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的灵性:环境艺术设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环境艺术的属性

环境艺术设计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历史并不长,一般而言,人们对于环境及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甚至连设计师也在实际工作当中,仅仅关注表面装饰形式的推敲,很少研究隐藏在表面形式背后的更深层的内涵,以及在其中所应体现出来的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文化历史的关系,更难以进一步关注人们生活方式的层面。

设计是人们建立起与世界关系的一种手段,而设计所创造出来的一切则是我们与外界建立联系的媒介。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物化的空间环境上,而且体现在物化环境中所蕴涵的文化中。人能创造和改变环境,反过来环境也能塑造人的品性、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模式。美国建筑师埃罗·沙里宁(Eero Saarinen)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居民在文化上的追求是什么”[1]。经过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对环境有了清晰明确的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也逐渐由受制于环境的前工业社会发展到与环境较量的工业社会,一直到今天人与环境互动发展的后工业社会。现实生活的世界中,任何一个角落都有人类活动的足迹,环境中科技和人文的含量越来越高。整个社会已不同以往,变成了一个人文化的世界。人文环境也同人们所创造的物质环境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需要。然而,现实生活中的环境往往不尽如人意,人们的实践依然有其粗放性的一面,人们还在为满足一时的需要和短期的利益盲目冲动地行事,解决了主要问题而忽略次要问题,或解决了一种问题而又带来了新的问题。

物化环境作为一种自然生态系统而存在,人文环境作为一种社会生态系统而存在,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环境艺术作为人工再创造的环境,是整个环境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即是物化环境,又是人文环境。从这一点来看,环境艺术便具有了几个属性:(1)生态的属性;(2)历史的属性;(3)时代的属性。

首先,环境艺术具有生态的属性。人是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自然的人,同其他环境的要素一样,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他生活在这个系统中,并与这一系统同发展;但是,人不仅是自然人,而且是作为社会的人,具有环境因素中其他任何一种因素所不具备的意识的能动力量,他不像微生物、植物和其他一般的动物那样,仅靠改变自己的生理性状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靠改善体外生态环境以保障自己的生存,并促进其发展。

人的心理行为、生理行为和社会行为都可以改变环境,而环境的好坏又将直接影响到人的心理行为、生理行为和社会行为。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说:“人创造了建筑,随后是建筑塑造了人”[2],这可说是深刻地理解了环境的精神文化内涵和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至理名言。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关于自然、人、人造环境与生活整合的系统学科,是人与环境之间互动发展的整合。

环境艺术,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讲,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它永远处于发展的状态之中,是动态中平衡的系统。只要人类社会发展,环境变化就不会止息。每一次文化的进步,技术的发展,都会有新的突破,环境将在一个新的高度上达到平衡。

环境艺术是整个大环境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如果把自然中的山川、河流等视为大环境中轴线的一极,建筑等人工产品为轴线上的另一极,那么环境艺术则是这两极之间的过渡环节,它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和谐共存的物态环境。因此,环境艺术是建立在大环境平衡之上的动态系统,它的平衡运动不能以破坏大系统的平衡为代价。如果破坏了自然界的自我调节机制和动态平衡,那么即使处于一定平衡态的环境艺术也将是不稳定的,如同暂时静止地停在坡顶的一个圆球,随时都有可能滚下坡来,即没有大系统的平衡就没有小系统的平衡。

其次,环境艺术具有历史的属性。环境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窗口,环境艺术的发展史,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史的一个缩影。环境艺术的设计与成果,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艺术的发展脱离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它是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表征。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历史特征,总要淋漓尽致地表现在那个时代的环境艺术中。继承是历史的属性之一,人类文明总是在继承中变革,在变革中延续,在新陈代谢中成长。在现存的人类生存环境中,必然积淀着具有历史传统特色的文化,新旧文化现实而合理地在环境艺术中共同存在,一同发展,形成环境艺术的时空连续性,使历史与未来相联结。

最后,环境艺术具有时代的特征。每一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文化和艺术,在当代,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已是环境艺术设计中不可避免的选择。多种流派,各种风格共同存在已成为必然。但是,这些风格、流派的共存并不是毫无条件,毫无差异,其中必定蕴藏着一种潜在的、最具生命力的、起支配作用的东西,这就是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支配着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纵观历史,凡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艺术作品,总是千方百计地运用当代的材料和技术,脚踏实地地解决当代的问题满足当代的需要,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进一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的艺术语言和形式。


注释

[1] 转引自张明宇:《环境艺术的缘起及创作特征》,载《建筑师》,1994(8)。

[2] 转引自张明宇:《环境艺术的缘起及创作特征》,载《建筑师》,19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