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企业社会责任的金字塔模型
Carroll(1979)在其经典作《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三维度模型》(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中提出了企业社会绩效概念模型,认为责任意味着动机,但动机是不可测量的,因而采用绩效作为操作术语,指出了企业社会绩效的四大领域———经济、法律、伦理和自由裁量权。在早期研究的基础上,Carroll(1991)从企业社会责任组成部分的角度探讨其本质,并将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融合,采用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这一极具管理实践意义的方法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模型将企业社会责任自下而上依次定义为四个层次———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1](见图1 5)。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表明,企业需要为主要利益相关者创造利润,同时也需遵守法律,遵循伦理道德,承担慈善责任,进而成为优秀的企业公民。这一模型覆盖了企业社会责任中的多个维度,比较全面,因而被广泛引用。模型中的四大责任并非相互排斥,也非相互叠加,排列的目的只是强调社会责任的发展顺序,四个责任中的每一个都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Manne,1962)。
四大责任的具体要求见表1-7。经济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企业的其他责任都建立在经济责任的基础上。商业组织是作为向社会成员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实体而出现的,追求利润是企业的主要动力(Manne,1962)。企业应将获取利润的观点转换为利润最大化的观点,形成一种持久的价值观。具体而言,企业经济责任包括每股收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保持竞争地位和运作效率等。法律责任指企业作为商业组织履行与社会之间的“社会契约”,企业被要求在法律法规框架里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法律责任包含了公平和正义的道德规范,基本上被看成与经济责任共同存在的。伦理责任则包含那些被社会成员所期待或禁止的行为和活动,缺乏法律的强制执行性,不断推动着法律责任的扩展和延伸,反映消费者、员工、股东和社区等所认为正确的、正义的或保证利益相关者道德权利的标准、规范和期望。伦理和价值观的变化往往先于法律的确立,因而也可看作是社会期望企业达成的新价值观和规范,包括与社会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的期望相一致的运营方式等。位于金字塔最上层的是慈善责任,指企业为回应社会对商业组织成为优秀公民的期望而采取的行动,包括积极参加改善人类福利或和睦关系的活动和项目(Manne,1962)。这显然超出了大众期待的责任,企业是否这样做出于自由裁量或自愿原则,企业不履行慈善责任也不会被社会认为违反了道德或者伦理规范。
Carroll在1991年提出金字塔模型,距今已有20多年。随着企业社会责任在全球范围的大发展,社会对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期望更高了,要求企业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在同行业的竞争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大笔投资时,一家以赚取经济利益为目标而对社会缺乏奉献精神的企业越来越难以获得消费者以及雇员的接受、信任和认可。为更好地实现承担社会责任和获取经济效益的统一,企业需要实行战略社会责任,即把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活动、企业经营目标和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联系起来,以便该行为能对企业的经济绩效产生直接影响。中国企业需要的不仅是增强社会责任观念,加强社会责任管理,更需要学习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企业文化和综合实力,把企业社会责任纳入企业战略管理过程,实施战略企业社会责任。例如,对中国部分中小企业而言,过早、过多地要求其承担企业慈善等高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将对企业构成过大的压力,不利于企业的基本生存发展。因此,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企业需要在四个层面的社会责任上作好平衡。
注释
[1]1979年Carroll首先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概括,形成了社会责任的四个类别: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由裁定责任。1991年,Carroll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正,把自由裁定责任改为慈善责任,提出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