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灾害风险评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2.2 数据采集与分析

1.雷电活动规律

根据项目所在地2002—2006年闪电监测资料,项目所在地闪击次数月变化曲线基本呈单峰分布,峰值出现在8月。4月有一个小的折点,8月的闪击次数是4月的6倍多,主单峰特征更突出,闪电月变化更剧烈。1月、12月是闪电最少的时段,没有闪电发生。该地区年平均雷暴日基本呈正态分布,从1月开始逐渐上升,在夏季达到峰值,然后开始回落。6月、8月雷暴日基本相同,7月有小幅下降,但下降较小。

2.雷电流强度

根据项目所在地省级闪电定位系统的监测数据分析,2002年,该地区的雷电流强度分布为:1kA≤I<10kA的雷击占67%,绝大多数雷击的雷电流强度小于10kA;而雷电流强度I≥10kA的雷击只占2.3%。

经分析,该地区每年的雷击都集中发生在7—8月的盛夏季节。2002年7月和8月雷电流强度I≥10kA的雷击占全年的74.6%。此外,基本上3—9月每个月都有雷电流强度I≥10kA的雷击发生。由此可见,雷电流强度较大的雷击的时间跨度非常长,其中每年的7—9月为强雷暴多发期。

3.雷暴分布特征

根据项目所在地气象台站的雷电观测记录,该地区是我国雷暴较多的地区之一,雷暴分布的时间跨度非常长(一般为2—10月),其中又以每年的7月、8月为强雷暴多发期。

由项目所在地气象台站绘制并提供的数据得出,该项目位于区域雷暴活动中心边缘,项目所在地附近几年来闪击发生统计次数属于正常范围,平均闪击密度Ng=8~16次/(km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