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的灵性:环境艺术设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环境艺术的复杂性与广延性[1]

环境是人们生活、生产、社交等活动的场所,随着人们对各项活动的需求所表现出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环境艺术也就具有了相应的复杂性和广延性。

一 环境的多层次性

(一)基本功能环境

人类活动的基本需要是要有一个满足使用要求的物态环境。此环境应具有使用上的便利、健康、安全、舒适之感。这一层次的环境设计着重于其中活动条件的满足与各种物质因素,并对这些条件与因素能够进行生理方面和物理方面的评价。我国长期以来在建筑设计中即以这一层次为设计的重点。此层次的要求乃是人类活动的基本需要,是第一类需要。如厨房、卫生间需要及时排除废气,地面不易于滑倒;起居室光线应充足;对于生产性建筑而言,其环境设计亦以功能为第一要求,如芯片的生产对温度、湿度,以及清洁度的要求有很高指标;伽马射线探伤室和X光机室的门、窗、墙,甚至楼板都要求有隔绝射线的能力等。

(二)感官信息环境

当基本功能要求满足后,便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就环境艺术设计而言,要求设计过的环境能使人产生愉悦感的高质量感官信息,形成可视性优良的景观环境。当然,听觉、嗅觉、触觉等也相应地接受特定信息,但和视觉接受相比较,视觉是诸感觉中最为敏锐、最为准确、接受信息量最大的,因此,强调景观环境的设计,首先是美的视觉形式的设计,还要求光色环境、声环境的配合,甚至要求控制温度变化、增添香味,以创造不同环境下的特殊氛围。

从人对环境的感受而言,当人置身于某环境中时,往往还有一种超乎诸感觉的体验,似乎是各种微妙信息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丰富而又复杂的综合感受,它不同于某种单一感受,而是对环境空间或意境的综合感受,很多人都有过这种体验,我们不妨将其称为“场觉”——在某种场所、环境条件下的身临其境的感受。一般而言,在相同的条件下,人们的感受并不相同,因此,可以认为视觉中的主观成分占主导地位,是场所客观环境中各种信息因素引发了主观体验的机制。环境提供的感官信息数量,强度与清晰度,质量,信息作用时间的长短,信息的先后顺序——编排与组配,信息强弱的组配、变换过程与节奏——即信息源的设置、组织、编排,以及诸信息共同作用下人的心理反应等,都是环境艺术设计必须关注的课题。

就欣赏者而言,其所接受的感官信息,有类别、强弱、作用力度的不同,随传递时间、传递方向的变化,人的接受层次上有千变万化的差异。人的感官在连续而重复的刺激下存在着适应与疲劳的问题,新鲜感、敏锐感降低,甚至丧失感受能力,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人的感官特性不同于科学监测仪器,科学监测仪器在有效工作期内,反应是客观的、不知疲倦的。人的感觉则不同,人的感官对信息的接受度与时间及消除疲劳的时间因人而异,对信息的新鲜感与灵敏度及节奏变换的能力,直接影响信息的接收与传递。环境艺术设计所创造的各类信息如何适度,如何进行编排,以适应人体感官的工作特性,这同样是环境艺术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内容之一。

(三)环境的精神文化性质

这里所指的是在物质环境中引发出来的精神文化性质,是在基本功能环境基础上引发的精神文化方面的效应。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环境的审美设计使环境各要素能提供较多的愉悦信息,环境艺术设计是美的综合设计,在设计前,家具等要素的美是分散的、单个的,缺少相互关联。要使这些分散的形式美因素升华为整体的环境艺术,必须在设计中进行整体的、艺术的、具有文化意义的构成与编排,也就是通过环境艺术设计、创作的手段,创造空间之美。它将渲染出一种气氛,引发出一种意境,创造出符合一定文化内涵和特定精神需求的环境,以之激荡人的感觉和心境,使其产生舒适感、愉悦感和联想,或产生某种特定的情感,甚至激发心灵上的震撼。环境艺术能够陶情冶性,通过艺术气氛与意境的引导、启示、感召、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获得教益,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与精神素养。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设计有不少方法,如我国古代曾将文字因素引入环境设计,成为一大特色。《红楼梦》中讲大观园的修造时写道:“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相反,若题词则生景。可见适当的文字在生色生景上的重要性。我国各类建筑及碑碣等,多有匾额、楹联、诗文等,北京清华大学最早的建筑,在立面檐口下题有“清华学堂”四字,既标明建筑功能,又具有中国传统的题字品鉴味道,至今乃成为历史的一大景观(图1—11);名山大川、旅游胜境,常设巨幅石刻大字或诗句。这些字章,或点题设注,或引发联想,以取得景外之感、景外之得。北京香山大佛有郭沫若题诗:“山是一尊佛,佛如一座山”;杭州岳王墓门联为:“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些文字章句,具有点题、加注和渲染意境之功用,乃画龙点睛之笔。当然,增色生景,应在相应之景上点之,才有锦上添花之效果;若点得名不副实,相去甚远,则会不伦不类,画虎类犬。

二 环境艺术要素的广泛性与空间的广延性

环境是个宽泛的概念,其领域可大可小:小者可以为一间居室、一间厨房;大可及一座城市、一个风景旅游区;一个环境总是处在另一个更大的环境之中。因此,大小环境之间,有着相依从、相搭接、相嵌合、相套叠、相关联等各种关系,由此形成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关联性、多样性和广延性。环境艺术设计的所谓环境,既有室内环境,也有建筑外观环境、广场环境、园林环境、城市与街道环境……在这些环境中,数量多、体量大、影响最大的是建筑。建筑是环境中的重要因素,杭州西湖因周边高大的建筑物干扰了尺度感而大煞风景,北京地安门几幢突兀的大楼使北海遭受同样的命运。故宫则因建筑的层层相套、严谨组织而壮丽无比。建筑于环境,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环境中举足轻重。此外,与建筑共同组成环境景观的还有雕塑、绘画等公共艺术设计。

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充分利用自然、建筑、人造物等,营造不同的空间形式(图1—13),以及通过光、色、声、味等各种表现、各种感官信息的因素,精心选择和安排而成妙境。现代科技的发展,出现了激光、电子车、音响设备,以及塑料、铝合金、不锈钢、各色玻璃等新型材料。这纷繁多样的物质与技术手段丰富了环境设计要素,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表现因素,开辟了创作新天地。

99

图1—13 德国法古斯工厂

三 环境艺术的多学科性质

环境艺术不是纯欣赏意义的艺术,它始终和使用联系在一起,其实现又和工程技术密切相关,是功能、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体。它和建筑有很多共同点,是一门将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起来的学问,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把环境艺术看做广义建筑学的组成部分。如果说“建筑学是一门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那就可以说“环境艺术是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环境艺术与建筑学相比,从文化内涵上更为深入,达到精神文化的更高层次,从形式上更具艺术品质。

环境艺术设计是融合了多门类的艺术学科,它不仅涉及艺术与技术两大方面,还与社会学、美学、人类工程学、行为学、心理学等学科有关,各种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共同构成了外延广阔,内涵丰富,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环境艺术。


注释

[1] 参见张明宇:《环境艺术的缘起及创作特征》,载《建筑师》,19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