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历史、理论与诠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总序

工业文化虽然是一个新兴的概念,但这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在历史上早已存在,并伴随着一个个工业强国的兴衰起伏而变动流转。黑格尔言:“智慧女神的猫头鹰总是在黄昏时起飞。”当人们自发的实践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便会在思想认识层面进行归纳总结,以期自觉地指导进一步的实践活动。工业文化的发展和这个概念自身的形成,正符合这一规律。因此,对工业文化进行理论研究,在刻下中国工业奋力由大变强的发展关键期,可谓正当其时。

作为一种与工业社会相匹配的宏大的文化形态,工业文化内涵丰富,人们对工业文化的认知也各有侧重。“工业”和“文化”这两个词搭配在一起,已经决定了工业文化研究是一个真正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工业文化作为影响工业发展的价值观,其包含的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等工业精神,是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工业遗产作为工业文化的物化载体,是历史学、考古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的对象。工业文学是工业文化的自我表达,是文学研究的分支领域,但也必须借助哲学、美学与心理学等学科去深入剖析。工业旅游是工业文化在实践层面的集中体现,离不开旅游学、地理学的研究,但若真要赋予工业旅游以文化传承功能,又要与教育学等学科紧密结合。至于工业设计、工艺美术等工业文化的组成部分,本身就具有跨领域特性。工业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这就决定了工业文化研究必须是综合性、多视角与跨学科的。

任何文化都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传承下去才具有生命力,工业文化也不例外。今时今日,中国工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一方面要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一方面要解决国内各层次制造业人才短缺的结构性难题,发展工业文化,正是为了营造崇尚实业的社会氛围,培养直接或间接为制造业服务的各类人才。然而,工业文化教育不等于专门的工业技术教育,也不等于工业技能培训,尽管它实际上包含了这两者,但它所应该承担的社会功能还是要为工业社会培育完整的人——有创新精神的人,有敬业精神的人,崇尚勤劳致富而非投机暴富的人,拥抱现代物质文明的进步但也警醒于工业社会负面影响的人。换言之,工业文化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面向工业社会全体成员的通识教育,是一种在钢铁机器与人工智能的时代里塑造新的人文传统的博雅教育。工业革命解放了人类的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舒适便利的生活,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传统社会关系解体等社会问题。如何既保障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又克服和规避与工业化相伴生的种种弊病,是工业文化研究的核心议题,归根到底还是落实于要培养具有何种世界观与价值观的人。这是工业文化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根本意义。

工业文化的综合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工业文化研究与教育的多维性。然而,跨学科研究的根本,仍在于对具体的领域和问题有较为深入的剖析。工业文化涵盖面广,举凡工业精神、工业遗产、工业文学、工业旅游、工业设计、工业史等皆包罗在内,其中不少领域本身已经拥有汗牛充栋的研究文献。然而,学术界在过去并未将这些领域以某个概念或理论贯通起来,从而既忽略了这些领域在学理层面共享某种一致性的逻辑,又无法在实践活动中对大量工业相关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工业文化作为一种理论,正是为了给相关的研究提供体系化的新工具,同时为相关的实践活动提供整合性的新思路。从这个意义来说,在工业文化的新视野下,人们对工业革命、工业文学、工业遗产、工业旅游等领域的研究还只是刚刚起步,相关的工业文化教育也还缺乏扎实可靠的文本资料供参考使用。因此,组织一套“工业文化通识丛书”,从最基本的问题着手,对工业文化的基本领域进行研究与介绍,在中国工业文化事业起步未久的现阶段是极有必要的。

华中师范大学长期耕耘于工业文化的研究与教学领域。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开设了“工业文化与工业旅游”这门全国首个冠以“工业文化”一词的课程,这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的通识选修课。2017年,学校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联合组建了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并创办《工业文化研究》这一专门刊物,致力于提升工业文化研究的学术性与规范性。与此同时,学校发挥重点师范大学的办学特色,培养的学生进入中学等基础教育领域工作后,也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了工业文化相关的教学与研究,让工业文化通识教育向深处扎根。“工业文化通识丛书”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在研究与教学上积累的成果,将陆续推出关于工业革命、工业文学、工业遗产、工业旅游、工艺美术等领域的专题著作。愿“工业文化通识丛书”能为中国工业文化事业添砖加瓦,为工业文化的研究与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彭南生 严鹏

2018年12月17日