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文奥运与文明建设
实践人文奥运 构建文明赛场注44
冯惠玲 李树旺注45
奥运会是现代社会最为盛大的综合性体育赛会,其影响极为深远和广泛。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将会聚来自世界各地的政界要员、商界名流、文体精英和体育爱好者,他们将与我国观众一起融入奥运赛场的热烈氛围中,共享这一盛会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和难忘时刻。因此,北京奥运会的赛场必将成为中国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体育观众的现场表现与文明状况将产生世界影响。因此,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对策措施,努力把北京奥运会的观众组织好、引导好、教育好、服务好,营造积极健康的赛场氛围,成为当前奥运筹备工作的一台重头戏。
一、“和谐”是文明的北京奥运会赛场的精神内涵
对于北京奥运会而言,奥运会赛场文化是由奥林匹克文化与人文奥运理念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形成的。和谐是二者相互融合的最佳结合点,是北京奥运会赛场文化的精神内核。和谐在北京奥运会赛场内可以从四个方面得到体现:安全、公正、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首先,一个和谐的赛场必须是一个人人安全的赛场,这是文明赛场的最低要求,很难想象一个经常出现观众相互踩踏、出现群死群伤事故的赛场是一个和谐的赛场;其次,和谐赛场应该是一个公正的赛场,运动员应该得到无差别的对待,体育观众也不要带着民族情结或偏见来对待比赛双方;再次,和谐赛场应该是一个人与人相互关怀、充满友爱的赛场;最后,和谐的赛场应该是一个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赛场,污言秽语、乱丢垃圾等不文明的行为是破坏赛场和谐的主要表现。
二、赛场观众的群体特征与不文明行为的要因分析
根据对2005年南京第十届全运会篮球、足球、田径、皮划艇、马术比赛项目体育观众的问卷调查、现场观测和个案访谈,结合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按照体育观众观看比赛的动机,将奥运会观众大致分为:认同支持型、审美欣赏型、体验参与型、求知学习型、消遣娱乐型、明星崇拜型、宣泄型、破坏型八个类型。
认同支持型观众具有高涨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观赛时感情高度投入,能够烘托赛场热烈的气氛和高涨的情绪,使看台与比赛形成强大的互动效应。
审美欣赏型观众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观,他们把观看奥运会比赛作为一个审美过程,通过观赛获得心灵上的愉悦与满足,精神得以净化与升华。
体验参与型观众对赛场气氛要求较高,有时甚至超过对比赛本身的兴趣,在热烈的赛场气氛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求知学习型观众把赛场看到的与自身经历和感受作对比,通过观看比赛学习先进的技术动作或战术安排。他们不仅为本国运动员或运动队助威,也为客队运动员的高超技巧和战术运用叫好,是比较理智型的观众。
消遣娱乐型观众主要是为了轻松打发闲暇时光,或是为了寻找一个合意的社交场合。他们在赛场的主导需求是娱乐和消遣,对结果及胜负兴趣不大,也不是某个运动员的崇拜者,没有强烈的归属感。
明星崇拜型观众主要以青少年为主。他们很在意自己喜爱的体育明星是否到场比赛、赛场上发挥得如何,乃至生活“秘闻”。
宣泄型观众热衷于追求激烈的竞技带来的强烈刺激,自我宣泄的欲望十分强烈。这类观众具有从众性和狂热性,在不良诱因的作用下易产生过激行为。
破坏型观众是具有明显的反社会行为和阴暗心态的极少数群体,他们对比赛不感兴趣,只不过是企图借赛场的特殊环境和气氛,利用赛场的偶然事件或观众的过激行为挑起事端,发泄对社会的不满。
由于奥运会比赛巨大的国际影响及其维系的强烈民族情结,主办奥运会势必引发国人对北京奥运会比赛成绩的热切期待。所以,中国体育观众将对有中国队参加的比赛注入极高的热情,认同支持型观众将是中国体育观众的绝对主体。另外,求知学习型、体验参与型、明星崇拜型观众也会占有相当的比例,成为北京奥运会体育赛场的忠实观众。消遣娱乐型、审美欣赏型观众的随意性较强,稳定性和持续性较差。
宣泄型、破坏型观众虽在我国体育观众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但由于其影响恶劣,是整顿奥运会赛场中应该特别引起警惕的一个群体,也是最需要深入研究、严格加以控制的群体。这类人群往往容易产生过激行为。过激行为是指在体育赛场的某种特定条件下,这些体育观众在一种不健康的反常心理支配下,所发生的违反道德规范甚至违犯法律的行为。引发过激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四点:第一,过激行为源于一种错误的体育观念。一些观众把奥运会比赛胜负同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简单挂钩,在本国运动员失利时容易发生情绪过激或行为过激;第二,赛场的偶发事件常常成为观众过激行为的导火索,例如,裁判的误判,队员的不文明行为等;第三,由于比赛结果不如意或赛场的偶发事件而产生挫折心态,并由此引起愤怒情绪和过激行为;第四,在狂热的环境中,一些观众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在相互的情感互动中容易形成过激的集群行为。
三、构建北京奥运会文明赛场的对策建议
赛场礼仪是一种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对人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也是观众与比赛实现良性互动的一门艺术,所谓“行为心表,言为心声”是赛场礼仪表现的最好解释。赛场礼仪外在地表现为体育观众的仪表、仪容、言谈、举止等个体的规定性,内在地蕴涵着体育比赛向人们传递的行为规范、待人处事准则以及一种人生哲学。因此,构建北京奥运会文明赛场需要综合考虑赛场文化结构、体育观众特征、赛场不文明行为要因等诸多因素,认真从社会控制、赛场管理、文明观众的培养三方面着手。
1.强化社会控制
北京奥运会赛场的社会控制包括硬控制(法律和制度)和软控制(信仰、舆论、宗教、道德)两种手段。强化奥运赛场的硬性控制是指尽快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依法对体育赛场进行管理。从近几年国内治理赛场暴力的情况来看,各单项运动协会主要依据自己的“行规”来处理有关俱乐部或赛区组委会。这种行政措施对制止和惩罚少数破坏型观众在赛场上的暴力行为明显力不从心,只有依靠法律来规范赛场管理,才能有效地遏制北京奥运会期间的赛场暴力和其他违规行为。
强化软性控制要求在广泛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和人文奥运理念的基础上,营造文明观赛的社会氛围,对体育观众进行社会道德、社会规范、体育修养的教育,提升他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认识,正确对待奥运会赛场的输赢胜败。
2.完善赛场管理
赛场管理包括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手段和赛场监控四方面内容。奥运会赛场观众是奥运会比赛这种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因此,在赛场管理理念层面要强调服务,在管理者与观众之间建立畅通的沟通和反馈机制,建立彼此沟通的桥梁。这是奥运会赛场管理的起点。
奥运会赛场的管理体制是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的、针对奥运会赛场的管理规定和控制体系。我国现行的赛场管理,特别是防范赛场暴力的管理模式比较单一,基本上依靠公安部门“孤军奋战”。但是,对于奥运会这种综合性的大型体育盛会而言,单纯依靠警力很可能难当其责。根据国外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经验,北京奥运会的赛场管理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多层次的管理防治体系,如建立“警察—保安员—志愿者—观众自身”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各负其责,共同管理。
奥运会赛场观众的组织和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应该在“营造和谐赛场”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对管理手段进行艺术化处理,对不同的比赛、不同的观众、不同的氛围施行不同的管理措施。例如,对于有强烈身体对抗的、观众期待较高的、观众感情投入程度较大的、观众间怀有较强敌意的、宣泄型和破坏型观众占有较高比例的、比赛双方有宿怨的或者两个国家或民族在某些领域存在争端的比赛,赛场管理的核心是预防和制止赛场暴力,保障赛场的安全。而对于那些评比类的、表演性的、审美型观众较多的、不存在身体对抗的比赛,则应依靠现场解说员、志愿者或其他媒介,重点向观众介绍比赛项目的欣赏点、欣赏方法、评分标准、观赛礼仪等知识,营造赛场和谐的氛围。此外,管理措施应体现适度的宽容,给予观众一定的正常宣泄空间,过分生硬的防范手段有时可能激化矛盾,引发观众与警方的对抗。对于轻度的过激行为主要是引导化解,只有对那些蓄意挑起事端的破坏型观众才给予严厉惩治。
营造和谐的赛场氛围是最有效的软性管理。有些观众,例如,消遣娱乐型观众和体验参与型观众,到奥运会赛场主要是体验赛场的独特氛围,参与赛场的娱乐活动。因此,在紧张激烈的赛事中间安排一些轻松的娱乐活动,既可以满足这些观众的消费需求,也可以张弛相济地调节赛场气氛,并借娱乐之机讲解欣赏这项比赛的要点,使赛场变得生动、热烈、轻松、有序。
另外,要完善奥运会赛场管理,先进的监控系统必不可少。例如在赛场不同的角度安装摄像机,并与先进的电子监控设备相连,能全面、准确、及时地反馈赛场现状,并及时作出判断,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3.培养北京奥运会赛场的文明观众
文明观众的内涵包括“素养”和“能力”两个方面。素养是观众文明观赛行为的内在基础,包括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必要的审美素养、基本的体育知识、一定的运动体验、良好的文明修养等。奥林匹克运动强调在体育比赛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推崇在奋斗中体验到的乐趣和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对奥林匹克精神内涵的理解,可以在意识层面为文明观赛打下基础。此外,基本的体育知识是观众看懂奥运会比赛的前提,必要的审美素养是观众欣赏奥运赛事,将自身融入比赛韵律之中的心理条件。
能力是内在素养的外现。奥运会赛场的文明观众还应具备与奥运会比赛、与赛场环境实现良性互动的能力。文明的赛场观众要懂得在什么时间、以何种方式、如何适度地与比赛实现良性互动。例如,在观赏网球比赛时,当运动员发了一个漂亮的ace球时,文明观众会以热烈的掌声表达对运动员精湛技艺的赞赏。但在比赛的相持阶段,他们又会比较绅士,随着球的轨迹发出惊讶、赞叹,这种“适时”、“适度”的掌声,可以烘托出文明、和谐的赛场环境。文明观赛礼仪不是在赛场上自然形成的,而是在社会平台上以多种方式对广大潜在观众进行不断教育、培养的结果。为此,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培养措施。
首先,应建立分工明确的组织机构体系。北京市政府和北京奥组委是观众培养的组织者,在社会动员方面做了积极有效的工作。北京奥组委及其职能部门是奥运观众组织和培养方案的制定者和实施者,要通过制定培养计划,编写、发行文明奥运观众必备知识手册等读物实现对观众培训工作的宏观指导。各企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具体落实体育观众的培训,要根据政府的文件精神和北京奥组委提供的方案,对本单位或社区的观众进行宣传和指导。其次,要加大力度动员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为培养文明的赛场观众服务。可以利用征文、电视演讲、公益广告、漫画卡通等多种形式,向奥运观众讲解竞赛规则、观赛礼仪、心理期望、价值判断等知识,促进文明观赛的社会渗透。此外,还应充分动员机关、学校、企业、社区等各类社会组织,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观赛培训,让观赛礼仪深入人心,转化为广大潜在观众的自觉行为。
4.侧重赛场内核心观众群体的培养
北京奥运会的观众数量庞大,重点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核心观众群体是一种事半功倍的策略。奥运会文明赛场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四种类型的观众队伍建设。
专业型观众具有一定的体育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欣赏体育比赛的能力。他们通常集中坐在同一片看台,与比赛过程有强烈的互动,因而对其他观众具有很强的带动、影响和榜样作用。
学生观众可能成为人数最多、最有活力的观赛生力军。北京奥运会正处于学生的暑假期间,根据奥林匹克教育计划,北京奥组委已经预留出售票总量14%(大约100万张)的低于10元的特殊定价门票,定向发售给青少年,学生观众将成为分布广泛、情绪激昂的观赛群体。
“亲友团”是由运动员故乡政府组织的观众群体。他们经常以巨大的横幅来表明自己的特殊身份,吸引赛场内观众的关注。他们对故乡运动员报以很高的热情和期待,具有强烈的偏爱倾向,虽人数不多,但对赛场的影响较大。
“旅游+观赛”类型的观众是由单位或旅游团组织的特殊群体,在观众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赛场内以群体形式出现。但由于内部成员结构和社会关系具有临时性、分散性等特点,这类观众群体的表现有很强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借助学校、相关社团组织、旅游局等搞好组织、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改善各类核心观众群体的观赛表现,对于形成一个文明礼貌的观赛整体具有重要的辐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