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当今社会,媒体篇章的重要性毋庸赘言。虽然很少像文学作品那样因为经典而传世,但是媒体篇章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其强大的覆盖性和无时不在的影响力却是不容小觑的。在媒体篇章的“大家庭”中,评论性篇章被比作报纸和杂志等大众媒体的旗帜和灵魂,最集中、鲜明地体现着一个媒体的立场、观点和政治倾向,因此历来是这一领域研究的重点。
德语的“新闻评论”(journalistischer Kommentar)是指发表在报纸和杂志等大众媒体上、对新闻报道性篇章所描写的事件进行评论的时事文章。从广义上来说,这是一个总括性概念,可指媒体上不同类别、不同形式的评论性篇章,如社论、评论、讽刺性短评专栏述评和文艺评论(包括书评、影评、剧评等)。其中,社论、评论和讽刺性短评是德语媒体上举足轻重的三种评论性篇章,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在有些报纸上,它们甚至被刊登在同一版面,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对社会主流观念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在这三者当中,社论代表的是报纸编辑部的观点和意见;评论代表的是社会上有代表性的个人的观点和意见,它们都是从一个理性的、严肃的角度去看待新闻事件,并通过深刻、透辟的说理和论证来表述批评性的意见,起着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讽刺性短评则往往从一个非理性的视角出发,通过讽刺性的艺术手段来评述事件,言辞明快犀利、风趣诙谐,在传递意见和观点的同时兼具娱乐性的功能。这三种类别都是德语报纸上不可或缺的评论性篇章,它们的存在和繁荣充分体现着德意志民族所擅长的思辨和批评精神,并共同将这种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其中,社论和评论体现的是该民族严谨、深刻和理性的思辨精神,而讽刺性短评则表现了他们诙谐、幽默和感性的一面。这三者结合起来,呈现出这个民族立体的、多层次的反思性、批评性的思维特点。
目前来看,对德语媒体上的评论性篇章进行篇章语言学角度的研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德语语言学界,开展得并不充分和全面。而从篇章语用学角度出发,对德国主流媒体上的评论性篇章进行实证性的研究,特别是不同报纸上不同篇章类别之间的比较研究,至今还鲜有涉足,有待研究的空间很大。本书旨在从篇章语用学动态的篇章观和篇章分析模式出发,对德国四大报纸,即《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时代周报》和《日报》上政治主题的社论、评论和讽刺性短评进行观察和分析。这四家报纸都是在德国举足轻重的全国性报纸,代表着德国主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它们具有不同的政治倾向,代表着当前德国社会右、中、左等各个主要政治力量的态度和立场,也能反映德国主要政党的最新情况。本书的目的,一是探寻适用于评论性篇章,特别是适用于对不同报纸上不同类别的评论性篇章进行对比的篇章分析模式;二是利用这一篇章分析模式,对所选语料进行多层面、多维度的分析和比较,以探寻不同报纸上的三种评论性篇章在各个篇章层面上的典型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包括不同报纸上同一种篇章类别和同一家报纸上不同篇章类别之间的异同);三是在语料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如何针对不同的报纸、不同的评论性篇章,切实可行地开展阅读教学,以建立新的、更为有效的阅读教学优化模式。
从研究思路上讲,本书具有综合性质,即这是一项主要从篇章语用学角度出发的理论性和实证性相结合的研究,同时也是一项涉及多个相关学科、运用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的研究,即在研究中借助新闻学、媒体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法等学科领域的相关理论,并将这些不同的学科领域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入多学科的视角、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将篇章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教学实践相结合,这也正是近年来篇章语言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本书分为引言、正文(七章)、结束语、参考文献和附录等几部分。正文第一章阐述篇章语用学和篇章语言学、语用学之间的关系,以及本书研究的对象、目的和研究重点,并从篇章语用学视角的篇章观出发,阐述报刊等媒体上评论性篇章研究的现状。第二章阐述德国报刊业的现状,并从多个学科视角出发,梳理和总结德语报刊篇章分类的情况。第三章从三种评论性篇章的定义和规约性的篇章意图出发,探讨适用于本书研究的多层面、多维度的篇章分析模式,并介绍四家报纸和语料选择的情况。接下来的三章依次从不同篇章层面对语料进行全面、深入和系统的对比和分析:第四章是交际—语用层面的篇章分析,第五章是篇章结构层面的篇章分析,第六章是语法层面的篇章分析。这三章的语料分析和调查,充分揭示了四大报纸上的三种评论性篇章在不同篇章层面上所具有的共性和特性。在此基础上,第七章阐述了在德语专业的本科教学中阅读评论性篇章的重要性,提出了关于评论性篇章的阅读教学原则,包括决定课程内容、选择阅读素材和设计阅读练习等各个方面的教学原则,这一部分对前面几章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理论的升华和应用方面的深化。
综上所述,本书旨在用篇章语用学的方法和模式,全方位地观察和分析德国四大主流报纸上的三种评论性篇章。这一研究首先有助于深化和丰富篇章语用学视角以及跨学科视角的媒体篇章研究。其次,因为评论性篇章总是与作者个人以及社会、群体普遍公认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联系在一起,所以这样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当今的德国报纸、德国社会和德意志民族。此外,本书还对促进评论性篇章的阅读教学有积极意义,能为教学研究者编写教学大纲和阅读教材、为教学者组织和开展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参照。可以说,本书所做的研究是一个相对新的探索和尝试。但因本人水平、学识有限,难免会出现不当和谬误之处,衷心希望各位前辈、专家和同行批评指正。
本书的研究、写作及修改过程历时五年。在研究初期,笔者曾赴德国曼海姆德语语言研究所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调研(由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资助的访问学者计划),收集参考文献和原版报纸语料,并得到曾任该所副所长的德国知名语言学家Werner Kallmeyer教授的悉心指导和该所众多工作人员的大力帮助,在此深表谢意和敬意!此外,本书的出版除了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科研经费资助之外,也得到“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优秀学术专著出版基金”的资助,在此特表谢意!同时,衷心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各位编辑人员,是他们细致、严谨的工作得以让本书付梓,让我能够与读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来炯
2015年10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