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俞平伯往来通信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俞平伯小传

俞平伯(1900.1.8—1990.10.15),名铭衡,字平伯,小名僧宝,法名福庆,别名古槐居士。原籍浙江德清,出生于江苏苏州。曾祖父俞樾(曲园老人)是清代著名学者。俞平伯的童年跟着曾祖父住在苏州。父亲俞陛云(阶青)是晚清探花、词人、文学家。俞平伯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一九一五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门,在黄侃教授的指导下,开始读周邦彦的《清真词》。后在新文学运动的影响下,开始创作并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新诗和白话文。一九一八年底,他与傅斯年、罗家伦等同学一起发起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月刊,成为该社的主要成员,并成为《新潮》杂志的主要撰稿人。一九一九年,他亲身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使他们这一届毕业生直至年底才完成学业,举行了毕业典礼。

一九二〇年初,他与傅斯年一起,乘船赴英国留学,后因经费不足,只好回国了。他曾在杭州第一师范学校、上海大学任教。作为文学研究会成员,一九二二年一月,他与刘延陵、叶圣陶、朱自清一起创办了“五四”以来我国第一个新诗刊《诗》月刊,后该刊成为文学研究会的刊物。同年三月,他的第一部新诗集《冬夜》出版。同年六月,他又与周作人、朱自清、叶圣陶等八人编辑出版了新诗合集《雪朝》。一九二三年四月,他的第一部红学著作《红楼梦辨》问世,为他日后成为红学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周作人、孙伏园等主编的《语丝》周刊在北京创刊,俞平伯成为该刊主要撰稿人。一九二四年底,他从杭州回到北京,此后定居于北京东城老君堂七十九号宅。自一九二五年起,他先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二三十年代,他先后出版了散文集《杂拌儿》、《燕知草》、《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燕郊集》等。抗战期间,为侍奉年迈的双亲,他未能随清华大学南迁,而是留在了北平。除在中国大学任教外,也在家里辅导学生,借以为生。抗战胜利后,他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并成为九三学社的早期成员。新中国成立后,他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一九五二年,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成立,他被调到古典文学研究室任研究员。后文学研究所划归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一九五六年,俞平伯以他的学术成就,被评定为一级研究员。

一九六六年,“文革”运动爆发。俞平伯被抄家,藏书、著作被洗劫一空,还被当作“牛鬼蛇神”关进了“牛棚”,每天除了扫院子、打扫厕所、制作煤饼外,还要随时接受批斗。一九六九年十一月,他以七十高龄,随文学研究所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一九七一年一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得以提前从干校返回北京。

一九八〇年,俞平伯被聘为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作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诗人、红学家和古典诗词曲研究专家,他的学术研究著作有《红楼梦辨》、《红楼梦研究》、《读诗札记》、《读词偶得》、《清真词释》、《唐宋词选释》等。晚年与身后出版了《俞平伯书信集》、《俞平伯周颖南通信集》、《俞平伯序跋集》、《俞平伯散文选集》以及十卷本《俞平伯全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