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全球市场重构
2.1.1 全球市场的形成
经济的全球化首先体现为市场范围的扩大,几乎在所有市场领域,一国有限的市场日益融入全球更广阔的市场之中。
1.世界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就业移民与离岸外包并存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弗里曼(Richard Freeman)指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都出现了重要的变化。他说:“过去二十年来发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变化就是全球劳动力规模扩大了一倍。这是我所掌握的重大事实,它对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以及全球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5年参与全球经济市场的南北美洲、西欧、日本、东亚四小龙以及亚洲和非洲部分国家的总人口约为25亿;但是到2000年,除了古巴和朝鲜之外,世界60亿人口几乎全部被融入全球资本生产市场。”[1]
就业移民在世界移民中占据重要地位。从美国的数据来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移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自2000年后已经超过10%;而国际移民就业人口在2003年超过1900万,占就业人口的比重高达14.14%(见表2—1)。
离岸外包成为一种新趋势。麦肯锡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全世界有11%的服务性工作可以异地执行,同时又指出由于管理层的态度、组织结构和规模等原因使得可以离岸外包的工作中真正被外包出去的只是一小部分;并预测总计离岸外包就业机会将从2003年的1500000份工作增长到2008年的4100000份,但仅相当于发达国家服务性工作总数的1%。[2]
表2—1 美国总人口、国际移民人口与就业人口、国际移民就业人口


2.世界一体的资本市场——金融市场与股市的全球震荡
在经济突破一国疆域限制不断走向全面的区域联合和一体化的时代变局中,资本作为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要素,率先实现了大范围的跨国界流动,世界一体的国际资本市场早已成形。从国际资本市场持续扩张的态势看,全球化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和终极目标。
根据《OECD国际资本市场统计1950—1995》的数据,国际资本市场融资额在1988年为3694亿美元,1995年达到8322亿美元。在2000年之前早就超过万亿美元,近年来仍在大幅扩张。从表2—2、表2—3中可看到,近年来世界上市公司已经接近5万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自2000年后就已超过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2007年世界各国股票交易额占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187.4%,股票交易周转率为157.2%;显然,收入较高的国家资本市场发展得要更好。
世界一体的资本市场在加快资本在全球间流动和更高效配置的同时,也带来了金融市场与股市的全球震荡。本次美国房产次贷危机在短时间内波及全球各地的资本市场,带来全球的金融危机,并进而危及实体经济,造成一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从中可见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世界金融、资本市场的紧密联系程度。
表2—2 上市公司数和上市公司总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表2—3 股票交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及股票交易周转率

3.世界一体的能源市场——油气产品的全球定价
与全球庞大的经济活动量相关,世界能源的产量和消费量也十分庞大。根据联合国《能源统计年鉴(2005)》的数据,世界一次能源生产量为997963万吨标准油,中国一次能源生产量占世界一次能源生产量的13.69%;世界能源消费量也高达939810万吨标准油,中国能源消费量占全球能源消费量的14.95%。从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来看,近年来世界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一直在降低,但直到2005年还在2.49吨标准油左右;中低收入国家的能耗要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2005年的能耗也高达7.65吨标准油(见表2—4)。
表2—4 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使得全球统一的能源市场开始形成。从最重要的一次能源油气产品(特别是原油)来看,其已经实现全球定价,形成了几大重要的能源市场:
——纽约商业交易所(New York Mercantile Exchange,NYMEX),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商品期货交易场所。成立于1882年,1994年与纽约商品交易所合并。该交易所主要进行能源和金属的期货与期权交易,产生的价格(特别是原油期货)是全球市场上的基准价格。
——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nternational Petroleum Exchange,IPE),是世界主要石油期货市场之一,是欧洲最重要的能源期货和期权的交易场所。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的原油价格是观察国际市场油价走向的晴雨表。
——新加坡燃料油市场,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现货市场、普氏(PLATTS)公开市场和纸货市场(Paper Market)[3]。新加坡是世界上重要的成品油市场和集散地,目前燃料油消费国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包括新加坡、中国、泰国、越南等。
此外,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是最重要的国际性石油组织,成立于1960年,随着成员的增加,OPEC成员国已经遍及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主要石油生产国,通过石油生产配额制等手段,对保持全球原油市场价格稳定具有主导地位。
最后,由于化石能源消费将产生温室气体问题,这时国际的能源合作与协调显得更为重要。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经从1990年的209亿吨增长到2007年的288亿吨,根据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2009》估计,到2020年还会增长到345亿吨,2030年则达到402亿吨,整个预测期内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要把全球平均气温上升超过2℃的概率控制在50%以内,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在2030年下降到264亿吨。到目前为止,世界性的气候会议并没有达成有效的减排方案。
4.世界一体的粮油市场——开始凸显的中国粮油产业安全问题
粮油产品是对谷类、豆类、油料及其初加工品的统称。粮油产品不仅是人体营养和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轻工业的主要原料,还是畜牧业和饲养业的主要饲料。从总量上看,世界粮油产量巨大:2007年世界谷物总计234242.7万吨,大豆21614.4万吨,花生3485.6万吨,油菜子4947.9万吨。[4]
在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世界粮油市场已经成型。成立于1848年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是当前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农产品交易所。[5]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玉米、大豆、小麦等品种的期货价格,不仅成为美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参考价格,也成为国际农产品贸易(特别是玉米、大豆、小麦)中的权威价格。此外,泰国大米市场所形成的大米价格是全球米价的基准。
由于粮油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对中国粮油安全构成了巨大挑战。据统计,2007年中国食用油的对外依存度高达59%,6.2%的外资企业控制着全国45.6%的产量,产值和利润分别占到46.8%和56.3%;此外,外资通过收购、参股国内大型粮油企业获得大豆进口权,全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外资就控制了64家,占总数的66%。[6]自1996年起,中国由大豆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2007年大豆进口量高达3082万吨,比2000年的1042万吨增加1.95倍,年均增长16.7%。大豆进口量占2007年世界贸易量的40.9%,比2000年提高22.0个百分点。大豆进口依存度从2000年的48.1%增至2007年的78.7%。[7]
5.世界一体的工业基础原材料市场——以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为例
作为全球产业链基础环节的工业基础原材料,已经形成全球性的谈判交易市场。以铁矿石价格形成为例,全球铁矿石价格是根据国际三大铁矿石生产商与主要钢铁生产商商定的合同价格确定的。该谈判定价体系自1981年起运行,每年第四季度开始,由世界主流铁矿石供应商与其主要客户进行谈判,决定下一财政年度铁矿石价格(离岸价格),任何一家矿山与钢厂达成铁矿石买卖合同,则其他各家谈判均接受此结果。谈判分为亚洲市场和欧洲市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铁矿石进口国。2009年进口铁矿石6.3亿吨,对外依存度从2002年的44%提高到69%。自2003年底起,宝钢(2009年起为“中钢协”)作为中国钢铁业的代表,开始参与亚洲铁矿石价格谈判(2004矿石年度),谈判格局是三对三,即供方——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BHP-Billiton)、力拓(RIO Tinto)和巴西淡水河谷(Vale),需方——宝钢(2009年起为“中钢协”)、新日铁和欧洲钢厂。
中国参与国际铁矿石谈判的具体过程是:2003年底宝钢开始参与国际定价谈判,但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接受了新日铁公司的谈判结果,价格涨幅18.6%;2005年国际铁矿石供应价格暴涨71.5%,中国钢铁企业为此多付出了200亿—300亿元人民币的进口成本;2006年的铁矿石谈判是从2005年10月24日开始的,历经7个月最终达成协议,19%的涨价幅度仍高于市场预期,这使2006年中国进口铁矿石成本增加了70亿—80亿元人民币;2007年的铁矿石谈判是从2006年11月开始的,由于中国钢铁企业走向联合,中国企业首度取得首发定价权,12月22日,代表中国钢铁企业的宝钢集团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就2007年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达成一致,铁矿石价格上涨9.5%;2008年2月、6月、7月达成的谈判结果是铁矿石价格上涨65%、79.88%不等;2009年8月中钢协与澳大利亚FMG集团达成的谈判结果为铁矿石价格下调35.02%;2010年铁矿石谈判进展艰难,3月中钢协确认巴西淡水河谷要求将铁矿石提价90%—100%[8];4月中旬无论钢价还是矿价都达到年内高点,4月23日矿价报190美元/吨—193美元/吨,7月进口铁矿石每吨跌65美元,价格“缩水”近1/3。[9]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等机构2011年9月20日在北京宣布推出“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并从10月起按周公开发布,该指数将引导钢铁企业降低成本,合理发展,打破国际三大铁矿石巨头的垄断格局。[10]
6.世界一体的商品货物市场——货物进出口总额逐年增加
国际商品货物贸易由来已久,如古代中国与欧亚各国往来的“丝绸之路”。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工业革命后,由于生产力迅速提高,商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并开始具有世界规模,当时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费品、工业原料和机器设备。19世纪末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后,形成了统一的无所不包的全球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二战后,国际贸易进一步扩大和发展,贸易中的制成品已超过初级产品而占据主导地位,新产品不断涌现,交易方式日趋灵活多样。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货物进出口总额由1990年的不到7万亿美元剧增到2007年的28万多亿美元;中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占世界的份额由1990年的1.65%增加到2007年的7.71%。[11]
7.世界一体的服务市场——金融服务、网络通讯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的全球供给
如前文所述,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990年的1.6万亿美元剧增到2007年的6.3万亿美元;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世界的份额由1990年的0.61%增加到2007年的4.05%。[12]此外,随着全球资本、金融市场的形成,金融服务已经全球化;随着通讯基础设施的全球互联互通,网络通讯服务已遍及全球;从生产协作的全球网络到分销、零售的全球网络,各类生产、生活服务的全球供给已经变成现实。
2.1.2 全球市场重构[13]
经济全球化重塑了市场结构,无论是企业规模、市场集中度还是进入壁垒等方面都在不断发生着动态调整、变化。
1.企业规模:两极化趋势明显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企业规模呈现两极化趋势:一方面,巨型企业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中小企业通过创新也不断成长。
根据《财富》杂志公布的“2009世界企业500强”数据,其营业收入总额达到251755亿美元的庞大规模(相比较,2008年全球GDP总量为605870亿美元[14]),净利润总额为8220亿美元,资产总额为1000400亿美元,营业收入较上一年度增长了6.6%,净利润下降了48.3%,总资产下降了4.6%;本次入围门槛为18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能源、金融产业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入围世界500强的34家中国内地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为1660.8亿美元,利润975.2亿美元;营业收入在世界500强中所占份额为6.6%,净利润占世界500强净利润总额的11.9%。从“2009中国企业500强”看,其营业收入总额折合36805亿美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下同),净利润总额折合1706亿美元,资产总额折合104937亿美元。“2008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净利润总额、资产总额分别相当于“2008世界企业500强”的12.67%、11.85%、7.79%,而“2009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净利润总额、资产总额分别相当于“2009世界企业500强”的14.62%、20.75%、10.49%,所有比例较上年均有明显提高。[15]
随着巨型企业不断涌现,中小企业的活力并没有被扼制,反而在不断增强。从表2—5可以看到,2002—2005年世界范围内新注册企业占企业总数比重已经由7.9%增加到8.6%,其中低收入国家的比重由4.3%增加到6.5%,中等收入国家的比重由7.5%增加到8.2%,中、低收入国家的比重由6.8%增加到7.8%,高收入国家的比重由9.4%增加到10.0%。从新登记注册企业数看,2002—2005年世界范围内新注册企业数由1952413个增加到3657114个,其中低收入国家新注册企业数由26801个增加到35830个,中等收入国家新注册企业数由702430个增加到1397560个,中、低收入国家新注册企业数由729231个增加到1433390个,高收入国家新注册企业数由1223182个增加到2223724个。[16]
表2—5 新注册企业占企业总数比重


具体到某一国,由于外资企业的进入以及伴随而来的内外资企业的激烈竞争,某些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不升反降或先降再升。以中国汽车产业为例,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从1953年在长春兴建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始,尽管产销量小,但整个计划经济年代产业集中度非常高,三大厂商集中度CR3大都在60%以上。[1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并开始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艰难转型,其间汽车产业集中度继续下降,例如1981年集中度CR3为62.60%,1987年集中度CR3急剧降为32.50%。[18]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跨国公司大规模投资,中国汽车产业得到巨大发展,汽车产业集中度开始逐步回升;然而也存在波动性,CR4从1994年的44.2%降到2001年的41%后又开始上升,而CR8从1996年的66.2%先降到2001年的63%再开始上升(见表2—6)。汽车产业发展受产业政策影响较大,200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鼓励“汽车生产企业之间的跨地区、跨部门联合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2009年国务院通过《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扩大内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受这些产业政策的影响,汽车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9年销量排名前十位的汽车生产企业共销售汽车1189.33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7%[19]。
表2—6 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

2.经济全球化对进入壁垒的影响:内容多样、形式多变
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消融了一些“生产者保护”类的进入壁垒(如传统关税、非关税贸易壁垒等),然而新的“生产者保护”类壁垒(如标准壁垒)以及“消费者保护”类壁垒(如绿色壁垒、消费者权益保护类法律壁垒)等也在不断产生、增加。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世界一体的市场形成和发展。随着对外贸易和跨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传统的“生产者保护”类的进入壁垒不断消融。关税壁垒随着WTO的成立和各种双边、多边关税协议的达成,已经大幅降低。中国自2002年起逐年调低进口关税,关税总水平由15.3%调整至2009年、2010年的9.8%,农产品平均税率由18.8%调整至目前的15.2%,工业品平均税率由14.7%调整至目前的8.9%。[20]而多哈回合谈判有助于促进各国削减贸易壁垒、达成市场准入和一个更公平的贸易环境。在FDI方面,2000年世界范围内的FDI流入为13981.83亿美元、流出为12316.39亿美元,2007年FDI流入达到18333.24亿美元、流出为19965.14亿美元;2000年中国FDI流入为407.15亿美元、流出为9.16亿美元,2007年FDI流入达到835.21亿美元、流出为224.69亿美元。[21]FDI起到绕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以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本的作用。
然而新的进入壁垒也在不断产生、增加。如以标准壁垒为代表的新的“生产者保护”类壁垒,主要有各类技术标准、技术认证,还有以“消费者保护”为名的各类绿色、法律壁垒,如环保标准壁垒、动植物检验检疫标准壁垒、包装与标签标准壁垒以及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和环境标志壁垒、企业社会责任和认证标准壁垒等。这些新的进入壁垒并非一定是有害的,特别是某些“消费者保护”绿色壁垒,然而如果手续过于复杂、遵循成本较高或具备某些特别苛刻而实质对消费者保护无益的条款,实质上已构成了对社会福利的一种损失,也就成了一种进入壁垒。
总之,分析经济全球化对进入壁垒的影响,要特别注意壁垒内容的多样性和形式的多变性,并从其对社会福利损失影响的角度进行准确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