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第一节 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是指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对室内外环境进行规划、设计的一门实用艺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注重的是环境的实际品质,并不关心这类概念,对其理解一般还都停留在凭经验和情绪化的描述上,环境艺术理论也没有引起设计师和理论家的足够重视。环境艺术作为现代艺术设计学科中的一种,它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变化及历史变迁常与建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极为类似,但它们还有着很大的差异。建筑是整个环境空间的主体,是环境艺术的载体,环境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建筑。
环境艺术不是纯欣赏的艺术,是人创造的、人类生活的艺术化的生存环境空间,它始终与使用联系在一起,并与工程技术密切相关,是功能、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体。因此,环境艺术与建筑学(指经典建筑学)有很多共同点,同样是一门具有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紧密结合起来的学科。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把它看做广义建筑学的一部分。
1981年国际建筑师协会将建筑学定义为:“建筑学是一门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1]。这条定义也完全适合于环境艺术,即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用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环境艺术设计是艺术设计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人类创造更合理、更符合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生活空间。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既边缘又综合的学科,它所涉及的学科很广泛,主要有:建筑学、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学、城市规划、人类工程学、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设计美学、环境美学、社会学、文化学、民族学、史学、考古学、宗教学等方面。
广义上的环境概念的涵盖范围非常大。行为学上的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从事生产和生活的外部客观世界,一般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设计角度看,环境主要是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各种空间场所。
环境是个相对的概念,总是相对于某个中心事物而言。今天,环境系统的“整体性”在设计方法论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整个宇宙,小至极微,大至无穷,都是按照个体与整体的互为结构组成的,即个体与个体互相协调而形成的整体所构成。因此,环境艺术的设计,大至建筑与城市、建筑与邻近区域的有机融合的整体宏观层次,小至建筑本身的室内空间,光、色、质、绿化、陈设、湿度等微观层次,都明显地体现出整体设计、统一筹划、彼此渗透的指导思想。
环境艺术的存在和形成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提供生存和生活的场所。因此,人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主体,人与环境艺术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相对立、相依存的统一关系。
基于上述的认识,本书中所涉及和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除建筑设计以外的人类聚居环境的设计,简称室外环境设计;二是建筑单体内部的空间划分、界面设计,以及陈设等设计,简称室内环境设计。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在我国只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时间虽短,但发展迅速,很快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体系,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也经历了四十余年的风风雨雨,建立起了自己的教学体系。
20世纪50年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校时,曾参照国外高等美术院校专业设置的惯例,建立了室内装饰系。经过奚小彭等老一辈设计家的努力,为这个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曾数易其名为:建筑装饰系、工业美术系和室内(环境)设计系。十年浩劫时期,室内设计专业处于停滞的阶段。“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才给这个专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任务和要求接踵而来,原有的专业教学内容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奚小彭先生说:“用发展的眼光看,我主张从现在起我们这个专业就应该着手向环境艺术这个方向发展。”[2]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以及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环境艺术设计系(原室内设计系)和环境艺术设计中心(现更名为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先后在不同的范围内付诸实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从此走上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道路。经过近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环境艺术设计已从侧重于室内环境设计(Interior Design),走向室内环境设计和室外环境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并重的道路。教育体系逐渐完备,创作方法和设计技巧也不断提高。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虽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改革开放后蓬勃发展的社会经济局面给环境艺术设计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世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逐渐从室内空间设计的装饰、家具陈设等方面(图1—1)伸展到更广阔的天地:建筑景观(图1—2)、庭园小景(图1—3)、小区整体环境(图1—4)、街道广场环境(图1—5)等。
图1—1 居住环境空间的室内装饰设计及陈设
图1—2 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 1959)
图1—3 建筑内庭景观设计
图1—4 德国柏林某住宅小区设计(1987)
图1—5 日本筑波中心下沉广场(矶碕新设计)
注释
[1] 转引自张明宇:《环境艺术的缘起及创作特征》,载《建筑师》,1994(8)。
[2] 《中国室内设计年刊1997》,12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