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作诗的步骤
一、立意
在提笔之前,首先要问一句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人们都知道“诗言志”,那就是作者感受到的客观事物在主观头脑中的反映,欲用有组织的文字,表达出喜怒哀乐的感情,从而引申出对真善美、是非曲直的揭示和判断。即要确定“中心思想”,或称“主题”。立意要高雅不能低级趣味,要清新不能庸俗,要有自己的观点,不能抄别人的旧意旧句,这是决定这首诗成败优劣的重要标准。意之大者,尽可站至人生观、世界观的高度,宇宙、历史,不妨纵横捭阖;意之小者,因应个人忧欢散聚,观蝼蚁针线,亦足酝酿成篇。立意须有分寸,不可过分拔高,不可信口开河。表面上,立意有有理和无理两种表现手法,有理诗作者往往会作结论,但不能强加给读者,诗中要用比喻代言等技法把理说通说透,让读者不能反驳,像朱熹的《观书》 “半亩方塘一鉴开”便属于此类;看似无理而觉着有理的例子就多了,比如人们熟悉的“风入四蹄轻”、 “千里江陵一日还”、 “波撼岳阳城”、 “忆君清泪如铅水”等,都有曲折含蓄之妙,读者不能当真,又不能不当真,这样的立意和造句才见高妙。
二、谋篇布局
(一)格律诗的起承转合及示例
格律诗词不论句数多少,一首便要成篇(亦会有分写事情的各个分部再拼合为组诗的形式,有名的如王昌龄之《从军行》、杜甫之《秋兴八首》),从这个角度来看,绝句比律诗难写。一篇作品,通常有五个基本内容: (1)时间地点; (2)场景; (3)人物; (4)故事情节; (5)作者感想,揭示主题。把这些素材筛选出来,编织到诗句中,这种统筹创作过程被作诗者称为“起承转合”。此法严密稳重,应用者众,对初学者尤其适宜。
起、承、转、合在绝句中,指的是一、二、三、四句;在律诗中,有两种结构:其一,一、二句起,三、四句承,五、六句转,七、八句合;其二,一句起,二句承,三、四、五、六句展开,渲染,烘托,加深加厚,七句转,八句合。以下举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各二例说明:
(1)五绝例一:
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 (起)
静听松风寒。 (承)
古调虽自爱, (转)
今人多不弹。 (合)
导读:以弹琴起意,以《风入松》曲渲染,转入古和今、我和众的对比,其起兴点在于唐代乐器渐多,乐种形式渐繁,弹奏古琴者日见其少,以此影射世逐凡嚣,人心不古,暗示操琴人遗世独立的孤高性格。 “松风”二字,设意相关,以环境与曲目的洽合,营造出凛然肃穆之气氛。
(2)五绝例二: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起)
处处闻啼鸟。 (承)
夜来风雨声, (转)
花落知多少。 (合)
导读:此诗一波三折,回环往复,通过夜与日、阴与晴、内与外等细枝末节,反映出人与大自然交往的纯真感情。首句点题,含有自我陶醉和自我嘲讽的双重意思。第二句指出晓醒的原因,叠字“处处”极见匠心,鸟声处处,不能不被吵醒,众鸟欢鸣亦暗含雨停之意。顺势第三句转入回忆昨宵风雨情事,补足春困的来由,引向对室外落花的关注,喜春、惜春、爱春之情油然而生,心理变化微妙。 “花”字泛指,春天有花落,亦有花开,并无太多伤感情绪,但有挽留春天之意。
(3)七绝例一: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起)
烟花三月下扬州。 (承)
孤帆远影碧空尽, (转)
惟见长江天际流。 (合)
导读:黄鹤楼,著名胜地,时有名人聚会。李白初出四川,结识诗名满天下的孟浩然,对其仰慕不止,两人亦常于此流连。此次分别,是两位潇洒诗人的暂别,并无过多忧伤情绪,孟浩然此去扬州,估计是要有一番作为,所以李白在第二句中,设置了一个欢乐愉快且带有艳羡口吻的送别场面。 “烟花”二字,明指阳春三月之烟景,又指繁华的都会扬州,他们生活的时代正处于盛唐的兴隆气象之中,清人孙洙誉此为“千古丽句”甚确。后二句表面上以景句作结,亦非闲笔。诗人久立楼头,目送逐渐消逝的帆影隐入水天边际,心中生出无限向往之情,恨不得随着滔滔江水与好朋友一道去开创新的天地。具有如此浓厚诗意的送别词,怪不得被后代人称为“神韵”。此诗的艺术特点:三、四句使用小拗且救的句式,从声调上营造出离别的气氛。在造句上多次应用语序错综法,如“西辞”、 “碧空尽”、 “天际流”,产生了不一样的送别情怀,两人的心像被几条线牢牢地牵连着。 “烟花”可作名词,也可变为形容词,有多重含义,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
(4)七绝例二: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起)
自将磨洗认前朝。 (承)
东风不与周郎便, (转)
铜雀春深锁二乔。 (合)
导读: “折”字极言战况之激烈, “铁未销”亦暗喻历史事件影响之深远。转句从另一角度评点战局,极有新意。收句含蓄委婉,以小喻大,最是诗家本色。历史已成事实,诗若重复叙述便没有意思,此作从反面着笔,便见匠心。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现国主孙权亲嫂,小乔是三军都督周瑜之妻,身份特殊,二乔被掳,东吴社稷安危可想而知,此正是本诗立意的高妙处。若写作“吴国衰亡在此朝”,便什么诗味都没有了。
(5)五律例一:
送杜少府之任(1)蜀川 王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承)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转)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合)
导读:第一联起句以宏大和遥远对举,极见气势,为下文别开生面的送别词定一健康的基调。第二联散写不对仗,故意以吞吐之文笔轻接上联客中送客,无用伤感。第三联以男儿自当四海为家作激励语,胸怀豁达,遂成千古名句。第四联收句淡然却甚有情致。四联景情的安排为远—近—远—近,大—小—大—小,文情跌宕,深得布局章法。
(6)五律例二: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承,重点在渲染)
相送情无限, (转)沾襟比散丝(9)。 (合)
导读:起句以雨暮点题,置作者于江边,暗切“送”字。一起即有情,造出一个令人心情压抑的场景,为全诗设下一个较灰暗的基调。三、四句动静交错,帆来鸟去为动,帆重鸟迟为静,此联以渲染法描写去情;五、六句“海门”、 “浦树”以“深”、“远”补写静景,以江水急奔、水雾缭绕补写动景,此联以勾勒法描述留情;在渲染与勾勒之中,铺垫出作者心情的动荡。行帆飞鸟见其广,海门浦树见其远,在广阔与渺邈之中,暗含作者失落与孤单的感觉。句中用来帆代去帆,更见运思之巧,对来帆的关注,正反衬出对去帆的眷念。全诗情意融洽,包含在一片阴沉而压抑的气氛当中,暮钟与心弦的交响,泪点与雨丝的交织,把诗意推向高潮。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 (起)犹是孤帆一日程。 (承)
估客(10)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叙写)
三湘(11)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点染)
旧业已随征战尽, (转)更堪江上鼓鼙声(12)。 (合)
导读:本诗抒发作者由江西上溯长江至湖南,中途停靠鄂州时的一段感慨。起句言经数日江上颠簸,忽见前面大站将近,得以稍作休憩而宽慰(此言“云开”,则之前当然是“云蔽”)。第二句以“犹是”作一顿,有感于旅途逆水行舟之艰辛, “孤”字为下文埋下伏笔,全句显示出作者无奈的心情。三、四句选取旅舟中的两件小事,以估客、舟人的淡漠心态,影射作者的思绪不宁和坐立不安的情绪。五、六、七、八句是在这个中途站中的感慨和反思。这次旅程的原因和目的地都没有在诗中提及,但从词句的吞吞吐吐和从中反映的心理矛盾中,我们可以推测到作者不想去又不能不去的复杂心情。衰鬓愁对三湘之秋肃景物,又因见明月而思故里山西蒲州。此诗作于安禄山起兵范阳叛乱后之二三年间,故居被毁,妻孥失散,诗人流落于江浙楚湘各地。现在流落地同样遭受战祸的牵连,在身心交瘁中,诗人只能发出低沉的饮泣。此诗的艺术特点,在于用平易含蓄的语言,表述出悲戚隐忧、彷徨无告的心理活动,把思乡之情和忧国愁绪不动声色地融合在一起,发人深省,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
(8)七律例二: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起)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承)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转)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合)
导读: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生活故事。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9岁,漂泊到四川夔府,在浣花溪上的一所草堂里暂时安身,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不久,杜甫搬去十余里外之东屯,把草堂让给亲戚吴郎。吴郎为防别人打枣,在草堂周围插上篱笆。杜甫知道后,便写了这首诗给吴郎,劝他不要这样做。诗中措辞委婉,以使吴郎愿意接受自己的意见。首先,介绍了老妇人的情况和自己的态度:妇人在战乱中失去了丈夫和子女,无依无靠,穷困度日,常来打些枣充饥,实在是迫于无奈,自己不但不会呵斥她让她害怕,还要充满同情心,尽量安抚其忐忑之心。接下来指出,现在老妇人看到草堂来了新的住客,心中已产生了忧虑,恐怕你对她不客气,再看到你用篱笆真的把房子围起来,显然没有体贴到她的困难,不再让她打枣了,这对于一个被战乱摧毁家庭和备受官吏盘剥的老妇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结句“戎马”二字,笔力厚重,包含两个意思:第一,从一件小事联想到十多年的安史之乱带给国家和人民的艰危厄困;第二,提醒、开导吴郎,战乱的局面如果不改变,谁都别想有安乐的日子,我们都得四处漂泊流寓,又何必斤斤计较几颗枣子呢。
艺术特点:全诗行文用散文式的句法,用字极费斟酌,用条分缕析的手法说情说理,务求使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而不引起反感。此诗正是杜甫一生爱民爱国的自然流露,让读者加深对儒家“礼”和“仁”的理解。诗中使用大量虚词,化生硬为柔和,化呆板为活泼。虚词的搭配,几乎在每一句中都起着一步一转的关节作用。
(二)格律诗各体裁特点
通过上述各例,我们感受到格律诗的四种体裁各有不同的风格和写作方法,很少混用,其艺术感染力各有千秋。各体裁特点简述如下。
1.五绝
五绝明显分为古体和格律两种:
(1)古五绝。粘对不严,后三字故意违律。多采用仄声韵。一种风格是用字洗练、朴拙,笔力讲究遒劲,要求作者具有深厚的文字功底、胸襟、识力;另一种风格是清空、灵动、窈窕,展示的是诗人的品性、学养,力求高古、出尘。
(2)格律化五绝。粘对严格,有拗必救,可叶平韵,亦可叶仄韵,风格大抵与古绝相近,但切勿以绮丽浮滑的词句入诗。近体五绝以唐代王维所作最佳,常用手法是首二句融情入景,三、四句渲染景致或托寓比兴。
我们曾经说过,诗的语言有它特殊的组联方式,它不会按照白话文章的语法结构造句,其中最重要的两点分别是语序的错综位置和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格律诗中经常使用,在五言诗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移语序如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 (《春日上方即事》);杜甫的“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 (《夜宴左氏庄》),“路人纷雨泣,天意飒风飘”(《故武卫将军挽歌》)。省成分的如王维的“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观猎》);杜甫的“故园犹兵马,他乡亦鼓鼙” (《送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五绝以古绝为正宗,往往句短意深,其窍诀在结句不直接承题,而换之以渲染景物或托寓比兴,情味自远。
2七绝
与五绝相较,七绝多了8个字,使作者多了一些回环旋转的余地。诗意亦较易圆通顺畅。七绝最应该注意意象和意境的营造,作者往往要向其中注入自身的生命精神,所以它与五绝的情景互动有分别,强调要凸显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主观世界与现实世界或自然世界碰撞的结果,以“神韵”二字为依归,单凭学历和小聪明是写不好的。由于它语浅情深,故不宜采用白描、直抒胸臆与平铺直叙的作法。一般作法为一二句正说,三四句转折,言尽而意不尽,把联想的空间留给读者。七绝最重要在第三句,它起着承上二句、转下一句的作用,要转出新意,必须有独立之精神、出乎意料之见解,自由活泼之思想,避免结句流于浮滑。
3.五律和七律
这两种体裁字数够多,足以成章,但仍有分别。五律尚精简,追求空灵、清虚的境界,语言相对郁勃、雄奇、硬朗;七律较平实,追求动宕、流畅和大开大阖,语言较浑成。律句章法严整,体裁最为成熟,受到历代作者的欢迎。起承转合是最基本的结构,有一、二句起,三、四句承,五、六句转,七、八句合的。但这种做法往往太呆板,易陷入教条主义,限制了创作激情的发挥。近来有些研究人员提出采取一种新的谋篇模式,主张由一、二句作起承,七、八句作转合,留出颔联与颈联两副对子作精细加工,腾出一片广阔天地让思想驰骋,运用叙写、烘托、勾勒、点抹、渲染、比拟、借代、移情、议论等多式多样的手法去展示和深化主题。它的新名称就叫做“展”,好处是能把情节、场景、人、物互动等内容作出更详尽和细致的安排,让诗情更形象丰满。根据前人的经验,这两联只能分别采用一种手法,一联写景,一联抒情,句式结构也不能一样,两联设意要相应、相避、相变,重点放在颈联,此联是全诗意脉的转折之处,一定要精心锤炼,在大多数情形下,往往是一句警句。
三、炼句炼字
(一)炼句
我们一再强调,不能用白话的语法写诗,因为它太直观,把中国文字的“字性”定死了,如果不明白汉文可以变性,它们组成的词含有复义,含有不确定性,写出来的诗就会呆板粘滞,没有模糊美,没有诗味。比如李商隐诗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字就具有不同的含义,前一“难”字表示外力产生的困难,而后一“难”字表示内心依恋的为难之情。又如“松风”一词,可解作“松中的风”、 “穿过松树的风”,但这是直观的、叙述性的,组成的词只是一个“具象”。但在诗词中,却有使我们恍若置身其中的感觉,也有既见松亦感风的互动情绪,风具有不确定性,它可以听到,可以感受到,可以因树的动摇而“见”到,更有凌寒、刚正、孤高等指代、隐喻的兴象。刘长卿的“静听松风寒”,已由描写松和风的境界的《风入松》琴曲,变成引发诗人感情共鸣的多种意象。又如“云山”一词,可解作“被云遮盖的山”、 “像云的山”,或“云中的山,云下的山,山上的云”,由于云和山空间关系的不确定性,这个词把各种解释都相融了。又如“逝水”,它可以指历史的延绵、时间的消失,又可以指感情的变幻,还可以喻金钱的散失。又如“桃花”,本身是一个具象,指桃树的花,有时用以代表喜庆、生发、好运,有时也可代表轻佻、厄运。“蜡烛有心还惜别”的“心”不是那个“芯”, “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丝”是这个“思”。明白了诗词句子的模糊性和兼容性,我们方始体会到为什么读好诗叫作“品味”。诗的句子不能用“如此这般”、 “因为所以”这种语法思路,诗应该是作者向读者提供兴象和感觉的材料,而不是提供意见和宣泄情绪的工具。 “诗贵含蓄”便是这个意思。
在这里要特别提醒一句,语序错综和成分省略的句子只可应用于中间两联的其中一联上,另一联以精简、严整为佳,首联和尾联主要练意,炼出其不意,炼新意,引发读者的多种联想,如果大量句子都具有不确定性,那么,这首诗也就读不下去了,这只能表示作者也拿不定主意,那还怎么去“言志”。当然,如果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较强,不确定性始终指向一个主题,有时会产生一箭双雕的效果,这可以成为例外。
尾句还有一个特别的句法,叫“十字格”,也可以叫“流水意”。如果两句成对仗,在对联中称为“流水对”,要上下句连在一起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有时首句也采用,但大多用于尾联。用在尾联,更能表现诗的明快与清爽、雄健与圆润的风格。这是很多诗人习惯使用的句法,可参阅《唐诗三百首》中的例子:
明朝望乡处,应见岭头梅。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王维《终南山》)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杜牧《隋宫》)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温庭筠《利洲南渡》)
诗要求“精、炼”。 “精”就是每句诗要尽量容纳最多内容; “炼”就是要求词语尽量出彩,能表达出最准确、最佳的意思,古人称它为“字眼”。主要炼句子中的形容词或动词,一般不炼虚词,务求此字能使诗句灵动、鲜明、矫健。字眼在古今作品中大量存在。但要注意,一句之中,字眼最多不要超过两个地方,一首之中,不要有两联以上字眼位置相同。 (大家可尝试一下,看能不能将前人名句中的动词或形容词更换一两个同义或近义的。这个练习值得花时间去做,因为它可以帮助你更熟悉字和词的运用,还能更深刻体会诗中的含义,最后你会发觉,换来换去,还是原诗选用的字最准确。)
以王维和杜甫的五言诗为例,字眼在第二、第三、第五个字中都会出现,杜甫更喜欢让第二和第五字同时成为字眼,使诗情振起。
字眼在第二字:
帆映丹阳郭,风攒赤岸村。 (王维《送封太守》)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杜甫《秦州杂诗》)
字眼在第三字: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王维《送张判官赴河西》)
鼓角悲荒塞,星河落晓山。(杜甫《将晓》)
字眼在第五字:
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王维《送邱为落第归江东》)
两行秦树直,万点蜀山尖。(杜甫《送张二十参军赴蜀州因呈杨五待郎》)
字眼在第二和第五个字处: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王维《送邢桂州》)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杜甫《房兵曹胡马》)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杜甫《对雪》)
(三)收束全诗的主要技法
1.卒章显其志
这是白居易提倡的,并在作品中经常运用。他在《新乐府诗·序》中说:此法“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喻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戒也”。本来,诗言志,如果“志”是自然流露,温厚纯霭,当然没有问题,但如果出语太直,往往是把作者的主观意见强加给读者,变成说教的口吻,反而削弱了主题,没有留下让读者再创作的余地。因而,他在《和答诗十首·序》中,指出此法用之有“意太切”和“理太周”之弊,容易产生“言激”和“辞繁”的毛病。以下摘几首白居易诗的结句,请读者参阅评谈,自寻结论:
安得万里裘,盖裹四周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新制布裘》)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红地毯》)
莫空舞,数唱此歌悟明主。 (《胡旋女》)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井底引银瓶》)
但愿能济人治国调阴阳,官牛领穿亦无妨。 (《官牛》)
2.篇终接混茫
这是杜甫在写给高适、岑参的一首《三十韵》长诗中的一句,诗云“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主张结句要放开思想,把意象推向苍茫辽阔的境界里。后代的作者把此法细分为“深、婉、远、阔、重、拙、大”等多种手法。根据诗的主题,应用其中一法。近代诗大多以情句、景句作结。很多名作都是采用这种手法的。
用哪一种手法作结句,纯粹与作者的风格与诗的内容有关。从“诗贵含蓄”的观点来看, “篇终接混茫”较耐人寻味,更易得到大多数作者的欢迎,亦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因为人们可以从中联想发掘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四、修改
有具体的材料,有激情的感觉,要完成一首诗作是比较容易的。对新手,它会显得粗糙,对老手,它或许还有润饰和雕琢的地方,所以对初成作品进行修改是一个十分必要的步骤。
(一)意脉
换用读者的眼光审视作品,看主题是否清楚,作者的感情是否表达完整,内容能否引人共鸣,有没有新意让人回味,全诗结构是否严密,起承转合是否合理和流畅。因为旁观者清,而作者本人往往会跨越疏漏,自圆其说。
(二)声律
仔细按学过的常识检查格律和粘对关系,务求不犯常识性的低级错误,如果发现平仄不协调,则利用同义词、近义词代换,或将句子中的文字位置调整,这样做常会使逻辑性的句子变成含有诗词意象的句子,收到更佳的效果,出句和对句经过反复的整理和移换文字后,句子会更精练、更出彩。
不要使用俗字、粗鄙字、生僻字,对一字多解的文字要使用正确的定语肯定它的真实含义。例如: “长短”、 “短长”、 “长幼”、 “长大”、 “长老”各有所指,不可混淆使用。一个字出现在多个韵部,表示此字多音,大多数情况表示此字多义,要查清楚,不可用错。有些字还会变词性,如“红”、“青”等,可以是形容词,也可成为名词,“白”字还可作动词,这类例子甚多。注意把文字组成复词时,不要生搬硬凑,某些拆不开的成词、成语,不要断章取义,横截腰斩,也不宜把成语原文照录,不作加工。
(四)韵
不要出韵,如果作者自信,可以使用平水韵,若放宽一些可以使用词韵,但不要轻率地以方言代替传统,因为各地方言都有与《诗韵》不协调的字音。初学者最好对作品中使用的几个韵字每次都查一查韵书,看其是否属于同一个韵部,这样做对熟悉韵部有好处。查韵的过程,可以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启发意境,有很多一时在脑海中想不起的字、词,会纷纷呈现在眼前,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想象,从而作出修改。另外,从音乐性方面考虑,所选用的韵字,不要全用阴平或全用阳平,应该阴阳声交错。
(五)典故
历代书本中所有的知识,都可以拿来变成创作的材料,社会上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也都可以借来起兴。作者读的书越多,可以选用的材料就越多,一句话、一段史实,一个词,使用得当,都能为作品增加内涵和神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的知识面。注意同一首作品不要用典太多,更不要用生僻典,尽量不用或少用注释,能从旧典翻出新意才是高手。
五、格律诗的共同体性和它的三个特征
相对于其他文学体裁,格律诗有着不同的创作手法。对古人部分优秀作品详细解读和研究后,应该认识到,诗词创作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而不是日记式、记叙文式、陈述式的作品。要不想写出公式化、概念化、简单化的作品,作者必须熟悉诗词的特殊语言,摒弃用生活语言和普通思维创作的习惯,认真体会“诗词的语法是完全不一样的语法”这句话,体会越深,效果越好。
(一)以感性代替理性
作诗时,作者要暂时从现实生活中的逻辑、理性的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纯粹用心灵的直感去发现和传达出最鲜明、最深刻的意象;诗词的语言是意象的语言,而不是词汇的语言,是形象、感觉的语言,而不是合乎逻辑的语言。在诗词中,反日常理念和反物理等语言都被允许并被视为当然,上天入地、穿梭时空,可以任由作者思想驰骋。千万不要为了表达某种思想、归结某种理论、宣泄某种情绪才去执笔写诗。任何文学作品都应该先感后思,如果先思后感,则这个感觉多半是浅薄的,甚至是虚伪的。面对大海,渔民及其家属、诗人、哲人,都会因应各人的经历和认知得出不同的感受,倘若他们会写诗,写出来的诗也肯定完全不同。 “岸花飞送客”、 “感时花溅泪”、“涧户寂无人”、 “病来身似瘦梧桐,觉道一枝一叶怕秋风”、 “残月脸边明”、 “人语驿边桥”、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这些先感后思的例句在前人作品中俯拾即是。
(二)以形象表述意念
即要把道理和感受表述明白,让读者感动和理解,一定要借助鲜明的形象和恰当的比喻。钱钟书先生解李商隐诗: “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此一联言作诗之法也。心之所思,情之所感,寓言假物,譬喻意象。如飞蝶证庄生之逸兴,啼鹃见望帝之沉哀,约义归比兴,无取直白。”人类生活中诸如别情、愁、恨等主观感觉,看不见、摸不着,本无法以度、量、衡去测算,然而诗人却有办法去形象地描述。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说:可以量度,请读者量出结果告诉我; “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赵嘏说:闲愁就像堆叠的山的样子,重量还要超过一倍;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说:愁就等于这条江水那么长、那么多; “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方回说:把它们加起来就是我所有的闲情;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说:愁之沉重,估计那只小舟载不下(把愁搬到了船上), “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说:愁会把马儿压垮(把愁搬到了马上),“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更夸张,愁把各种车子都压沉实了(把愁放到车子上)。由诗人的感受生发,通过融情、移情、人和物换位等手法,以兴象为前导,可以创作出诗词的神妙境界。
(三)结句留有余地
竟体空灵,即要求全诗不能句句坐实,要带着有感情的眼光去选择景物,要经营出“省略句子成分”,炼出“语序错综”的句子,十字格和篇终接混茫的技术手段最有效。唐代举子钱起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湘灵鼓瑟》)中了进士;辛弃疾以“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使宋孝宗坐立不安,几天吃不下饭;吴梦窗的“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多么潇洒浪漫;温庭筠的“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多么温婉缠绵。总之,余意不尽的目的是引导读者跟着作者的感觉走,深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从而引起阅读的兴趣,或欣赏,或享受,或联想。
上述三个特征,不但适用于诗,也适用于词和其他韵文学。可以用意和象、知和识、技和巧六个字去概括。意和象,指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知和识,指的是事物外形和内在质性的关系,我们主张创作时写你熟悉的事物和熟悉你要写的事物,从而开发和利用物性。技和巧,指的是常识法度和表现的风格手段。这是考验作者文字功力和学养修为的重要步骤,三个特征综合裁量,运化得体,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思考题
谈谈你为什么喜欢格律诗,或者为什么不喜欢格律诗。
作业
1.以你熟悉的事或物为题,创作一首五律。
2.以你熟悉的事或物为题,创作一首七律。
3.简单介绍一下创作意图,立意、谋篇布局的思考过程,以及特征运用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