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章第二
原文
注释
释文
解读
这一章讲天子行孝之方。天子应当尽孝道,博爱广敬,感化世人。人无分种族,地无分中外,天子之孝,起的感化作用是普遍的。说明天子君临天下,人共仰之,其一言一行,都会为天下人所遵从与效法,成为人们行为的规范,所以其言行举止对天下的人都起着引导作用,不可不慎重。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上层的道德好比风,平民百姓的言行像草,风吹在草上,草一定顺着风的方向倒。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官员的道德是风,老百姓的道德是草,草随风倒,官员对民众的影响很大。俗语说:“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上面的喜好,必然带来下面的风气,所以天子能否行孝就非常关键了。因此,天子当以爱敬之心事亲,然后把这种行为推广到普天之下的人民。
古代天子行孝的典范人物就是周文王。据史书记载,文王为世子时,每天要朝拜父亲三次。鸡刚叫的时候就起床,来到父亲的寝房门外,问侍者:“今天我父亲的身体安康吗?”侍者回答说“安康”,文王就高兴。到了正午又去请安,问话像前面一样。到了黄昏时分,又去拜见,仍然像前面一样询问。父亲身体欠安的时候,侍者一定会把详情告诉文王。文王听了,面有忧戚,走路脚步不稳,一定要等到父亲康复,走路的时候脚步才能恢复如常。文王给父亲进奉食物的时候,一定要先察看一下食物冷热,饭菜是否可口,然后才给父亲端上去。父亲进食后,他又一定要问父亲喜欢吃哪样菜,饭量是增加还是减少了,接着就告诉厨师,按父亲的要求精心准备。每天向父母问安,检视父母的饭量,是子女应该做的事。周文王每天一定要三次朝拜父亲,时间虽久而不懈怠。如果不是至诚至孝,怎么能够做到这一步?周文王一日三次问安,是很简单的事,可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我们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呢?周文王的行为看似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晨昏定省,嘘寒问暖,然而却是“孝”之典范。据《礼记》,善事父母需从一年四季、一日三餐的饮食起居做起。“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礼记·曲礼上》)冬天要让父母温暖,夏天要让父母凉爽,晚上为父母安排床衽、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每日鸡鸣时,需穿戴整齐前往父母住处,声气和悦、态度恭顺地嘘寒问暖、搔痒问疾、恭敬扶持、侍奉洗漱,并根据父母的意思精心烹饪、呈奉早餐,直到父母食用后方才告退。(见《礼记·内则》)周文王以孝著称,是一位仁君,以德治国,能够真正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自己成为天下人的表率,而且以德教化四海百姓,《孟子·尽心上》称赞周文王以孝治天下,实行养老制度:“伯夷逃避纣王,住在北海边上,听到周文王兴起的消息,说:‘为何不去归附他呢?我听说西伯善于赡养老人。’姜太公逃避纣王,住在东海边上,听到周文王兴起的消息,说:‘为何不去归附他呢?我听说西伯善于赡养老人。’天下有善于赡养老人的人,那么愿意与人相互亲爱的人就把他作为自己的归宿。有五亩地的人家,在墙下种植桑树,妇女养蚕,那么老人就可以穿上丝帛了。养五只母鸡、两只母猪,不耽误喂养时机,老人就可以吃上肉了。有百亩田地的人家,男子耕种,八口之家就足以吃饱饭了。所谓周文王善于赡养老人,就是他制定了田亩制度,教导人们种植桑树和蓄养家禽,教诲百姓的妻子儿女使他们赡养老人。五十岁的老人不穿丝帛就不暖和,七十岁的老人不吃肉就不饱。吃不饱,穿不暖,叫做忍饥受冻。文王的百姓中没有忍饥受冻的老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孟子·离娄上》说文王以善于赡养老人的“文王之政”,七年之内就一定能够统一天下。事实上文王虽然未能统一天下,却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长朝代周朝的八百年基业,被后人称为圣人,是儒家心目中仁政王道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