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言 历史转型与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20世纪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是转瞬即逝的几道波痕,然而,对于生活在这个 世纪里的人们,尤其对于生活于这个世纪末的中国人来说,这段历史历经千辛万苦,刀光剑影,血火 洗礼,令人不寒而栗,却也悲壮激越。对于思想史的研究者来说,20世纪初期以“五四”为象征的“ 新文化运动”永远是一个伟大的“神话库”,那些一再被人们提起的伟大事件和杰出人物,确实轻易 就勾画出历史前行的壮丽曲线。而对于关切当今中国现实的人们来说,20世纪后期的那些历史情景— —那些虚张声势的“思想解放”,那些小打小闹的艺术革命,以及那些自以为是或鬼鬼祟祟的叛臣逆 子——同样耐人寻味,它也是一种历史景观。

某种意义上,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思想上和文化上历经的那些变故,乃是20世 纪历经的历史变故的缩影。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酿就的“思想解放运动”,在知识分子方面所 提出的那些命题,所表达的历史愿望,与20世纪初期相去未远。历经半个世纪,“启蒙时代”又回到 历史原点,这多少有些令人吃惊。从这里也不难发现,中国80年代的历史与“五四”在文化上是脱节 的。特别是青年一代知识分子,他们在文化上得益于“五四”传统是如此之少,关于这个伟大神话仅 存的文化记忆,主要是“反传统”——这确实是个不解之谜。以至于在80年代后期,年轻一代的作家 在逃离“新时期”构造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不自觉地也在建构“五四”时期确立的历史神话。因 此,突出80年代后期文化方面发生的那些变故,并不仅仅是在强调80年代的历史变动之剧烈,同时也 不难看到20世纪初期与末期在文化上的尖锐对比,尽管这并不是两个针锋相对的时代,也不可同日而 言,然而,历史的变迁如此大相径庭而令人触目惊心,却也是可歌可叹。

有时候,历史的变迁富有戏剧性,20世纪80年代后期从整体上说是一个文化溃 败或文化逃亡的时代,然而它也同时跃进到一个奇怪的“高度”——而“先锋派”文学乃是这一高度 的显著标志——不管是用启蒙时代的思想水准,还是用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的观念方法去理解这一“ 高度”都显得力不从心。称其为“高度”,是因为不得不用“后现代主义”这个引起广泛争议的术语 ,来给它做出恰当的历史定位。作为当代文化危机的直接表征,它同时表达了处于这一文化的前沿地 带的人们对这一危机作出的及时反应。

也许这种做法要招致普遍怀疑,在大多数人看来,“后现代主义”乃是西方后 工业社会的产物,而当今中国不过是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国家,何以能产生“后现代主义”这种尖端的 精神(文化)现象呢?这种怀疑不仅是基于对西方“后现代主义”作了简单的、片面的理解,同时也 没有充分意识到当代中国所处的复杂的多元性的文化情境,特别是对“先锋”的历史规定性和可能性 缺乏相应的洞察。在我看来,当代中国出现“后现代主义”种种征兆并非是对西方当代文化的简单模 仿和挪用,当代中国正处于非常复杂而特殊的历史转型时期,它汇聚了各种矛盾,隐含了多种危机, 正是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构成的奇特的多边关系,决定了当代中国的“后现代主义 ”的产生及其显著的中国本土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