妹第七
原文
妇人之得意于夫主,由舅姑之爱己也;舅姑之爱己,由叔妹①之誉己也。由此言之,我之臧否毁誉,一由叔妹,叔妹之心,不可失也。
人皆莫知,叔妹之不可失,而不能和之以求亲,其蔽也哉。自非圣人,鲜能无过。故颜子贵于能改,仲尼嘉其不贰,而况于妇人者也。虽以贤女之行,聪哲之性,其能备乎。故室人和则谤掩,内外离则过扬。此必然之势也。
《易》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此之谓也。夫叔妹者,体敌而分尊,恩疏而义亲。若淑媛谦顺之人,则能依义以笃好,崇恩以结授,使徽美显彰,而瑕过隐塞。舅姑矜善,而夫主嘉美,声誉耀于邑邻,休光延于父母。若夫蠢愚之人,于叔则托名以自高,于妹则因宠以骄盈。骄盈既施,何和之有?恩义既乖,何誉之臻?是以美隐而过宣,姑忿而夫愠。毁訾布于中外,耻辱集于厥身。进增父母之羞,退益君子之累。斯乃荣辱之本,而显否之基也。可不慎欤?
然则求叔妹之心,固莫尚于谦顺矣。谦则德之柄,顺则妇之行。知斯二者,足以和矣。《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②。此之谓也。
注释
译文
解读
在《和叔妹第七》篇中,班昭论述了嫂子与小叔子和小姑子之间的相处之道。此处只说“叔妹”不说“兄姐”,是因为兄必已娶妻另过,姐必已嫁人。而小叔子和小姑子由于年纪轻,故常在公婆左右。
在古代三世或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中,女子要想与丈夫家里的兄弟姐妹相处融洽实非易事。在一定意义上说,要想获得他人的尊重,必须首先尊重他人。正所谓“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要想在家庭生活中得到丈夫、公婆、叔妹的尊重与喜爱,必须首先尊重和亲爱对方才能达成。班昭对此给出的建议是“谦顺”,意即谦恭和顺。“谦”而能让,“顺”而能容,这实属人生智慧。这对于即将进入婚姻状态的或已经处于婚姻状态中的女性都具有启迪意义。
在浙江桐乡乌镇,至今还流传着赞美家乡特产“姑嫂饼”的一首民谣:“姑嫂一条心,巧做小酥饼,白糖加椒盐,又糯又香甜。”据《乌青镇志》记载,姑嫂饼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具有“油而不腻,酥而不散,既香又糯,甜中带咸”的特点。而姑嫂饼所用的配料,既是当时的发明者,即姑嫂二人通力合作的结果,也是姑嫂之间相互体谅、相互帮衬、和睦相处的结果。
由上可见,谦恭和顺是一种美德,是儒家倡导的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持家庭和睦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