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托福真题详解:口语分卷(第一册)(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分题详述

一、第一题

(一)基本介绍

第一题为独立口语任务。给考生15秒的准备时间,然后让考生用45秒的时间回答。考试之前考生应该充分准备第一题。如果没有准备的话,即使让以英语为母语的本土英国人或者美国人来回答,他们也很难在15秒之内组织出一个逻辑清楚、表达清晰的论述。

一般情况下,第一题会要求考生谈一下个人偏好类的问题,如欣赏的人、难忘的经历、喜欢去的地方以及对自己来说有意义的事情等。这些问题的题目大致可以分为事件、人物、地点、事物四大类型。

考生在回答第一题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答案不需要完全真实,但要有理有据。

(2)答案不追求思想的深刻和立意的新颖,以简明易懂的论点论据为宜。

(3)切勿用华丽而空洞的辞藻,要使用口语化且合宜的语言。

(4)答案中应有一定的语法现象,但切勿使用让人难以听懂的长难句。

(5)不需要说太快,一般情况下说80~100词比较适宜。

(6)语调勿太平,语调应富有变化。

(7)语音不需要纯正美音,但错误的或者古怪的发音要纠正掉。

(8)注意使用连接词,以增强表达的逻辑性。

(9)这道题一般可以通过机经来准备。请一定准备充分,如果完全依靠考试时的15秒来准备,很有可能一时紧张什么都想不出来。

在这15秒的准备时间内,考生需要做什么呢?这可不是仔细捉摸遣词造句的时候。15秒的时间,可以造出几个好句子呢?这个时候需要考生去做的事情有三个:阅读、分析题目、思考自己的答案以及记笔记。一份结构清晰、符合逻辑的答案应包括的内容有:明确的观点(在第一题中为个人的偏好)、简要的描述及原因(至少两个)。这也是考生在准备这道题时的笔记中应具备的重点内容。笔记要简洁,方便自己一眼看去就能明了。

组织答案的结构如下:

①Topic sentence (your preferen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Brief descripti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Supporting detail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irst, ­­­­­­­­­­­­­­­­­­­213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econ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Conclusion(时间不够时可以略去不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刚刚说到考生不要用这15秒钟的时间来遣词造句,这并不是说考生在回答第一题时不用担心自己的语言有问题。整理语言这样的工作是应当放到备考阶段来做的。请考生按事件、人物、地点、事物将TOEFL Practice Online(TPO)1~18中的题目分类,并集中练习。

(二)练习方法

有的考生会说,不是我想偷懒,但是TPO中的题目实在是太多了,我时间有限,怎么办呢?这里举例说明一个相对高效的准备和练习方法。

例如,TPO1中的第一题:“Talk about a book you have read that was important to you for some reason. Explain why the book was important to you. Give specific details and examples to explain your answer.”(介绍一本你曾经读过的对你而言重要的书,解释为什么重要,并给出具体的细节和例子。)

以2003年的某本儿童读物《驯龙记》(How To Train Your Dragon)为例,备考时可以准备的内容有:

The book,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to me, is named 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and it has been adapted into a movie. It tells a mythical Viking story that happened in a land where local people fought against dragons. The hero is a boy who was thought too weak to fight with a dragon like others. But one day, he somehow took one down. Instead of killing it, he nursed it back to health and then they became good friends. Meanwhile, the adults were trying to locate the Dragon Nest, but all failed. When the friendship between the boy and his pet dragon was dragged into the sunlight, the adults forced the dragon to help them find the Dragon Nest. The boy believed that their battle against the Dragon Nest was crazy since he had been to the Dragon Nest once and he knew there lived a real mighty monster which controlled other dragons. So in order to save the elders, he showed his friends how to train the dragons and they flew to the battlefield. The battle was tough and in the end they won the battle and killed the monster but at the cost of one of the boy’s legs. However, it was worthwhile. Since then, other dragons were freed from the monster’s tyranny; all the people there no longer treated dragons as enemies or devils but friends.

I find the book important because it moves me in four aspects.

First, I love Norse mythology. Norse mythology is a subset of Germanic mythology. It flourished in North Europe during the early Middle Ages. Compared with other mythology, like Roman or Egyptian ones, Norse mythology is very different. The most obvious difference is that those gods, no matter how powerful they are, are not immortal and will eventually end up in death. It makes the gods more like normal human beings. After the famous event known as Ragnarok, the world of the gods was almost destroyed, but it was also the sign of the rise of the new world.

Second, I appreciate the story very much. It represents some social problems that I am concerned with, like the generation gap between the young and the old, the misunderstanding and even the war. I know the generation gap quite well, just like that between my father and me. He would never understand why I love rock and hate the Peking Opera. To describe it in a more vivid or colorful way, I want to quote the lyrics of one of my favorite songs Missundaztood “looking for the right track, always on the wrong track.” When it comes to the war, I believe it should be something all human beings work together to stop, no matter how hard it will be or how long it will take. There were so many great civilizations, such as ancient Egypt, ancient Rome, Babylon, Aztec, Iroquois and so on, so wonderful, so powerful, so beautiful but all fell for the same reason—war. If God does exist and there is really something called The Seven Deadly Sins, war deserves to be the first one.

Third, the heroine, a little girl named Astrid, really attracts me. She is pretty and tough. Well, she is slightly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ladies who are family-centered and obedient. I prefer girls to be independent.

Fourth, I love the background music of the movie adaptation. Since it is a mythical Viking story, the background music is really Scottish. As the desolate bagpipe solo sounds, I feel like I can really see the violet thistle and pinkish heath across the entire highland; and those lovely black-faced Scottish sheep are like pearls spreading on the velvet blanket. I have been to Scotland before. There I visited Edinburgh, the Border, Loch Ness and Ben Nevis. Bagpipers in kilt I saw there are artists I love the most.

做好这些准备,你就可以轻松应付这些可能考到的题目:

(1)说一个你喜欢的故事(或电影)及原因。这时可以简要说一下故事内容,并挑一两个理由。

(2)你认为优秀的人(或者你的好友、你想成为的人等)应具备怎样的品格。这时可以把准备内容中的第二点原因挑出来说一说,然后以这部电影中的相应角色举例。

(3)你关心哪些社会问题。这就可以用到其中的第一点原因中准备的内容,然后说很多人也在关心同样的问题,并用不同的手法去表达,如在这部电影中。

(4)你喜欢哪种音乐。你可以说喜欢苏格兰音乐,然后用这部电影中的音乐举例。

(5)如果问想去哪里玩或者曾经去过哪里,当然就可以说苏格兰了。

(6)问喜欢哪种题材的文学作品或者电影,你可以说喜欢神话题材的作品,然后以这个故事举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似是准备了一个问题,但是实际上,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很多其他相关的问题。我们在备考的时候,就是要多多地去这样准备,在考试时,则需要尽快地想到切题的准备材料。

二、第二题

(一)基本介绍

与第一题的类型相似,第二题也是独立口语任务,准备时间同样为15秒,陈述时间45秒。其中包括两大种题型。第一种是“A or B”题型。题干中往往给出看待某个问题的两个方向,题目常见的问法是“which one do you prefer and why”。例如,“Do you prefer to finish one task at a time or finish several tasks at a time? Please include reasons and details in your explanation. (2010.7.10)”。第二种是“agree or disagree”题型。题干中给出一个明确的观点或主张,题目则问考生“是否同意这一观点或主张”。例如,“Do you agree that personality changes as one grows older? Please include specific details in your explanation. (2010.8.14)”。

相比第一题,第二题会为考生提供选择的范围,所以很多考生会觉得第二题更容易些。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回答第一题时,我们可以在准备好一个段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变换这个段子的开头、结尾来使一个段子适用于各种各样的题。这意味着第一题虽然入手难,但一旦准备好自己的材料,后续工作就会容易很多。而第二题涉猎范围则包罗万象,出题角度也千奇百怪。例如“Do you prefer to write a long essay or give a speech in front of the class for an assignment? Include reasons and details in your explanation. (2011.5.14)”;“People’s dress can express their personality.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statement? Please include reasons and details in your response. (2010.11.14)”;“Some people prefer to do their shopping in large grocery stores or department stores. Others prefer to do their shopping in small grocery stores. Which do you prefer and why? Use specific reasons and examples to support your response.”等。在准备第二题时,我们很难准备出一个故事主线来以不变应万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练习,练习如何展开思路,以及常用词组、句式等。

(二)答题及笔记

一份内容完整、层次清晰的第二题答案中应当包括以下信息:题目中给出的观点、自己的倾向、自己不支持的一方的概述、自己支持一方的原因及例子、结论(如果时间允许)。很明显,在第二题中要讲的内容比在第一题中多,这其中还涉及自己不同意的观点。所以,以清晰的结构回答更显得重要。

基于这个原则,我们应当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以让步的形式轻轻带过自己不支持的一方,再次重申和强调自己的倾向,给出至少两个理由及例子以及作最后的总结(视时间而定)。这样的答题结构,会使答案的内容像一座金字塔一样,由表入里、由轻到重、有层次、有侧重地呈现出来。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让步后一定需要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在这个句子的开始一定要加上“but”或“however”这样表达转折关系的连词,以使自己的观点足够清晰。

7

结构框架搭好后,下一步就要着手解决内容的问题了。

既然题目是两者相较择其一,那内容上自然是自己支持的一方为正方,而自己不支持的一方为反方。思考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并填写到一个简单的表格中,这样不仅思路清晰,更有利于笔记的整洁,以加强笔记的提示作用:

8

我们在答案中应当拿来让步的,可以是正方的缺点或者是反方的优点。这里更提倡使用反方的优点来进行让步。这样在答案中会更加明确双方的关系和利弊。让步后,理想的做法是提一下反方的缺点。但是这一步可有可无,考虑到答题时间非常紧迫,一般更倾向于忽略这一点,而把重心放在阐述正方的优点上。那我们在阐述正方的两个优点时,这两点之间是完全平等的吗?按照这个金字塔的结构,我们所阐述的正方的两个优点也是有主有次、有轻有重的。那么怎么来分这个主次呢?这要从我们挑出来准备用作原因的两个优点的性质层次来说。我们列出来的正方的优点中,有的仅是更迎合个人的喜好,有的则更透着些大道理。而处于金字塔底部要大书特书的自然就是更有深度的优点了。这样的答案会给人一种层层展开、娓娓道来的感觉。

以TPO 2中的第二题举例。题目为:“Some college students choose to take courses in a variety of subject areas in order to get a broad education. Others choose to focus on a single subject area in order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at area. Which approach to course selection do you think is better for students and why?”(有些大学生倾向于选修各种不同学科领域中的课程,以期拓宽知识面;而另外一些大学生则专注于某一个特定的学科领域,以求对该专业知识有较深入的理解。谈谈你认为哪种选课方法对学生而言更合适并解释原因。)

9

列完这个表格,我们会发现其中正方的部分优点与反方的部分缺点有很大关联;同样地,正方的缺点与反方的优点也有重合的地方。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推荐只选正方优点和反方优点来说的原因。

按照表格中列出的信息,选择正方优点中的2和3以及反方优点中的3,我们的答案结构应为:

To me, I prefer taking courses in a variety of subject areas.

I can see some advantages of focusing on a single subject area, like getting more opportunities to reach the core of one subject.

However, I still go with taking courses in a variety of subject areas.

For one, before making an important decision, like choosing the major, I’d like to list three or four “candidates” and compare them. But I will never be able to have a clear idea about the pros and cons of all the candidates unless I take relevant courses and have the first experience.

Then, I truly believe that knowledge from an unrelated field can be very important. Take my own experience as an example. When I started to learn English, I got a big problem of grammar. Therefore my composition won a fairly bad reputation as “chaos.” Guess what, a failure analysis method called “fishbone diagram” saved me. I am an art student and if I paid all my attention in painting or art history, I would never get a chance to access such a useful method in manufacture field.

细心的考生也许已经发现,如果第二题的题目形式不是“A or B”型,而是“agree or disagree”的话,这个表最终的样子会很不一样,这时,正方的优点恰巧就是反方的缺点。这是因为“agree or disagree”型题是一种特殊化了的“A or B”型题。将A和B分别代表的集合无限拉近、相重叠,就形成了“agree or disagree”型题。试想一下椭圆相比较圆、矩形相比较正方形这样的概念。

遇到“agree or disagree”型题,我们要怎样列表呢?想想我们之前说的,答案中会阐述的大都为正方的优点和反方的优点,那我们在列“agree or disagree”型题的表时可以只列出这两个部分的细节。于是,列表就变化成:

10

以TPO 1中第一题举例。题目为:“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television has had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society. Others believe it has had a negative influence on society. Which do you agree with and why? Use details and examples to explain your opinion.”(有些人认为电视对社会有着正面的影响,而另一些人则持相反意见。你同意哪种观点?给出原因,并在你的答案中给出具体的细节和例子。)

11

按照表格中列出的信息,选择正方优点中的1和3以及反方优点中的2,答案结构应为:

Personally, I believe that television has had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society.

It is true that long-time watching would harm your eyes.

But, I still insist that the advantages of television should never be ignored.

First, compared with newspapers or books, even some interesting picture albums, television programs are far more vivid and attractive. To get yourself familiar with flowers, which one will you choose? An illustrated glossary? Or the discovery channel? I will rush to TV right now.

Second, not anyone is literate enough to read; but everyone can understand what a TV program is talking about. Thus, television is easier for people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to obtain knowledge, to get the news or to have relaxation. This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Chinese people, a large number of whom are poorly educated. For them, TV is super.

So I believe that television is not that harmful.

(三)练习方法

因为第二题的题型与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ETS)独立作文185题库中的题型极其相似,大家可以通过学习185题库范文,拓展思路,吸收表达方式,构建自己的答题模板。在构建好自己的模板之后,应以练习机经题目为主。

三、第三题

(一)基本介绍

第三题是与校园生活息息相关的综合型题目。我们需要注意两点。第一,这道题的取材范围:关于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有关的各种话题。例如,学校的提议,即校方或老师出于某种考虑,针对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做出了一些安排或进行了一些变动;这些提议与学生学习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于是学生对这些提议持赞同或反对的态度,并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议论。第二,它考查了各种语言能力,其考试形式是读→听→说(reading→listening→speaking,R→L→S)。考生在考试时会先阅读一个通知,再听一段两个学生就这个通知展开讨论的听力材料,然后题目要求考生把阅读和听力材料的内容进行结合,并客观地进行复述。值得注意的是:对复述的要求为“客观”,所以,在准备答案和答题时,请不要掺入自己的观点。

(二)阅读材料及笔记策略

在口语考试时,其阅读材料的作用是提供背景信息,它会告诉你最近学校提出的提议的具体细节。例如,学校决定涨学费;学校最近决定禁止学生在草坪上做运动;学校图书馆准备限制借书数量;学校决定开始发校报;学校决定取消理科生的写作课;学校决定让新生参加学习小组等。一般情况下,它会以公告、通知的形式出现。偶尔,第三题中阅读材料的形式会有一点儿小小的改变:不是校方或者老师发布的公告或通知,而是学生至校方的公开信,在信中针对某一学习生活上的问题给校方提出建议;或是在校报上发表短文讨论学校近期的某项提案。但就整体而言,换汤不换药。

在第三题中,阅读材料的篇幅为75词~100词,三至四句话。通常情况下,阅读材料的文章结构为:第一句话为主旨句,表明发言人的观点,如学校近期变动的内容或学生建议的中心思想。第二至第四句话阐述支持发言人观点的理由或者细节。

在这之中,第一句话非常重要,它提纲挈领地告诉考生这道题目所讨论的主要内容。所以,在陈述答案的时候,考生首先需要复述这句话中的主要信息。这个套路是千年不变的。例如,《ETS新托福考试官方指南》(the Official Guide to the TOEFL® Test,OG) P213所给出的题目,其阅读材料中的第一句是“The university has decided to increase tuition and fees for all students by approximately 8% next semester”。考生提取主干信息“The university decided to increase tuition and fees”。提取主干信息时,只留这句话的主谓宾就足够了,具体的细节,如涨价的对象、上涨的金额、涨价的时间并不是重点,在陈述开始时,也没必要重复。于是,基于简单明了的目的,考生陈述的第一句话应为“According to the reading passage, the university decided to increase tuition and fees”。又例如,OG P235中所给出的另一道题目,其阅读材料中的第一句是“The University has decided to discontinue its free bus service for students”。考生陈述的第一句话就应为“According to the reading passage, the university decided to discontinue its free bus service”。

这是如何解读、利用阅读材料中的第一句话,那应该如何解读第二至第四句话并加以利用呢?第二至第四句话一般是发言人针对主旨句中提到的内容做出解释、阐述原因,这通常包括两个理由。但是它们更重要的作用,是被后面听力材料中的学生一个一个逐项反驳或赞同。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逐项”,这表明,凡是阅读材料里提到的都会在听力材料中被反驳或赞同,并且被提及的顺序和阅读材料里出现的顺序是一致的。这种对应就给了考生一个启示,让考生知道听力材料里他们非常有可能会谈到的一些内容或涉及的信息点。

在考试的时候,阅读材料在屏幕上的播放的时间是45秒,即考生的阅读时间是45秒。在这45秒的时间里,首要任务是读懂文章,其次才是清晰地做好笔记。记笔记记什么呢?这就要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结构而定了。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就是:提议的内容、理由1以及理由2。我们笔记的内容和顺序也是提议的内容、理由1以及理由2。笔记提纲格式如下:

12

以TPO 1 第三题为例:

Letter in the Centerville College News

The administration has plans to acquire a new sculpture for campus. We should all oppose this plan. The university’s poor financial condition led it to increase the price for campus housing and tuition by 15% this past year. Surely then it is in no financial position to purchase such an expensive sculpture. Moreover, just look at the sculpture: several 60-foot long steel plates, jutting out of the earth at odd angles! It’s so large that it’ll take up all the green space in front of the campus center! This is public space that should be reserved for students to use.

读完这段阅读材料,我们应当在笔记中记录下来的信息为(加粗字为重要信息):

13

(三)听力材料及记笔记策略

现在再来看听力材料。听力部分通常是两个人对话,对话时间通常在1分钟~1.5分钟,其中一个人对阅读材料中的提议持有强烈的意见,或赞同或反对,其中绝大部分的情况是反对阅读材料中的提议。这两个人的感觉像相声里的“捧哏”和“逗哏”。一个负责穿针引线,一个负责抖包袱,即他的意见以及理由。我们在听对话时的主要任务往往是要记录这个逗哏的人的观点以及持此观点的理由。请注意是“观点”以及“持此观点的理由”两部分。因为一般题目都是“Please state the man or the woman’s opinion and explain the reasons why he or she holds that opinion”,既要“state his/her opinion”(阐述他/她的观点),又要“explain why”(解释原因)。

首先讨论“state his/her opinion”的要求。这个很容易,在听力开始的前10秒~15秒,我们先不要记笔记。这时我们需要认真听,听清谁是那个“持有强烈意见的人”以及他是否同意阅读材料中的内容(disagree with the contents of the reading passage)。在我们回答的时候,“阐述他/她的观点”这个部分,我们只用一句话来概括陈述就可以了:“In the listening part, the woman/man thinks that... is good, or the woman/man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announcement/statement.”

再说“解释原因”。这部分比较重要,也是相对“总结阅读材料中的信息”以及“阐述他/她的观点”而言较难的部分。虽然这个部分包含的信息量相对较大,让一些考生感觉记笔记时无从下手;但其实在听力材料中,传递一个新观点之前通常会有一些“提示词”。所以我们必须对这些信号词保持警惕,一旦听到这些词,就开启记录模式。

以下为常见的提示词:

I can see why

the other things

but

firstly, secondly, on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first thing to do i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is

在听内容时,我们会注意到,听力材料中给出的理由和阅读材料中给出的理由是息息相关且对应的,只不过其中的立场和角度不同。例如,阅读材料中的陈述是出于校方的立场,而听力材料中的讨论则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种对应也可以给我们一个启示,让我们了解听力材料中会涉及的几个方面。阅读材料和听力材料的内容与结构如下图所示:

14

现在来说说听力笔记如何记。跟读阅读材料时的要求相似,在听听力材料的过程中,首要任务依然是要把听力材料听懂,而后再记笔记。这个时候,因为已经读过阅读材料,并做过笔记了,所以听力笔记的框架已具雏形:学生同意还是反对、对理由1的观点以及对理由2的观点。为了保持笔记清晰的条理,我们可以把听力部分的笔记平行记录在阅读笔记的边上,笔记提纲格式如下:

15

同样还是以TPO 1中的第三题为例。听完阅读材料之后,我们应该记录下如下信息:

16

有的考生会反映:“老师,我考试的时候光铆足了劲儿听了,生怕错过任何一点信息,结果反而既丢了西瓜也丢了芝麻。怎么办啊?”

这也正是建议考生根据笔记提纲记笔记的原因之一。我们在听听力材料的过程中,感觉blabla说了一大堆东西,但实际上重点只有三个。明确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再有针对性地去听听力,是不是就轻松多了呢?例如,在刚才这道例题的听力材料中,女生啰里吧唆地说了一大通,又说Paul说得不在理,又说她好想可以当面感谢赞助人,这一大堆的东西其实是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出“这个女生反对Paul的提议”这一意思。那我们听到这个女生第一次直接地表达出自己的不认同之后,就可以在笔记提纲的相应位置记上一个“disagree”或者干脆打个叉表示她不同意。后面的部分也很类似,两个人每次都会把要说的意思翻来覆去地嚼上几遍才恋恋不舍地开始演绎下一个要说的意思。我们要做的,就是趁着反复或者其他人附和的机会,把最关键的信息点记录下来。

又有考生会问:“老师,我怎么知道他们说完了一个意思,要开始说下一个意思了呢?”

放心吧,ETS也很担心这个问题,所以他们体贴地在听力材料中安排了各种各样的提示信息,目的就是为了告诉考生,对话的两个人已经结束了刚才的意思,开始说新的东西了。例如这道题中,一开始,都是女生在表明立场,但是在说的过程中,她第一次透露出有一个“donor”会支付雕塑所需的费用。这时,对话的内容已经悄悄地由原来的“女生不同意”转向“她不同意的理由”了。ETS生怕考生会错过这第一个理由,于是派男生说了一句:“What do you mean? The donor.”这就是在提示考生:我们话锋转了。后来他们便掰开了揉碎了地说明是donor赞助的雕塑,而不是由大学埋单。这段意思说完后,男生又仁慈地提醒考生:我们要结束这个部分了。他是怎么说的呢?他说:“Still, I wonder if he has the point about the space it will take up.”(我想他说雕像会很占地儿这一点可能有点道理。)这里不仅仅在提示考生:我们换话题了,更是直接把接下来的讨论焦点点了出来。看,ETS就是这么体贴,在不以听力能力为主要测评对象的考试部分,就不会拿听力材料来为难考生。

虽然ETS给考生打开了方便之门,但是这也只是给有准备的考生的。这里希望考生在备考的时候多做练习,养成合理有效地听听力和记笔记的习惯。

(四)答题

在答题过程中,在“总结阅读材料中的信息”以及“阐述他/她的观点”这两个环节,考生要保持尽量“简明扼要”的原则。但是在“解释原因”的环节,要保证在不超时的基础上,尽量“详细完整”。

考生的答案应该注意:

(1)Cite(引用):清晰明确地指出自己所说的内容是出自阅读材料还是听力材料。

(2)Paraphrase(改述):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原文中的重要信息。

(3)Summarize(总结):简练地将原文中冗长的内容简化精炼。

(4)Synthesize(综合):将阅读材料和听力材料中的内容进行整合。

回答第三题的基本结构为:

①According to the reading passag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In the listening part, the woman/man agrees or disagrees with the announ-cement/statement.

③Becaus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ason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ason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第四题

(一)基本介绍

第四题为学术类综合口语任务,要求考生先在45秒的时间内读一段75词~100词的科普小短文。这段阅读材料会笼统且抽象地介绍一个独立的或者两个有关联的较为学术的概念。而后,题目会要求考生听一段模仿美国大学课堂的录音。这段录音中的内容往往是教授在用生动具体甚至是有故事有情节的例子来解释阅读材料中出现的概念。两者区别与关系如下:

17

在第四题中,阅读和听力材料一起构成了对话题,即某个概念的完整论述。一个完整的论述中需要包括:抽象的概括性语言和具体的描述性文字。这不正好分别是阅读文章和听力材料的特点吗?有考生可能要问:“这是否能反映出阅读和听力材料的结构呢?”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实际上,在科普性质或学术性质的文章中,如果我们要论述某一话题,论述结构是一定的:交代主旨+解释说明。一般情况下,起到“交代主旨”作用的就是我们常说的“主旨句”或“主题句”;而能够起到“解释说明”作用的方式有很多,如,人们会举个例子来描述一个对别人来说相对陌生的概念。针对不同的解释说明内容,我们列举了新托福考试口语部分常用的几种方式:

18
18x

上表中列出的是在新托福考试口语部分中常用的几种成分。除此之外,人们还常常会用统计数字、修辞手法(尤其是比喻和排比)、引用等方式来对主旨进行解释说明。这几种偶尔也会出现在新托福考试中,但频率相对低很多。

既然这两部分加在一起是一个完整的论述,那么我们是否能够通过阅读部分的内容来推测听力材料的内容呢?很遗憾,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在论述过程中,我们会从这些类型中任意挑选几个,随机组合搭配。所以没有特别固定的套路可言。例如,虽然大部分情况下第四题的阅读文章中会出现“定义”,但是也偶尔会出现没有明确定义的时候;虽然大部分情况下“定义句”会出现在阅读材料的开头,但是也有定义句出现在阅读材料的中间甚至是结尾的情况,如:

19

在这些解释说明的方法中,有一些相对较抽象,如定义或说明;有一些则较为生动,如举例。在这些解释说明方法的选择和设置中就体现出ETS的体贴之处了。ETS会在一份由阅读和听力材料组成的完整论述中选择几个比较抽象的以及几个比较生动的。然后ETS会把那些抽象的放在阅读材料中,而把好懂的内容放在听力材料中。这样设计出的考题就不会太为难考生,毕竟听“故事”比听“定义”要好得多。

(二)题目中涉及的概念数量

第四题从概念说明数量上来说,可以分为两个类型:只介绍一个概念或介绍了两个概念。我想有的考生看完这句话就要拍案了:“这不是废话吗,但凡做过TPO的都知道。”那我们为什么要在这里强调一句废话呢?原因在于,类型不同,题目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1.题目介绍一个概念

当第四题只介绍一个概念的时候,侧重点在于不择手段地把这个概念解释清楚。什么样的概念才值得ETS花一道题的篇幅去解释呢?当然是那些对于考生来说较为陌生且一两句话说不清楚的概念了,如Cognitive Dissonance(认知失调,TPO 3)、The Establishing Shot(定场镜头,TPO 9)、Outsider Art(域外艺术,TPO 11)、Relict Behavior(孑遗行为,TPO 18)等。这个时候,ETS为了把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概念描述清楚,会做出各种尝试。例如:

(1)用一个生动的具有时间感的个人轶事或复杂的实验过程和结果来举例。

(2)举两个并列关系的小例子,有的时候这两个小例子分别是概念的正反两个方面。

(3)将这个概念细分成两个方面,分别举例。

(详见本书第34~第43页。)

这里要提的是一个概念中较为特殊的情况:将这个概念细分为两个方面,分别举例论述,如Social Interaction(社会互动,TPO 2)和Entertainment Merchandising(娱乐业商品化,TPO 10)。在这种情况下,材料中会先介绍一个概念的基本内容,然后进一步把概念细分为两个方面,再分别举例介绍这两个方面。例如,在TPO 2第四题的听力材料中,先介绍了人们在做日常生活中经常做的小事的时候的表现,即系鞋带;又介绍了人们在学习新技能时的表现,即学习打字。

2.题目介绍两个概念

虽然出现频率不高,但是的确存在在第四题中介绍两个概念的这种情况。这时介绍的两个概念往往比较容易被考生接受,如Explicit Memories and Implicit Memories(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TPO 6);或者相对并不那么陌生,如Verbal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语言交流与非语言交流,TPO 4)。在引入了两个概念时,第四题的侧重的东西有可能是两个:

(1)两个概念中,更不被考生熟悉的那一个,如Explicit Memories and Implicit Memories(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TPO 6)。

(2)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如Verbal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语言交流与非语言交流,TPO 4)。

如果侧重点最后还是落在了介绍某一个概念时,则跟只介绍一种概念的情况更为相似。可以把那个没有被重点介绍的概念当作被重点介绍的概念的补充说明。例如,在TPO 6第四题(Explicit Memories and Implicit Memories,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中,有关外显记忆的部分只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20

从表格中,我们不难看出两个概念在论述过程中孰轻孰重。这在听力材料中尤其明显。那为什么ETS不单单只介绍概念2——内隐记忆呢?这是因为这两个概念是成对出现的,涉及其中一个概念,就必然要提到另一个概念。例如,如果只介绍内隐记忆而不谈外显记忆的话,对于这个概念的解释来说并不完善,也不易解释清楚。比如说,阅读材料和听力材料中一味地在讲内隐记忆,考生就会想,那我平时能记住昨天发生的事情的这种记忆算是什么呢?

另一种情况是,题目的侧重点在于介绍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题目中涉及的两个概念对于考生来说相对不难接受,不需要复杂冗长的例子也可以描述清楚。用这么容易的两个概念来做考题,是不是有点儿太不够意思了呢?例如,TPO 4第四题Verbal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语言交流与非语言交流)中的两个概念都很容易理解,甚至有些聪明的考生都不用特别的讲解就可以猜个大概:一个是我们平时交流时说的话;另一个是我们比划的动作一类的,一看就知道了,还有什么可说的?所以ETS就要想办法增加一些难度。于是题目的侧重点就由介绍某一个概念或两个概念转变为强调两个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了,即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是如何相互作用并传递信息的:6

21
21x
21z

(三)阅读材料及笔记策略

阅读材料一般是表达偏书面的科普小短文,介绍一些相对学术的概念,字数不多。内容方面一般会包括:概念的定义、定义的解释、背景的简短介绍、结果或作用的说明、非常简单的事例的罗列甚至是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互比较。例如:

我们刚刚说了题目中有时会介绍一个概念,有时会介绍两个概念,无论阅读材料属于哪一种,它的字数都会是75词~100词。同样的篇幅,只说一件事和要说两件事必然会存在差异:介绍一个概念的阅读材料相比较介绍两个概念的来说,具有更多描述说明的空间,可以更为详细地进行解释和说明。例如:

22

在这个例子中,阅读材料为了把“域外艺术”这一概念说清楚,罗列了定义、解释说明、最终效果以及产生这样效果的原因这四方面内容。

我们再来看引入了两个概念的题目,刚才说过,引入两个概念的题目分为两种:一是重点介绍其中一个概念,二是重点介绍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我们来分别看两个例子:

23

对于第一个概念的说明只罗列了定义、简单的解释和举例;对于第二个概念的说明则仅仅是一些解释。

24

对于第一个概念几乎完全没有介绍;而对于第二个概念的介绍也非常少,仅有几个举例。文章的重点都放在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之上了。

比较的结果很明显。那我们在记笔记的时候要记什么呢?因为文章类型不同,侧重点不同,所以我们没有一个特定的提纲,我们无法判断一篇文章中会出现哪些解释说明性质的内容。我们需要做的是,锻炼我们的阅读技巧,快速划分清楚文章中各部分内容的作用,把起到不同作用的内容简要记下来。例如,TPO 17第四题:

25

我们需要在阅读的同时快速理解这篇短文中各部分内容及其在文章说明的问题,如:

26

弄明白这个问题后,我们自然就知道这篇文章的笔记提纲是什么了:背景、定义、解释和结果。我们要根据这个提纲来记录最关键的内容:

27

这样的笔记是建立在良好的阅读理解水平之上的。于是有的考生要问了:“我没看懂,怎么办?”那你至少要把文章的题目记下来,然后在听力材料中找答案。(这种做法的难度是很大的,轻易不要尝试。)

(四)听力材料及笔记策略

新托福考试口语部分第四题的听力材料内容相对阅读材料来说很简单:通俗易懂的介绍和生活中为考生们所熟悉的例子(有时是一个例子,有时是两个例子)。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一般情况下,一个例子的这种听力材料,例子是一个情节完整的故事,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两个例子的这种听力材料,例子则比较简单,比如一个生活中的小片段。分别例如:

28
28x

我想考生都能看出这两份听力材料中例子之间的区别。在只举了一个例子的那份听力材料中,唯一的这个例子是一个很长的故事:先讲了一个人的工作志愿——电影评论员;又说他没有遇到合适的机遇,只能先做新闻记者;他在这个岗位上一直做得很好;有一天,有一个电影评论员的职位空缺了,希望他可以去做;结果他考虑再三,还是决定继续做新闻记者了,虽然他曾经非常想做电影评论员。而那份举了两个例子的听力材料呢?两个例子都很简单:第一个是系鞋带;第二个是学习打字。区别很明显。

刚才,我们在讲如何详细地描述某一概念的时候把听力材料中的举例情况分为三种:

(1)用一个生动的具有时间感的个人轶事或复杂的实验过程和结果来举例。

(2)举两个并列关系的小例子,有的时候这两个小例子分别是概念的正反两个方面。

(3)将这个概念细分成两个方面,分别举例。

我们现在具体地来阐述这三者之间的区别。

1.一个大例子
29

这可能是考生反映最难的一种形式:一个漫无边际、逻辑连贯、内容完整、情节复杂的大例子。这个例子作为一个整体来对阅读材料中提到的概念进行解释说明。似乎例子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都很重要,都传递出了某些关键的信息。听的时候稍微一走神,或者稍微有一点没听懂,前后就接不上了。

30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先讲另一个人和他同事想出了一个好点子,要美化他们产品的外观;后来跟别的同事一说,大家都觉得好;结果有几个公司高管说不好,结果大家又跟风说不好了;甚至跟他一起提建议的同事也放弃了;最后他自己也妥协了;最终,他们的竞争对手重新设计了外观,赚得盆满钵满,而他们损失了很多客户。

这样的例子的结构是怎样的呢?考生不妨来想一想小学的时候,老师说记叙文的六个要素都有什么?人人都知道的吧,是“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就是这种故事型例子的结构,也是我们在叙述的时候需要说清楚的东西。于是,这个故事的梗概就是:

31

在这个过程中,时间、地点、人物可能不会一下子出现在最开始,可能会随着故事的发展慢慢展开。所以,考生在听的时候,不要一门心思地等着这些信息点的出现。主要精力还是要放在故事本身的情节上。笔记的重点则是这个故事的梗概。

在平时的论述过程中,考生可能会举出很多种类型的例子:

(1)具有统计意义的例子,如,地铁很便宜,车票才2块钱。

(2)个人轶事,如,我就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3)官方出具的一些例子,如,新闻上说……

(4)经验总结出的例子,如,常言道……

(5)实验证据,如,生物课上学过的“黄圆绿皱”。

(6)书本上的证据,如,书上说:勾三股四玄五。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那我们会在新托福考试的口语部分遇到其中的哪些呢?在TPO 1~18的全部口语第四题的例子中,我们会遇到其中的个人轶事(TPO 3第四题:Cognitive Dissonance,认知失调)和实验证据(TPO 14第四题:Experimenter Effect,实验者效应)以及个体举例描述(TPO 9第四题:The Establishing Shot,定场镜头)和过程的描述(TPO 18第四题:Relict Behavior孑遗行为)。

我们刚刚分析了“个人轶事”型例子的结构,那么其他类型例子的结构是怎样的呢?先来看与“个人轶事”型比较类似的“描述过程”型的例子:

32

这个例子中描述了一种行为的形成过程:叉角羚生存在草原上;它们的奔跑速度很快,是西半球速度最快的动物,没有什么当地的捕食者,如山猫或者郊狼,可以追得上它们;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上万年前,草原上是有狮子的,狮子跑得也很快,比山猫或郊狼都快;它们会捕食叉角羚;但是现在,北美洲已经没有狮子了,可是叉角羚跑得还是很快。

既然是一个事物的“形成过程”,就一定要交代某一事物过去的状态、中间的变化和现在的状态。例如:

33

考生有没有发现,在这个例子中,题目对过去的状态的描述非常详细。这是因为,过去的状态是这一事物形成的直接原因,自然要详述,所以这个地方细节特别多。考生还要注意的一点是,“过去的状态”、“中间的变化”和“现在的状态”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的出现顺序可以是:过去的状态→变化→现在的状态,也可以是:现在的状态(详细)→过去的状态→变化→重申现在的状态。虽然题目中有一些规律可循,但是希望考生不要养成对材料内容进行猜测和预期的习惯。这样会对正确理解材料有影响(试验者效应,考生可以详见TPO 15第四题)。

提到了对某一事物形成过程的描述,就一定要提一下结构最简单的一种大例子:个体举例及描述。这是指“题目中的概念是指某一种事物,材料从符合这一概念的事物个体中,挑出一个举例,并详细描述”的情况。举个生活中的例子:“鱼是一种在水里游的,身体呈流线型的,具腮、具鳞的冷血动物;例如,鲤鱼;鲤鱼的各种介绍……”我们再来看一个TPO中的例子:

34

这个例子虽然很长,但是却没有在讲故事,而是在对某一部电影的开始画面进行非常详细地描述:先看到了一个大城市,很多高楼,城市看起来是20世纪40年代的样子,同时它看上去又非常的阴暗,还下着雨,起着雾。这些场景传递出了一种信息,让教授在电影正式开始之前就已经对电影的主题、氛围等有了一些了解。

这类材料在结构上很简单,就是“描述”和“作用、效果”。例如:

35

这种描述类的听力材料虽然结构简单,但却并不容易,因为“描述某一事物”这件事完全没有固定的顺序和内容可言。一个人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可以按时间顺序,按方位顺序,甚至可以没有顺序;可以讲五点中的三点,也可以只讲其中的一点。

最后,我们来看“实验证据”型的例子:

36

这个例子讲述了一个实验过程,在实验中,一个研究人员被要求去训练两组猴子,他被告知这两组猴子当中有一组更聪明,而事实上,它们是一样的猴子。结果这个研究人员得出结论:那组聪明的猴子平均来说比普通猴子要学得快。但是,这个研究人员对那组比较聪明的猴子表现出了更多的热情,如,投入更多的时间,更多地鼓励那些猴子,给它们更多的微笑,也更多、更努力地跟它们交谈等。

这种“实验证据”型的例子的结构是怎样的呢?考生上学的时候都做过实验吧?在写实验报告的时候都分为哪些部分呢?分为“实验目的”、“实验对象或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结果”、“数据分析”、“讨论”这几个部分。在第四题的听力材料中,一般会出现其中“实验对象或材料”、“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这三个部分,例如:

37

虽然也是在讲故事,但是这种故事的情节并不像“个人轶事”中的故事情节那么曲折。这并不是说“实验证据”型的例子就比较容易,相反,这种类型的例子中出现了很多重要的细节,如实验的各种限制条件以及结果的详细记录。这些细节因为是实验设计中的核心内容,所以不能被忽略,这首先就给听力和笔记环节增加了难度。其次,这些细节需要在答案中进行合理的组织,这就给答题带来了困难。

在这种类型的例子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实验的方法和结果。所以这两部分内容大家要认真听。笔记的重点在于实验方法和结果以及其中的一些重要细节。

这种长例子从结构上来说很简单,但是因为例子本身较长,具有故事性或者是大量的描述性语言,内容复杂,对于考生来说反而难度很大。

2.两个并列关系的小例子

这种并列关系的小例子是指在听力材料中,使用了两个并列的小例子来对阅读材料中提到的概念进行解释说明。这两个小例子直接服务于该概念,功能是相同的;由于是并列的关系,所以也没有顺序之分。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38

在这份听力材料中,说一个公司推出了一款手机;针对这款手机,他们做了两个广告;一个是给年轻人看的,主打这款手机的娱乐功能;另一个是给商人看的,主推这款手机的商务功能;这样就可以吸引不同的人群了。

这两个例子都传递出了一个同样的信息:针对不同的目标客户,可以使用侧重点不同的广告。而且这两个例子的顺序有所调转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毕竟,先说吸引商人、再说吸引年轻人跟先说吸引年轻人、再说吸引商人没有什么不同。

这里要提两个并列结构小例子的一个特殊情况:这两个小例子分别代表了概念的正反两个方向。例如:

39
39x

在这份听力材料中,先介绍了一些背景,然后就开始重点叙述两个例子:乖的孩子会被奖励,然后越来越乖;不乖的孩子会被惩罚,然后会改变不乖的行为。这正好是“行为矫正”这一概念从正反两个方向出发分别会得到的结果。

3.细分概念,分别举例

在这种情况下,听力材料会将阅读材料中提到的概念进行细分,一般分为两个方面,然后针对每一个方面分别举例。这两个方面之间一般都会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如呈递进的关系,所以在论述这两个方面时,不适宜将顺序对调。

40

例如:

41

在这份听力材料中,教授分别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人们在做自己很熟悉的事情时的表现,而第二个例子则是人们在学习新技能时的表现,这两者之间是递进关系,所以,如果先说人们在学习时的表现,再说人们在做自己熟悉的事情时的表现就不是一个很合理的结构。

那么,每一个小例子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这个可以参考刚刚详细讲过的一个大例子的结构,这里的每一个小例子可以看成是迷你大例子,即结构跟大例子类似,不过内容更简单、信息点更少、语言更简练。也正是如此,这些小例子里面很难出现情节过于复杂的故事,这对于考生来说,也许算是个好消息吧。

阅读材料与听力材料内容上的关系为:

42

新托福考试口语部分第四题与其他题目的不同处之一就是:阅读文章是有题目的。这个题目其实就是材料中要介绍的概念的名称。这是我们一定要记录在笔记之中的。除此之外,我们在阅读和听录音时应集中注意力在读懂文章和听明白“段子”上。

因为新托福考试口语部分第四题涉及的范围广,题与题之间,文章成分、听力结构都有差异,所以,之前推荐的提纲型笔记在这里并不是非常合适。提纲型笔记只是考试时取巧的一种方式,考生还是应该在平时多练习,努力提高自身的听、读水平和能力。

(五)答题

这道题在答题结构方面比较简单,按照先阅读、后听力的顺序来说;20秒给阅读部分内容,40秒给听力部分内容,如果听力材料中是两个小例子的话,每个例子20秒左右的叙述时间就可以了。

新托福考试口语部分的第三、四题都涉及了阅读和听力两部分内容,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有所区分,按照一定的条理叙述,以避免混乱。尤其是在材料涉及了两个概念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点。

组织答案的结构如下:

①The reading material introduces a concept called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It means: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ther explanati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The listening material offers one (or two) very good example(s) which can illustrate the concept of _________________ subtly.

The (first) example given by the professor is 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second example i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第五题

(一)基本介绍

第五题从题材内容上来说,更近似于第三题;从题目考试形式上来说,与第六题一致。

这道题从考试形式上来说,只有听录音和答题两个环节。相比较第三、四题少了阅读材料的环节。有的考生就发怵了:“有阅读的时候还好说,在听听力之前就大概知道听力的内容涉及方向了,多少心里有点儿准备。可是现在没有阅读了,一下子既要把握住听力的主要内容,又要记笔记,实在力不从心啊。”

考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是听力材料的内容和结构,其次是记笔记的方式方法。

(二)听力材料

这道题的内容还是与校园生活关系密切,大部分情况是某人遇到了某问题,正在焦头烂额的时候,另一个好心人来帮他/她出谋划策,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一般题目中都会涉及哪些问题呢?无非是一些衣食住行、时间安排、学习生活、课余活动或打工实习之类的问题,例如,我时间排不开了,我找不到教室了,我学习成绩下降了,我写不完作业了,我没地方住了等,都是一些考生在出国之后很有可能会遇到的问题。(ETS对国际学生可谓是用心良苦啊。)

那么,在第五题中,听力材料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妨用一篇听力文本来分析一下(TPO 1第五题)。

43
43x

通过这个表格,我们不难看出,整篇文本的内容就是:废话……问题……废话……方案1……废话……方案1的缺点……废话……方案2……废话……方案2的缺点……更多的废话……最终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做。提炼一下,第五题听力材料的结构就是:提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1→(方案1的优点)→方案1的缺点→提出解决方案2→(方案2的优点)→方案2的缺点。其中两个方案的优点不一定会出现在听力材料中,如TPO 1第五题的听力材料中就没有明确说明两个解决方案的优点是什么。在第五题中,听力材料的内容与结构如下页图所示。

44

(三)笔记策略及答题

把握了文章内容和结构,我们还是要说说在做第五题时记听力笔记的事情。还是要遵循我们之前提到的“根据笔记提纲来记笔记”的方法,在开始听听力材料前就列好提纲,等着相应内容出现时再填写到相应的位置上。经过刚才听力内容结构的梳理,我想考生自己就可以列出第五题的笔记提纲(格式如下表)了吧。

45

以TPO 1中第五题举例,我们的听力笔记应是:

46

这样根据提纲来记笔记是不是很清晰呢?要知道,在考试的过程中,笔记越清晰,对考生来说,帮助就越大。答题的时候总不会再有时间来梳理自己的笔记吧?

在答题过程中,很多考生将大量时间放在描述问题以及描述解决方法上,这是非常不明智的。考生应将大部分时间用来说明自己的倾向及原因,即自己是认为第一种解决方案好,还是第二种解决方案更合理,为什么。描述问题及描述解决方法与自己的倾向及理由这两部分各种所占的比例应该是1:1,即分别用30秒左右的时间来阐述。解释自己倾向的理由可以是自己想出来的,也可以是材料中提供的。在很短的准备时间内,使用听力材料中提供的某解决方案的优缺点作为自己的理由,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处理方法。这样,我们就不需要绞尽脑汁地再去想几个理由以及相应的表达了。

看看我们列的提纲,再想想讲第二题时我们提到的答题结构,考生有没有惊喜地发现:在解释自己倾向的时候,是不是只要把重点放在“支持方案的优点”和“反对方案的缺点”上就可以了呢?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适当加上“反对方案的优点”来做让步(如果时间有限,则不提倡在此让步)。所以,考生欣喜地圈出自己“支持方案的优点”和“反对方案的缺点”,再圈上学生遇到的问题和两个解决方案,就可以以圈中的内容为提要来作答了。

例如,听完了TPO 1第五题的听力录音之后,如果考生决定支持第一个解决方案,那么需要重点讲的内容及作答顺序是(带有底色的部分):

47

考生决定支持第二个解决方案,那么需要重点讲的内容及作答顺序是(带有底色的部分):

48

考生会发现,无论如何都要说的内容有:学生遇到的问题和两个解决方案的内容。而考生具体要用哪个解决方案的优点还是缺点来说事,则要看自己的倾向是什么。如果倾向于采用解决方案1,则最好使用方案1的优点和方案2的缺点来作为理由;如果倾向于采用解决方案2,则最好是用方案2的优点和方案1的缺点来作为理由。

于是,又有考生惊喜了:“原来不是所有听到的内容都必须要说出来啊,那我选择我听得清楚的内容作为理由来答题,不是很好很方便?”是这样的,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对哪些信息更有把握来决定自己选择倾向于哪个解决方案。

例如,考生在考试的时候太紧张了,没有听懂他们说的第二个解决方案的缺点是什么。考生的笔记最终是这个样子的:

49

这个时候,比较简单的处理方式是,选择支持第二个解决方案,这样只要选择说解决方

案2的优点和解决方案1的缺点就可以较为完整地作答了。作答的内容及顺序如表所示:

50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刚刚所提的“根据听懂了的内容来选择解决方案”实为无奈之举。考生不要因为有了这种投机取巧的小方法就忽略了听力的重要性。考生还是要在平时多多练习听力,在考试的时候认真听。毕竟,考生答题的大部分内容还是来自听力材料。尤其是学生遇到的问题和两个解决方案的内容一定要听得非常清楚明白。

这里要提一点,有的考生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心期待尽快把握问题的核心要点,结果听了很久也没有听明白问题到底是什么,就慌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仔细看一下表格中提出问题的那个部分。

51

有没有发现,学生所遇到的这个问题是一点一点地由背景到过渡再到问题内容,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地展开的。这个过程很慢,交代得很清楚,甚至还有重复和停顿(这给考生留出了记笔记的时间)。ETS这么设置的目的是给考生足够的时间去理解消化这部分内容。这样,考生就不会一下子被迫接受太多内容和细节,有助于考生尽快弄清对话的背景以及理解后面的内容。有的考生可能要问:第三题为什么不这样设置听力材料内容呢?那是因为在做第三题之前已经读过相关内容的阅读材料,对听力的内容方向有了大致的预知。

第五题的答题框架为:

①In the conversation, the man/woman encountered a problem _________________.

②There are two solutions.

The first is to___________________.

The second is t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I prefer the first/second one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s:

Firstl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econdl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第六题

(一)基本介绍

第六题从考试形式上来说,更接近于第五题,只有听力材料没有阅读材料;而从内容上来说,则更接近于第四题,都是科普性质的内容。与第四题略有不同的是,在第四题的听力材料中,描述一个大例子的情况更为常见,而在第六题中,则更倾向于使用两个小例子,而且这里的两个小例子都更接近于描述的性质,讲故事的例子少了很多。在TPO 1~18中,只有TPO 1和TPO 10中的第六题是举一个大例子的情况。

很多考生反映第六题是最难的一道题。一是因为全部信息来自听力材料,阅读材料要是看不懂,还有的抄,听力材料听不懂的话,一点儿办法也没有;二是因为第六题中的听力材料是最长的,为230词~280词,要讲90秒~120秒之久;三是听力材料中的内容庞杂,给记笔记和叙述都增加了难度。

在听第六题听力材料时,重中之重是把听力材料的内容听懂,而不是记笔记,千万不能顾此失彼,为了记笔记而漏听听力材料中的内容。

(二)听力文章结构及笔记策略

虽然第六题的听力文章较长,但是它的目的依然是详细、清晰、完整、有条理地介绍某一个或两个概念。所以,这个介绍中还是应该包括“交代主旨”和“解释说明”这两部分主要内容。例如:

52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这篇听力材料的内容包括了背景介绍、主旨内容和解释说明主旨的两个例子。这与第四题中介绍概念的内容结构不是一样的吗?只不过在第四题中,背景资料和主旨内容是放在阅读材料中呈现给考生的,而例子是放在听力材料中呈现给考生的。所以说,第六题的本质就似乎是把第四题在阅读材料中出现的内容放到听力材料中了而已。例如,TPO 5第四题Target Marketing(目标市场营销)中的阅读材料和TPO 18第六题中的非举例部分:

53

在这个过程中,用词会相对简单,语言自然会更加口语化,讲述的速度会放慢(尤其是在出现定义的时候),讲述与解释之间的距离也会更近,ETS有时甚至还会贴心地再三重复核心内容。相比较第四题阅读材料中复杂抽象的语言,第六题中的语言是不是每一句都很像解释呢?这样一想,考生是不是就觉得其实第六题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来看个

54
54x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听力材料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对前后文的描述,降低了理解上的难度。

第六题在听力材料中举的例子相对于第四题听力材料中的例子来说,一般要简单一些。在TPO 1~18中,大部分情况都是举两个呈并列关系、正反两方关系或递进关系的小例子。我们在第四题的部分分别详述过这些内容。只不过在第四题中,ETS喜欢用一个废话满篇的大例子,不喜欢用这种小例子;而到了第六题,ETS更偏好用两个小例子这种形式。

既然第六题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把第四题的阅读部分内容用更口语化的形式在听力的开始部分表现出来,那么我们继续沿用在做第四题时的听力和笔记策略就可以了。只不过在做第六题时,我们不仅仅要关注例子本身,还要在例子出现前把概念是什么、概念的一些解释说明也抓住。

有的考生要问:“第四题有阅读材料上的题目可以抄,第六题有什么可以抄的吗?”有!在第六题开始,在电脑屏幕上会显示:“Using the points and examples from the lecture, explain the blablabla described by the professor.”如:TPO6第六题“Using the points and examples from the lecture, explain the two pricing strategies described by the professor.”这句话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提示考生:要听一段话然后答题,更是在预告听力材料的主题内容是什么。怎能不好好把握呢?

55

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记住,听懂听力材料才是正经,记笔记神马都是浮云。所以千万不要顾此失彼,为了记笔记而走神,漏听听力内容。

第六题的答题框架为:

① The listening material discusses ____________________.

Basically it concerns abou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xplain the concept in detail)

② The professor uses one (two) example(s) to interpret the concept.

③ That is (First we have)__________________.

And it explain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second example i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nd it explain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ng.)

④ With this (these two) example(s), the concept of ___________________ is well-suppor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