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中写道:“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殷之兴也以有娀(sōng),纣之杀也嬖妲己。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说的是自古以来,秉受天命的开国帝王和继承正统遵守先帝法度的国君,并非仅仅是因为自身的品德美好,大多是由于有外戚的帮助。夏代的兴起是因为有涂山氏之女,而夏桀的被放逐是由于末喜。殷代的兴起是由于有娀氏的女子,商纣王的被杀是因为宠爱妲己。周代的兴起是由于有姜原及大任,而幽王的被擒是因为他和褒姒的淫乱。……夫妇之间的关系,是人道之中最重大的伦常关系。
在古人看来,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女子之身,乃贤良之才诞生之所。因此,女子之德,是家道成败、风俗善恶、国家兴衰的大本大根。对此,近代佛门高僧印光法师主张:“善教儿女,为治平之本,而教女尤为切要。”清末民初的女德教育家王凤仪先生也认为:“女子是世界的源头。”一个国家想要有好的国民,必须施行良好的教育。家庭教育是最初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基,而家庭教育又以母亲教育尤为关键。然而良母来自于贤媳,贤媳来自于受过女德教育的女子。在家能当好姑娘,出嫁才能当好媳妇,从而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和睦妯娌,阖家和乐。真可谓:女子是世界的源头。源头不浊,本正源清,水流自然清澈。
我国女德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东汉的班昭著《女诫》,唐代的宋氏姐妹著《女论语》,明成祖的徐皇后著《内训》,清初儒者王相之母刘氏著《女范捷录》。王相将这四本书合起来进行集注,名曰《闺阁女四书集注》,简称《女四书》,意在告知女子修身养性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方法。
《女四书》作为涵养女德之教材,也流传到国外。明永乐六年(1408),中国政府曾以《内训》等书赠给日本使者。在这以后,日本于明历二年(1656)传有一种《女四书》版本,其中无《女范捷录》而有《女孝经》(唐朝侯莫陈邈之妻郑氏撰)。其后又流传一种有《女范捷录》而以《女孝经》代《内训》的版本。
《女四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伦理至上,规范明确;重视女德,注重家教;女子自撰,言传身教;贴近实际,亲近生活。《女四书》为后世女德教育的渐趋完备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中国古代女性教育最具代表性的范本,《女四书》充分体现了古代女子教育的历史价值。其广泛传播,曾经对维护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中国古代女性的主要价值目标是构建一个和谐的家庭。在家事范围内,女子温顺宽容、仁慈迁善、勤劳节俭、谨言慎行、相夫教子、坚忍忠贞等品德和行为,是“齐家”的关键所在,而在儒家看来,只有“齐家”,方能“治国、平天下”。
《女四书》作为古代女性德育教材,既有精华亦有糟粕,既有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亦存在着时代局限。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宣扬封建迷信、礼教至上、男尊女卑、守节愚忠等观念;夹杂着束缚女性身心、压制女性自由,甚至摧残女性生命等内涵。对此,作者将在对各篇章的“解读”中予以辨析。
在21世纪的今天,出版《〈女四书〉读本》,重新对《女四书》进行解读,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深化对传统女德的认识和理解,具有不容低估的意义和价值。现代社会为女性提供了充分展示自身能力和才华的宽阔舞台,女性在追求自由自觉活动的过程中将会书写新的历史、创造新的辉煌。而《女四书》中的精华,将对重新塑造东方女性之美、构建以和睦家庭为基础的和谐社会、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题解”:对《女四书》各书的作者、主要内容、思想观念、传播历史等进行简介;“原文”:分章节著录原文;“注释”:对文中典故、词语等进行注解以便于读者理解;“译文”:用平实流畅易懂的现代白话文,对原文进行逐句译解;“解读”:对各章节进一步加以说明解释,除了有对内容和思想观念的分析之外,还加之以各种典籍、传说中与之相关的观点、故事等,以拓宽读者的视野和知识面,进而加深对女德经典文本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